天天看點

「黨史故事」黔南第一個黨支部——蠻瓦支部

「黨史故事」黔南第一個黨支部——蠻瓦支部
「黨史故事」黔南第一個黨支部——蠻瓦支部
「黨史故事」黔南第一個黨支部——蠻瓦支部

中共蠻瓦支部,是紅七軍北上離開右江以後,黔桂邊委遵照右江特委和獨立師黨委的訓示精神,于1932年9月由黔桂邊委書記黃舉平、組織委員黃伯堯與黃衡球在貴州省羅甸縣蠻瓦成立的,是貴州省黔南第一個黨支部。

紅七軍主力北上後,新桂系軍閥于1931年到1932年間出動上萬兵力對右江革命根據地進行三次殘酷的圍剿。在形勢日益惡化的情況下,右江特委和獨立師黨委,于1932年1月中旬在東蘭西山弄京果六峒召開緊急會議,會議根據當時鬥争的嚴峻形勢,為儲存黨的幹部力量,提出向外發展的計劃:第一步向黔桂邊發展,建立像西山那樣的根據地,與西山互相呼應;第二步恢複右江下遊蘇區,造成對桂系軍閥中心地帶的威脅;第三步向滇桂邊發展,建立滇黔桂邊區革命根據地,作為右江蘇區的後盾。會議決定将武裝部隊化整為零,分散各地活動,抽調黃松堅、黃舉平等30名幹部,分兩路到外線的黔桂邊和右江下遊等地開辟新區,尋找新的立足點。

會後,奉派上黔桂邊的黃舉平、黃伯堯、韋國英、牙美元、黃衡球、韋壽昌、羅玉廷、黃榮昌、羅德益、農勤耕、姜風喬、韋鐘福、李德、黃鴻騰、廖熙月等人,分散在廣西淩雲縣的天峨、樂業、貴州的羅甸、紫雲、貞豐、冊亨等縣邊境地區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後,于1932年6月在天峨林佑屯召開黨員大會,宣布右江特委的決定:成立中共黔桂邊委員會和邊區革命委員會,黃舉平任邊委書記,兼邊區革委主席,黃伯堯任邊委組織委員,牙美元任宣傳委員,韋國英任軍事委員。黔桂邊委決定以天峨和羅甸縣的蠻瓦為發展基礎。

早在1931年1月初,紅七軍21師成立後,為了避開敵人鋒芒,儲存革命力量,堅持長期鬥争,到外線去發展和壯大革命隊伍,開辟新區。于是,鳳山縣金牙鄉黨支部書記,21師63團3營3連連長黃衡球奉命從淩雲縣轉到天峨甲馬昂裡屯做天峨巡督隊隊長陳達三的轉化工作。意欲化敵為友,壯大革命力量,尋求新的據點。通過各種社會關系,黃衡球順利地率部40餘人槍,進入陳達三處,并對其進行統戰工作,為該隊“師爺”。同年3月,在黔桂軍閥全面瘋狂“圍剿”右江蘇區之前,陳達三見形勢日愈危急,既不敢再留黃衡球于本隊,亦不好得罪黃衡球,遂将黃介紹到貴州羅甸縣蠻瓦地方實力派人物陳繡卿處,藉以洗脫其“通共赤化”之嫌。陳繡卿,布依族,1894年生,常有幾百人槍,同國民黨地方當局抗衡,故多次遭受國民黨軍隊的“圍剿”。

黃衡球經陳達三介紹,帶着原部40餘人和槍來到蠻瓦,陳繡卿以賓客禮待,收留該部駐紮當地。經雙方接觸交談,陳繡卿認為黃衡球是一個難得的人才,頗為投緣。此後黃衡球在陳處通過細緻的工作終于站穩了腳跟。

「黨史故事」黔南第一個黨支部——蠻瓦支部

1932年9月,右江獨立師黨委又派岜暮鄉黨支部書記、63團1營教導員韋明三攜帶人員和家屬,越過敵人封鎖線,渡過紅水河,以走親戚的方式來到蠻瓦作争取陳繡卿的轉化工作。

1932年9月,中共黔桂邊委書記黃舉平、組織委員黃伯堯來到羅甸縣蠻瓦,對陳繡卿再次進行統戰工作,陳當即表示對黔桂邊派來的人表示歡迎,聲言隻要共産黨不傷害他,幹什麼他都不幹涉,并願雙方“以朋友相處”。于是黃舉平、黃伯堯、黃衡球遂在蠻瓦成立黨支部,由黃舉平任書記、黃伯堯、黃衡球任委員。支部成立後,黃衡球繼續在陳繡卿處進行活動,黃舉平、黃伯堯輾轉于紅水河畔,開展工作。1932年12月,黃衡球派廖慶雲到鳳山岜川向黃舉平彙報,談到貴州軍閥毛光翔和王家烈因沖突激烈分成兩派,正在激戰,建議黔桂邊委黨組織利用他們之間的沖突,開展兵運工作,希望組織多派些同志來蠻瓦。黃舉平、黃世新、廖慶雲等經過反複研究,權衡利弊,認為這是分化敵人、發展自己的良好時機。于是,他們安排一部分人員留守岜川據點,由黃舉平率韋壽昌、黃鴻騰、廖慶雲等人,化裝成小商,挑着籮簍土碗,又來到蠻瓦。黃舉平一面安排黃鴻騰、廖慶雲等人打入王家烈部伺機策動兵變。一面對社會情況展開調查。

這期間,黃舉平帶着韋壽昌,以遊商身份深入到八達、平初等地開展革命活動。在平初寨,黃舉平結交了黃景華(其堂兄黃景興系羅甸縣龍坪聯保第7保保長),認黃景華做兄弟,同黃一起下地勞動,在黃家住宿,親如兄弟。一天黃舉平、韋壽昌在進城活動的途中,被放哨的羅甸縣團警盤查,這些團警以面生嫌疑黃舉平是陳繡卿部的密探為由,将他扣押解送羅甸縣政府關押審訊。黃舉平蹲獄期間(3個月),無論敵人怎麼威脅利誘,始終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洩露一絲一毫的組織機密,而一口咬定自己是為了謀生到貴州做小生意的商人。在獄中,他結交了當地一名因為土地糾紛而無辜被關押的難友黃景熙,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黃舉平被關押後,黔桂邊委的其他同志内心十分焦急,反複研究并拟訂了如何将他營救出獄的兩個方案:(一)組織武裝劫獄搶救;(二)申訴說理鬥争。黃舉平接到這兩個營救方案後,經過深思熟慮作出決定:不能采用第一個方案,可用第二個方案。于是黃舉平按照第二個方案寫申訴書,要求釋放無辜。一天,羅甸縣政府通知龍坪聯保第7保保長黃景興傳黃景華到縣政府審問。審問中,黃景華認定黃舉平是其家兄弟,并竭力為他擔保。黃景熙出獄後,也緻力為黃舉平奔走呼号,證明黃舉平是商人。1933年3月,羅甸縣政府因為在黃舉平身上找不到任何證據,加上革命組織的多方營救和當地友人的證明和擔保,黃舉平始得獲釋。黃舉平出獄後轉回蠻瓦,以蠻瓦為中心,輾轉于紅水河畔,将革命活動從羅甸縣當時的第五區(今八茂)擴充到縣城第六區的羅悃、溝亭、羅妥、平亭、羅暮和第七區(今屬望谟)的桑郎、昂武、渡邑、納夜、麻山等地。

1934年春,活動在東蘭西山一帶的黃世新、黃喚民、楊正規、覃興榮等,經過艱苦的鬥争,西山革命形勢已開始有了轉機。為了進一步發展西山革命根據地的鬥争形勢,黃世新、黃喚民等人,派瑤族戰士覃蔔仁、羅蔔胞專程到淩雲縣平樂彙報西山的革命鬥争情況,并迎接黃舉平回西山主持全面工作。這時黔桂邊區的革命形勢已有新的變化,蠻瓦支部的活動也在不斷擴充。黃舉平在蠻瓦把黔桂邊委、邊革委的一切工作,交給軍事委員韋國英負責,留黃衡球在蠻瓦繼續工作,自己帶着一支小隊伍傳回到西山。黔桂邊委仍以蠻瓦為革命活動中心,繼續開展黔桂邊區的革命鬥争。蠻瓦支部作為中共黔桂邊委在貴州建立的早期中共地下黨支部,在上司黔桂邊人民的革命鬥争中曾有過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時,也為後來發生在麻山地區的各族人民反抗國民黨暴政的鬥争,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來源:州委宣傳部

編輯:楊勝雙

稽核:張達

「黨史故事」黔南第一個黨支部——蠻瓦支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