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您解讀唐詩《野望》,一處歸隐兩處閑愁(上)1. 引言2. 王績《野望》3. 詩人的經曆4. 逐句解析5. 結語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1. 引言</h1>

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源流,在儒道兩家源遠流長的思想浸潤下,産生了中國文人特有的入世與出世兩種情懷。中國古代文人中,一類是懷揣着治國平天下的遠大夢想,想要進入仕途,憑借自身的為政才能造福一方,實作自身的政治理想;另一類,則是寄情于山水之間,他們要麼是厭倦官場險惡,要麼是在仕途路上久不得志,于是,在深刻的反思中,懷歸成為了他們内心深處生發出的情愫。

從東晉時的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到孟浩然“北山白雲裡,隐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飛天。”再到王維“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我們看到了一個又一個隐逸的詩人潇灑俊逸的身影,那麼,隐居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呢?

我為您精心選出了兩首極具代表性的山水田園詩,帶您品味這“一處歸隐兩處閑愁”,今天,我就來為您品味這兩首詩中的第一首。

另外,如果您對這個系列感興趣,我後面還會繼續結合我們的現實生活,為您解讀一首首唐詩、宋詞,歡迎點個關注不迷路,評論留下您的意見,我一定會悉心聽取并改進,謝謝您的支援!

為您解讀唐詩《野望》,一處歸隐兩處閑愁(上)1. 引言2. 王績《野望》3. 詩人的經曆4. 逐句解析5. 結語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6">2. 王績《野望》</h1>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童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這首詩讀起來,就給人一種悲涼之情。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要從詩人王績的經曆說起。

為您解讀唐詩《野望》,一處歸隐兩處閑愁(上)1. 引言2. 王績《野望》3. 詩人的經曆4. 逐句解析5. 結語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2">3. 詩人的經曆</h1>

王績生活在隋末唐初,生性嗜好飲酒的他十分贊賞嵇康、阮籍、陶淵明這些放蕩不羁的隐士,于是,在隋朝末年,做了一段時間的副縣長以後,他辭官不做,退隐鄉間。

經曆了動蕩的戰亂年代之後,終于到了唐代太平之時,他又被請去做顧問,最後他推脫回家養病,再次隐居了起來。

今天我們要來欣賞的這首詩便是王績在隋唐之交,天下動蕩的特殊時期隐居時所寫,在這改朝換代的特殊時期,我們能夠想象到,詩人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自己曾經為官過的故國被新的政治勢力推翻,雖然隋炀帝的昏庸統治不得民心,但新的政權又會是什麼樣的呢?動蕩不安的時代什麼時候才會結束,人民是否能夠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呢?作為一個文人,他的應該去為隋朝盡忠還是要在新的朝代重拾政治理想呢?這些彷徨是所有在動亂時代下的文人都會具有的,而這首詩便抒發了詩人這彷徨的心态。

為您解讀唐詩《野望》,一處歸隐兩處閑愁(上)1. 引言2. 王績《野望》3. 詩人的經曆4. 逐句解析5. 結語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5">4. 逐句解析</h1>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化用了兩個典故:

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 曹操《短歌行》

王績隐居之處正好在山西省河津縣的東臯村,是以首聯中的“東臯”也是一語雙關。

詩人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找到了共鳴,同樣的仕途不得志憤而棄官還鄉,同樣的對自由的隐居生活的渴望,但緊接着,詩人又被曹操《短歌行》所抒發出的彷徨所擊中,陷入到惆怅的心境之中。

在縱目遠望,徘徊不定之時,他看到了周圍的景色,“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片蕭瑟的秋景,籠罩在這秋景之下,他看到了“牧童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背景中的秋色晚風,映照着近處的牧童與遠處飛奔而來的獵馬,動态與靜态的風景交相輝映,一幅田園牧歌式的絕美風光展現在了詩人眼前,頓時,詩人内心的孤獨與怅然得到了疏解。

然而,此時此刻,作家突然将目光聚焦在牧童那陌生的面容之上,孤獨感瞬間湧上心頭,将他帶離眼前的風景,回歸到了現實,他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他想到自己獨居此處,沒有親友,如此的孤獨,隻能唱起詩經中的《采薇》來聊以自慰。

《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首詩,講述了退役的征夫返鄉途中的經曆,在思鄉這強烈情感的鼓舞下他獨自前行,又饑又渴的他回想起艱苦的軍旅生活與激烈的戰争場面,不禁思緒萬千百感交集,由衷詠歎出那句: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詩人懷想《采薇》詩篇,正是将自己與詩中的征夫作比,同樣的迷途知返,同樣的疲憊厭倦,又都是同樣的百感交集一唱三歎。

同時,在《史記·伯夷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武王伐纣之後,商朝的兩個兄弟伯夷和叔齊逃到了首陽山中,立志不吃周朝大米,隻采薇而食,最終在即将餓死之際,寫下了一首詩: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适歸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後來唐代詩人孟郊有感于這個故事,寫下了有名的《感懷》詩:

舉才天道親,首陽誰采薇。

去去荒澤遠,落日當西歸。

《野望》中,詩人的“采薇”同樣是一語雙關,暗合了這個典故,抒發出了對新的王朝,也就是唐朝取代隋朝後的天下格局的擔憂,對國家、民族以及自己的命運感到深深的憂慮。

為您解讀唐詩《野望》,一處歸隐兩處閑愁(上)1. 引言2. 王績《野望》3. 詩人的經曆4. 逐句解析5. 結語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32">5. 結語</h1>

王績是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中國古代文人的代表,他隐居在地方,卻心系國家命運,與此同時,他的詩作一改晉代、隋代以來的奢靡之風,回歸最為本真的詩人内心世界,為唐詩的發展開辟了一個絕佳的好頭。

今天我們解讀的王績的這首《野望》抒寫了詩人歸隐田園的情懷,詩人登高遠眺,極目四野,俯仰六合,不禁愁霖滿腹,抒發出彷徨孤寂的個人情感與滿心憂慮的家國情懷,然而,一百多年後,時逢盛唐之際,一個同樣滿懷隐居意趣的詩人王維,以同樣的情感主題,抒發出了自己獨特的歸隐情懷,兩首同樣是田園詩題材的五律,同樣的叙事結構與感懷方式,卻抒發出了截然不同的情感與思想内涵。

敬請期待下一篇唐詩解析,帶您領略田園詩的“一處歸隐兩處閑愁”:

為您解讀唐詩《渭川田家》,一處歸隐兩處閑愁(下)

為您解讀唐詩《野望》,一處歸隐兩處閑愁(上)1. 引言2. 王績《野望》3. 詩人的經曆4. 逐句解析5.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