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的人生有三個低谷。第一是少年時代,第二是劉邦軍中前期,第三是淮陰侯時代。
他的一生可以用跌宕起伏來形容。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天下大亂,韓信為謀取前程,投到了項梁帳下。項梁氣勢洶洶地折騰了一年,就被章邯殺敗,部下都跟了侄子項羽。
而韓信在項氏軍中混得并不差。到了項羽帳下,他任執戟職郎中。至于這個郎中的官有多大,由于史料的缺乏,不好做具體定述,我們隻能從别的方向判斷。

大家知道,韓信離開項氏集團,是因為數次以策幹而不用,才覺得沒有發展前途,投奔去了漢軍。
數次以策幹表明,韓信是能夠直接接觸到項羽,并且還能出謀劃策。這說明他最少混到了中層。
另外從鐘離眜和龍且的表現,也可以看出韓信并不是大頭兵。劉邦立國之後,鐘離眜成為逃犯,匿藏在好友楚王韓信帳下。
鐘離眜當年是項羽手下的大将,後來因為陳平離間而受到猜忌,才選擇亡命。他生死存亡之際,想到了韓信,說明二人關系非常不一般。
另外龍且率軍救援齊國時,曾表示自己很了解韓信,是個易與之輩,心裡十分輕視。
項羽手下的兩位,都和韓信相熟,便很好地證明了,韓信在項羽帳下并不是無名之輩。
而且項梁從起兵到死亡,僅僅隻有一年時間。項羽接手部隊到分封諸侯也隻有兩年時間。韓信能在這麼短時間内出人頭地,說明起點并不低。隻是後來投奔到劉邦軍中,才迎來了人生的又一至暗時刻。如果不是因為兩個人,韓信早已死無葬身之地,都等不到青史留名。
他起先在漢軍中任職小軍官,混了些時日得不到遷升,估計覺得天下之大,沒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便想摟一把跑路。不料手腳做得不幹淨,被逮個正着,要拉出去砍頭。
我們知道,要不是韓信安排的位置靠後,或者夏侯嬰沒有恰巧路過,他的人生也就匆匆了。
然而諸多巧合之下,韓信得到了夏侯嬰的賞識,并舉薦給劉邦。
老劉此時當了漢王,身邊都是可以信重的兄弟,礙于夏侯嬰的面子,給韓信這個外來戶安排了一個治粟都尉官職。
治粟都尉是管理糧食的官,說起來也不錯了,但這和韓信人生理想還是有差距的。而蕭何作為劉氏集團的後勤大總管,自然而然地成了韓信的主官。
蕭何和韓信共事一段時間,覺得此人語出驚人,國士無雙,但還是沒能入劉邦的法眼。
最後韓信無奈,選擇再次逃離,另謀出路。也是因為這次出走,才有了蕭何追韓信,登台拜大将軍的典故。
是以說韓信在漢軍中的遭遇是驚心動魄的,如果不是運氣使然,早就成了刀下亡魂。
不過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後來韓信橫推三千裡,滅趙,降燕,絕齊,成就不世之功,被後世譽為兵仙。
至于他的悲慘結局,除了功高震主之外,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這個原因要從第一和第二個低谷期進行分析。
韓信少年好帶刀劍遊街過市,且不事生産,窮得快吃不起飯,但又好面子,蹭飯都蹭得沒水準。按照他的帶兵能力,不應該混到這種地步。那麼到底是為什麼?
原因隻有一個,韓信是貴族後裔。他的行為和後來滿清的八旗弟子一個德性,守着祖上的榮耀,自覺高人一等,快吃不起飯,還要這爺那爺的。
韓信整天穿得破破爛爛,帶劍招搖過市,普通老百姓覺得沒什麼,以前的楚地貴族可能就是這個樣子,漂母還可憐給他飯吃。但有人不尿這一壺,街上的地痞流氓,不管鳥甚後裔,上來就給了韓信一個胯下之辱。
其實史書上對韓信的身世沒有多說,但不妨再推測一下。我們知道,這世間是存在天才的,但不存在生而知之,無中生有的天才。
曆來那些能征善戰的名将,或者是在戰場上慢慢積累經驗,或者是活學活用兵法。并不存在大字不識一個,上來便一飛沖天,百戰百勝的。
韓信的天才是屬于後者,他落魄至布衣,但以前高門大戶時讀過書,并傳承了貴族精神。而這個貴族精神是造成韓信慘淡結局的禍根。
在他帶兵滅掉齊王廣和龍且後,火急火燎地跟劉邦要做假齊王。
大秦帝國二世而滅,所實行的郡縣制還未形成主流思想。韓信作為貴族後裔,腦殼中的思維還停留在分封制,他的終極目标便是恢複祖先榮耀,封王拜将。
是以劉邦把他封做了真齊王,便已經實作了人生理想。項羽派武涉遊說,韓信認為漢王對自己不薄,背之不詳。謀士蒯通勸三分天下,他思前想後,以為自己功多,立邦不會下黑手。
從這點可以瞧出來,韓信對封王已經很滿足,同時堅守着貴族信義。
後來劉邦定鼎天下,韓信被襲封楚王,他也是志得意滿的。對待漂母和辱己少年,是富貴歸故鄉的态度。
及至後來殺鐘離眜獻頭,也證明韓信從未想過反叛。
到了被貶為淮陰侯,圈囿在長安,韓信整日高姿态的長籲短歎,恥于和樊哙等同列,那是因為他的理想破滅了。在韓信的心裡,并沒有功成名就急流勇退的想法,很可能還滋生了一種劉邦無信義的感覺,是以他又行動了起來。但一切都晚了,成也蕭何敗蕭何,為韓信畫上人生句号。
等到劉邦回到長安,聽說了韓信的死訊,他的反應是既喜且憐。說明劉邦對韓信是沖突的,想殺又不忍下手,最後隻能借呂雉順水推舟。
是以韓信的慘淡結局,除了功高震主之外,還和他的人生理性,性格特點有重大關系。但曆史沒有如果,性格決定命運,還真的非常有道理。如果韓信能把理想再放高一點,或許秦末紛争就是另一種格局,說不定會書寫出不一樣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