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景院
武篆列甯岩,原名北帝岩,是張雲逸軍長敲定的命名。這裡,前腑拉甲大河谷,後連九萬大石山。這個占地8000平方米可容納2000人的溶洞,是蒼天賦予韋拔群的天然課堂。
利用這個非同尋常的岩洞,韋拔群在這裡創辦了首屆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為右江農民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灌輸了思想、強化了組織、積蓄了力量。從此,馬列主義的真理光芒照耀了窮鄉僻壤,更為日後的革命鬥争培養了精英棟梁。可以說,沒有列甯岩,就沒有右江革命的傳奇,沒有列甯岩,就沒有廣西一批民族将領的誕生。是以,列甯岩永遠是後人認識右江、仰仗先烈、拜讀曆史的地方。
韋拔群早期上司的農民運動,幾起幾落,由于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論來指導,要鞏固和發展卻苦無良方妙藥。于是,他不遠千裡,沖破種種阻撓和層層封鎖,于1925年1月到達大革命的中心廣州。随後在廖仲凱的推薦下進入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韋拔群如饑似渴地學習馬克思列甯主義理論和外地農民運動經驗,并聯系東蘭農民鬥争的實際,認真總結過去鬥争的經驗教訓,進步很快,成為第三屆農講所的優秀學員。他在這裡結識了彭湃、陳延年、阮嘯仙等著名共産黨人。他們在廣州農講所提前結業,由當時中央農民部部長廖仲恺委為農民運動特派員派回廣西工作。
韋拔群、陳伯民在廣州農講所學習了嶄新的革命理論後,滿懷着革命的激情回到了廣西,他們是随廣東軍閥師長黎鼎鑒一起回到南甯的。時值滇桂軍閥混戰,廣西政局混亂,難以開展工作,于是決定回東蘭武篆,開展農民運動。韋拔群回到家鄉,留下的革命幹部、革命青年和農民群衆都很高興,都來到東蘭會見韋拔群,要求他趕快上司大家起來開展革命鬥争。韋拔群滿腔熱情地對大家說:“幹,這回要大幹一場,打出個滿地紅來!但是可不能蠻幹了,要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搞起來。”韋拔群在東裡的特牙山腰建起了一間小茅屋,在裡面辦公、寫作和接待來訪的人員。他把從廣州帶回來的馬克思、列甯和孫中山的像貼在屋内屏風上,還用一張紅紙寫着“為農民謀利益”幾個大字貼在竹籬笆上。
在這段時間裡,韋拔群有時在家寫作、與人談話;有時叫陳繼保用竹排劃進東裡的小龍潭去辦公,翻印他從廣州帶來的學習檔案,起草和印刷傳單,散發各地教育人民;同時組織革命青年到右江各縣去串聯,具體指導農運工作,秘密組織農民協會和農民武裝。到1925年秋,右江各縣的農會組織和農軍得到了恢複和發展。
農民運動的迅速發展,需要大批的農運幹部。為了推動農運走向高潮,韋拔群、陳伯民決定仿效廣州農講所的方法,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悉按照中央黨部所頒章程辦理學習手續”,為東蘭和右江各縣培養農運幹部。
辦農民運動講習所,首先要考慮的是校舍問題。有的同志提議租借民房;有的同志提議搭茅棚……韋拔群綜合大家的意見,最後決定校址選在北帝岩。為什麼要選北帝岩作為校址呢?據黃舉平同志後來回憶,校址選在北帝岩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韋拔群等人非常熟悉拉甲山一帶的地形,洞内有曲徑往山後,敵人來襲時有利于疏散學員, 這對于學員們的安全極為有利;二是列甯岩内面積大,洞内幹燥,陽光充足,可同時設定教室、辦公室、學員宿舍;三是農講所學習伴有軍訓,這裡便于上軍事課。
校址標明之後,韋拔群就将農講所學員和相繼來報到的學員們組織起來,帶領大家動手建校。學員們到洞外砍伐竹子及其他樹木,用來制作課桌、闆凳,編織各種常用竹器;又搬來了大量的石頭,砌起學校的拱門和一丈多高的門階梯。據參加第一屆農講所學習的學員後來的回憶,第一屆農講所當時是這樣布置的:
洞口拱門兩側貼有韋拔群題寫的一副對聯:“要革命的站攏來,不革命的走開去。”拱門内的正中是用竹笪席制成的揭示牌,供學員們出牆報或農講所張貼文告之用。揭示牌兩邊寫有“快樂事業,莫如革命”的對聯。牌兩邊是陳設井然的圖書室、俱樂部;牌後面是岩洞中央部分,排列着十幾排木制的書桌和木制的長條凳,既做大課堂, 又做開會的大禮堂。課堂左右兩側,為竹片紮成通鋪的學員寝室。通鋪裡端是用竹子編成的間壁牆,分隔成一間間簡易的辦公室兼教員寝室,韋拔群和教員們都在這裡住宿。間壁牆上都裱糊了紙張,上面貼有詩詞、通知、通告、革命歌曲和口号。辦公室的門上寫有辦公室的名稱以及辦公人的姓名,如韋主任、陳管理、韋總務、鄧教員等。從通天隧道往裡走,便是廚房。大課堂往裡的正中央,即洞内原來的大菩薩台,被裝飾成了講台。講台上方懸挂着列甯、孫中山的畫像。右方用木架子架起一塊大黑闆,講台兩邊有韋拔群題寫的一副對聯:“土豪劣紳把窮人當盤中餐。勞苦大衆将豪紳做槍口靶!”講台上方還寫 有“團結、互助、奮鬥、犧牲”八個大字。講堂左邊的間壁上抄錄有《水浒傳》中的一首詩:“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苗半枯焦。農夫心内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講台側面豎立着一座泥磚砌成的揭示牌,牌上工工整整地寫着“思想革命化,行動紀律化,生活工農化”十五個大字,作為農講所的校訓和學員們學習生活的準則。洞内還有四處可見的智語、對聯和口号,如“不勞動不得食,不自由毋甯死",“改造舊中國,改造舊社會”,“推翻封建勢力”等。
整個北帝岩從裡到外布置得井井有條,莊嚴樸素,堪稱是一所生氣勃勃的革命幹部學校。
農講所主任是韋拔群、陳伯民任管理者、韋命周任庶務。教員有黃榜呈、黃樹林、黃大權、黃書祥、陳守和、黃乾生、黃紹文、黃孟儒、黃煥章等。軍事教員有鄧無畏、黃漢英。農講所開設有各國革命史、蘇俄概況、政治經濟學概要、經濟學常識、軍事知識、中國史概要、三民主義、法律常識、農民協會組織章程等課程。
各區、鄉農會和學生聯合會選派的學員們,躲過敵人的耳目,跋山涉水,克服困難,從四面八方陸續來到了拉甲山,走進了北帝岩。他們分别來自東蘭、鳳山、百色、淩雲、奉議、恩隆、思林、果德、都安、河池、南丹等 11個縣,共276名,全都是男學員。
農所的學習生活很緊張,每天三講兩操一勞動。晚間到群衆家中去訪貧問苦,調查人民生活,進行革命宣傳活動。每逢武篆、江平、三石三個圩日,便列隊去做街頭宣傳、演講。出發的途中,學員們意氣風發,一路敲鑼打鼓,吹号,唱革命歌曲,揮舞小紅旗,高呼口号,陣容嚴肅活潑。
韋拔群既是上司,又是教員,他親自給學員講課,帶領學員出操。農講所下午學習演講和進行軍事操練,學員們各自制作了一支木槍,用來練習刺殺。韋拔群常在一旁觀看,發現有人動作不對,就走上前去糾正。韋拔群非常注意鍛煉身體,他對學員黃舉平說:“冬天不冷就不像冬天,夏天不熱就不叫夏天。革命怕吃苦就不能革命啦!打仗的時候,哪能容你夏天撐把傘,冬天帶個火籠呢?敵人更不會標明在晴日天暖的日子來搗亂的,是以不習慣的就要鍛煉成習慣。”“革命人要鍛煉出三個習慣來:第一個,立場堅定,意志剛強,不怕難,不怕死,堅決為黨和人民的利益犧牲自己;第二個,要有結實的身體,能跑能跳,能吃苦耐勞;第三個,對敵鬥争,要靈活勇敢,膽大心細,變化無窮。隻有這樣的人,才能經得起風吹雨打,死難臨頭也能昂然無畏,敢為革命奮鬥到底。現在我們天天學習、爬山、洗冷水,就是為了鍛煉成這樣有用的革命幹部。”
當時農講所的經費靠各區、鄉農會負擔一部分,還有些革命同志的捐獻(長江區的牙蘇民和鳳山縣的廖源芳各捐大洋100元),但主要是靠韋拔群變賣家中田産來維持。第一屆農講所于1925年 11月1日開辦,原計劃學習半年,由于縣知事黃守先和大惡霸龍顯雲等的破壞和革命鬥争的需要,就提前結業了。
北帝岩是為革命作過重大貢獻的地方。1930年春,紅七軍軍長張雲逸來到武篆時,慕名前往北帝岩參觀瞻仰,聽了介紹,他認為韋拔群在這裡傳播了馬列主義,意義非凡,值得紀念,提議将北帝岩改為“列甯岩”。東蘭縣蘇維埃政府經讨論同意了張軍長的建議。從此以後,這個充滿革命情感,具有鮮明時代色彩的名字傳遍了右江,傳遍了廣西。
1926年秋,廣西省當局對“東蘭農民慘案”的調查 基本結束,東蘭農運工作再現生機,東蘭第二屆農民協會成立,東蘭農運進入新的高潮,因而幹部缺乏的現象日益突出。為了盡快解決農運幹部的培養,以适應東蘭農運蓬勃發展的形勢需要,韋拔群于1926年7月又在武篆育才國小開辦了第二屆農民運動講習所。這一屆農講所廣泛吸收青年婦女參加,編為男、女班,男學員80多人,女學員40多人(女班亦稱“婦女運動講習所”,是廣西第一個婦女運動講習所),共120人,均是東蘭籍。這屆農講所主任是韋拔群,教員有陳洪濤、黃樹林、黃紹文、陳鼓濤、陳守和、黃潤生、黃小全;軍事教官鄧無畏、黃寶霖;總務黃正雄、潘瑞生。學習内容除與第一屆農講所的相同外,為适應婦女運動迅速發展的需要,還增設了識字教學和有關婦女解放、婚姻自由、男女平等課程。學習期間,除政治課程、軍事訓練外,還由教員帶領學員到附近村屯進行宣傳,整頓農民協會。經過六個月的學習,于同年12月底結業。
東蘭第二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無論是男班還是女班,學員全都來自東蘭。根據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為了使農民革命運動向周邊各縣發展,加速培養右江地區農運幹部,韋拔群等革命上司人于1927年7月初,繼續在武篆育才國小開辦第三屆東蘭農民運動講習所。當時考慮到學員主要來自東蘭、鳳山、都安、河池等四個縣,故這屆農講所 也稱為“田南聯縣農民運動講習所”,仍由韋拔群任主任,專職教員有鄧無畏、葉一茅、閉雪萍、趙世俊等。軍事教練龍錦标(後叛變),總務梁士書。兼職教員有陳洪濤、黃樹林等人,鄧無畏兼任副主任,葉一茅兼教務長。本屆學員有近200人。陸浩仁、黃昉日、韋國英、覃國翰、黃榮、黃喚民等就是這屆農講所的學員。學習的課程有哲學、倫理學、政治學、帝國主義侵略史、中國經濟學、農民運動史等。同年8月,桂系軍閥黃明遠營竄犯鳳山,鎮壓革命。韋拔群率領農軍和第三屆農講所學員前往鳳山阻擊敵人。後來鑒于國民黨桂系軍閥又開始對東鳳根據地全面進攻,迫于戰争形勢,韋拔群将農所學員從鳳山前線撤回東蘭後,就于9月5日提前分派工作,第三屆農講所就此結束了。
開辦農講所,需要經費、校舍、教員、教材,而且韋拔群、陳伯民等人還在受反動政府當局的通緝當中,談何容易。面對諸多困難,韋拔群等人以頑強的意志和非凡的創造力,在東蘭開辦了三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共培養了近 600名的農運幹部,這在全國是少有的。這些學員回到右江各地以後,在本地傳播馬列主義理論,上司農民運動,組織農民協和農軍。開展對封建軍閥、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的鬥争,使農民運動的星星之火,燃遍了整個右江。其中的絕大部分人都參加了紅七軍,為紅七軍的建立和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做出了極為重大的貢獻。
【作者簡介】陳景院,男,壯族,廣西東蘭縣人,河池日報社網絡資訊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