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聚會前,看望當年的班主任黃淑清老師(在黃老師下關家中)

母校大理一中每年都有畢業離校的校友返校聚會。然而50年後才第一次返校聚會的班級的确少見。

高50班 50名同學于1965年7 月畢業離校,一群風華正茂的青年男女自此天各一方,分散在省内外,為事業前程、為家庭兒孫操勞奔波。其間同學們聚少離多,從來沒有以班級的名義組織回過母校。

我和這個班的緣分在于:當年高49、50班是1966年文革前在校參加聯考的最後一個年級。兩個班的教室自西向東在學校校本部中間大院南方二樓。而我當時所在的初77班是初三年級,在院子正對的北方二樓。雖然沒有什麼直接的交往,但離校前那些日子,老大哥班的一些往事至今還記憶猶新。

記得學校組織廣播體操比賽,現在的高三生,在成年人眼中還是稚嫩的孩子,但當時在我眼中,他們卻已經是“大人”了。老大哥班隊伍整齊,步伐矯健,個個充滿着青春活力。

有一位不知名的學姐,不知道到是49還是50班的,個子不高,卻是女籃的中鋒,運球的動作和機警的眼神給我深刻印象。

當今母校的籃球運動還是那樣熱火朝天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另一位女生,每天早讀念俄語的聲音蓋過所有人,晚年我在組織大理一中昆明校友會活動中再次見到,還辨得出她的模樣。她叫楊德芬,在雲南民族大學教外語。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最記得他們聯考錄取通知書下達的時候,有人考上了名牌大學,被清華大學、北京鐵道學院錄取,也有不少人意外落選了。段如海副校長當時是團委書記,剛參加共青團中央九大從北京回來不久。我見他在圖書館前羅漢松下的石桌邊和老大哥們談話,既有勉勵,更有安慰。看着低頭不語的落榜生,我當時還不知道對于這些當事人意味着什麼。一年後,當我們班包括班長在内學習成績好,家庭成份高的同學一律失去升高中機會時,我才似乎多少明白那幾位落榜生的遭遇和心境。

半個世紀過去了,往事不堪回首。當年朝夕相處的同學中,有人參與了決定别人命運前途的個人鑒定。至今也有人難以化解這刻骨銘心的糾結,但誰也不願去再揭這舊傷巴。

我想,如果說母校是一座鐵打的營盤,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到母校的師生就像滾滾的流水,一波又一波。都是古稀之人了,有些事還是放下為好。走出陰影,面向未來吧 。

幾年前,我作了母校在昆明的校友會副會長,母校是一個有一百三十多年曆史的老校,每年在昆明聚會,與會者從白發蒼蒼,步履蹒跚到滿臉朝氣的都有。我和陳文俊校友負責聯系從初92班到高49班的昆明校友。楊曼雲是50班昆明校友的召集人,一來二往熟悉了。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上圖前排居中為楊曼雲

肖仁傑大哥是高50班的,他的同胞妹妹後來成了我的夫妻,他們班的情況就陸續知道一些。上月底我在鳳慶采風 ,從老伴處得知仁傑大哥攜趙玉嫂從保山來大理參加12月1~2号高50班離校50年的返校聚會,電話中大哥邀請我參加。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上圖肖仁傑大哥與老伴趙玉姐)

我立即在“大理一中微信群”發出消息:

母校高五十班畢業離校五十年将于12月1~2号在大理聚會。

半個世紀的離别團聚真是值得珍惜。

祝學長學姐們愉快,健康!

由于母校情結和與楊曼雲等學姐關系,我提前結束采風,11月30号從300公裡外的鳳慶古墨四度轉車,曆時10小時回到下關。途中曾與楊曼雲通了電話,詢問聚會日程安排。得知此次返校聚會由曾任班長的熊勳和董國政等出面聯系組織。我撥通電話,告知了49班在喜洲經營“侯廬”的學長嚴學侯。

我打算參加他們回母校那段活動。

仁傑大哥一早與我約定等他電話通知我去母校的時間。下午2點多,直到進入母校他才想起打電話,我急忙趕四路公共汽車到達,他們已經結束了座談,正從南花廳參觀出來,收拾會場準備合影。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看到這些似曾相識的老學長,真是令人感慨:他們比我大三、四歲,都已是滿頭白發,步履蹒跚之人。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當年學校的任何一位老師都比眼前的他們年輕!不少當年的老教師近年陸續離我們而去,眼前這些“老學生”們離校50年才首次結隊返校,追尋當年的足迹,耳邊似乎響起了那朗朗的讀書聲……

我不失時機抓拍了些現場照片,為他們拍攝了合影。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随即趕到校友馬钺家請他修整,通過微信不等聚會學長車到喜洲,就用微信把合影發到了仁傑大哥手機。

記得我抓拍照片時,楊寶亨學長站在甬道邊與同學們聊天,說起同學中某人當了州裡相當級别的上司,還是喜歡少年同學喊他的奶名。其他同學立即打斷他說,都這麼一大把年紀了還說這些。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我還第一次見到現任母校校長楊金華(下圖執筆者)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事後得知,49班嚴學侯學長熱情邀請50班赴喜洲聚會的同學們到他的侯廬參觀,喝“三道茶”。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大家既為嚴學侯的成功由衷地高興,又沉浸在歡樂的聚會中。當楊建國等看到嚴學侯與當年母校各位學生會幹部合影的老照片時,不禁勾起難忘的回憶……

連結: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雲南省大理第一中學(大理一中)坐落于大理古城,校園内有州、市兩級重點保護的西雲書院舊址,還有“種松碑”、“禦碑”等著名碑刻,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以及珍稀古樹。雲南省大理第一中學創辦于1911年(辛亥年),為雲南省一級一等重點中學。

曆史沿革: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雲南省大理第一中學前身為“西雲書院”。1877年(清朝光緒三年)10月15日,雲南提督楊玉科調任,将其在大理的爵府、田産及其它産業捐贈地方辦學,由迤西道承辦“五府”(大理、楚雄、永昌(今保山)、麗江、順甯(今臨滄),“三廳”(蒙化(今巍山)、景東、永勝)所共有的公立書院,從此辦學不綴。1902年始辦新學,1911年定為“省立第二中學”,1932年由省政府命名為“雲南省立大理中學”,素以“滇西最高學府”著稱。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把大理的五所中等學校(省中、國師、女中、縣中、中正中學)合并,成立“大理人民中學”。1953年命名為“雲南省大理第一中學”,校名沿用至今。早在1951年,該校就被定為雲南省的重點中學。被省教委評為“雲南省一級三等完全中學”;2000年4月,晉升為“雲南省一級二等完全中學”。2000年11月,被國家教育部确定為“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2011年被評為“雲南省一級一等中學”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

(原大理一中校長、百歲老人袁思齊與前往其家中探望的曆任部分校長們在一起,背景圖為袁思齊校長手書)

發展現狀:

雲南省大理第一中學的建設發展中,得到省、州、市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部門上司的支援和關懷,自1983年以來,為改造和建設校園,三級政府已投入近1500萬元。1999年,市政府請香港中國營造公司為學校制定了高标準的校園建設規劃,經市政府稽核準許後,已開始逐漸實施。第一期工程西雲書院舊址(中天井)已修複和投入使用,第二期工程“楊公祠”(作圖書館用)、科學館的修複與建立已啟動。市政府已把該校校園改造建設列入大理市“十五規劃”,計劃投資3000多萬元與予以完成。在建設民族文化大省中,我校将建成既展現大理“文獻名邦”民族特色,又适應現代化教育需要的花園式視窗學校。

随着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我校教育手段不斷更新。繼建成兩個計算機教室和多媒體教室後,1998年建成校園調頻電台;為實作校園資訊化,大幅度增加硬體投資,加強軟體建設,優化潛件配置,充分利用一百幾十台電腦開展各年級計算機教學和用于各辦公室辦公。今年又投資50多萬元,建成千兆校園網,成立現代教育技術中心,通過NET專線接入中國教育科研網和國際網際網路。

教育科研:

雲南省大理第一中學是一所百年老校,長期以來,曆來重視素質教育,着力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人;以嚴謹的教風和良好校風的著稱,各種管理制度健全。近幾年來,全校上下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提出“四個相适應”和“争創一流”的要求,積極推進末位待崗制和教職工聘任制,增強了競争意識和品質意識,以教學為中心,促使了教育教學品質的提高。

2001年聯考一共錄取學生421人,占大理市轄區各學校錄取人數的1/3。正式生錄取率為78.6%,重點大學上線人數為105人,也比往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國中畢業生升學率最早把91.12%;在努力提高教育教學品質的同時,積極開展文藝體育活動和學科興趣小組活動,重視培養學生特長,每年的中考和聯考,都有一批外語、體育、藝術類考生被相關院校錄取。該校今年高二和高一年級參加全省會考,生物、地理平均分居大理州第一,化學、曆史、實體等學科也躍居全州前列。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近兩年來有七位教師參加了全省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有五位教師獲得全省一等獎,兩個二等獎。其中生物教師張玉代和實體教師李維剛還代表雲南省到廣東參加了全國的比賽,分獲全國一等獎和二等獎。在教育科研方面,該校有11項教育科研課題被省教科院列為省級課題,許多教師的論文在全國和省、州、市各級刊物上發表,在去年有40多篇入編省教委出版的《雲南教育論文大全》基礎上,今年又有15篇入編。2001年該校高三年級老師輔導的學生參加全國化學競賽,有11人榮獲了全國二等獎,7人榮獲省二等獎;英語競賽有27人次榮獲全國二等、三等和優勝獎。其它學科學生參加競賽也取到了很好的成績。

傑出校友:

雲南省大理第一中學從1911年正式“省立第一中學”至今,該校已培養了三萬多名高、國中學生。民主革命時期名垂青史的校友有:中共早期革命活動家張伯簡、王複生,東北、蒙古地區優秀黨務工作者、“蒼洱英傑 ”施介,中共地下組織首任省委書記王德三,抗日民族英雄、“白子将軍”周保中,著名愛國将領、軍事家楊傑等。在文教科技界貢獻卓越的校友數不勝數,如:教育家張海秋、寸樹生,史學家馬曜、劉堯漢,國際生态學家馮耀宗,哲學家楊貴昌、文學家張文勳,醫學專家李樹楠、劉堯漢、吳天祜,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景等。雲南著名俗文學家李家瑞、音樂家林之音等,曾在校執教。新中國成立後培養的學生,工作在各條戰線,不少人已成為中堅力量。

2015年12月13日胡雲龍于洱海之濱子元小區

2021年9月11日胡雲龍修定于洱海之濱蒼露園

大理一中高50班離校50年返校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