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是否了解台灣發展史?

台灣是我們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遠古時代,台灣和大陸本來連在一起。後來由于地殼運動,相連結的部分陸地沉為海峽,台灣遂成海島。

你是否了解台灣發展史?

台灣版圖

 從台灣島的考古發現來看,祖國大陸的文化在舊石器時代就已傳到台灣。台灣各地相繼發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兩翼式銅镞等大量文物。

你是否了解台灣發展史?

彩陶

據古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台灣,墾拓、經營台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公元230年吳主孫權曾派将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水軍渡海到達台灣。這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台灣的開始。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中,就曾詳細記載了當時台灣的生産和生活形态。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的隋代,大陸和台灣的接觸增多。據載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灣“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是時,大陸和台灣已有貿易往來。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台灣,從事墾拓。至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并派有軍民屯戍。大陸和台灣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日漸頻繁。

  元代進一步加強了對台灣的管理。公元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萬戶楊祥、禮部員外郎吳志鬥和珍部員外郎阮監到台灣“宣撫”。公元 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民政,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廈門)。中國在台灣設立專門政權機構,也自此開始。

  明朝以後,大陸與台灣的人民往來不絕。明成祖永樂年間,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通路南洋各國,曾在台灣停留,給當地居民帶去工藝品和農産品。至今民間傳說高雄鳳山的特産“三寶姜”,就是鄭和遺留下來的。15世紀以後,倭寇不斷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設“遊擊”,“春秋汛守”;同時在基隆、淡水二港駐屯軍隊。

你是否了解台灣發展史?

鄭和下西洋

  到了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台灣,給台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極大的推動。其時,福建人顔思齊、鄭芝龍為抗拒官府欺壓,率領閩粵居民遷居台灣,一面從事農耕、貿易,一面組織武裝力量抗禦倭寇和荷蘭人的侵擾。

你是否了解台灣發展史?

明朝武器三眼铳

17世紀初,荷蘭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權地位,來到東方,積極參加對殖民地的掠奪。它先後于1602年和1622年兩次侵占澎湖。1624年。明政府出兵将荷蘭殖民者逐出澎湖,俘獲荷軍主将,餘衆逃往台灣南部。兩年後,西班牙人又從呂宋入侵台灣,占據了基隆和淡水一帶。1642年,荷蘭人奪取了西班牙人在台灣北部的據點,台灣自此滄為荷蘭的殖民地。

  荷蘭殖民者盤踞台灣38年,先後在台灣修築城和普魯文遮堡(赤嵌樓),作為進行殖民統治的中心。但其占領區實際隻有南部沿海有限的地區,以及北部的基隆、淡水兩港,而且它的統治一直是極不穩固的。荷蘭殖民者對台灣同胞進行殘酷的盤剝。

農曆四月二十一日,鄭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衛廈門、金門,親自率領2.5萬名将士及數百艘戰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台灣進軍。農曆四月二十九日,鄭軍在台南鹿耳門内禾寮港登陸,在台灣同胞的積極支援下,與荷軍展開多次激戰,最後将荷蘭殖民總督和殘敵圍困在熱蘭遮城内。鄭成功在緻荷蘭殖民總督揆一的“谕降書”中嚴正指出:“然台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餘既來索,則地當歸我”。在圍城9個月之後,荷蘭殖民總督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農曆二月一日不得不簽字投降。自此,中國人民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侵占的台灣寶島。

但鄭成功收複台灣不久,即不幸于1662年農曆五月八日染病身亡,時年僅39歲。爾後,其子鄭經,孫鄭克爽前後治理台灣22年。鄭氏祖孫三代治理台灣,獎勵制糖、制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改進山胞的農業生産方式。這些措施,推動了台灣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這在台灣曆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開發和發展時期,史稱“明鄭時代”。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派軍進攻台灣,鄭克爽率衆歸順。自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清政府統一台灣之後,翌年在台灣設1府3縣,隸屬福建省。台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系更加密切了,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從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以後,出現了大陸居民再度大規模移居台灣的高潮,到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不包括山地的山胞同胞,台灣居民已超過 200萬人,較鄭氏父子治台時增加近10倍。随着生産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清政府陸續在台灣增設行政機構。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将台灣建為行省,派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廣招福建、廣東等地居民遷台,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先後設立撫墾總局、電報總局、鐵路總局、軍械局、通商局、礦油局、等機構;修築炮台,整頓防務;架設電線,創辦郵電;鋪鐵路,開礦山,造商輪,發展工商業;興建中西學堂,發展文化教育等。其中有些建設項目,在當時全國尚屬創舉。例如台灣鐵路不但是全國最早的鐵路之一,而且是中國自己集資修成的

你是否了解台灣發展史?

台灣鐵路

  随着封建統治的沒落,台灣人民反抗清王朝暴政和封建地主剝削的鬥争也不斷高漲,且與大陸人民的反清鬥争遙相呼應。事實表明,凡較大的起義組織幾乎都是從大陸傳入的。如1786年台灣曆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就是大陸人民的反清秘密團體“天地會”傳入台灣後,由台灣“天地會”首領林爽文、莊大田上司的。起義軍衆達十數萬。清政府調動浙江、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數省兵力馳台鎮壓,曆時1年2個月,始得平定。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前後,台灣天地會、小刀會,又與之呼應,多次起義。從1840年的鴉片戰争起,台灣和大陸邊沿各省份成為我國反帝鬥争的最前線。在鴉片戰争期間,台灣同胞動員組織了人數2倍于當地戍兵的抗英民團,并捐資輸銀,共赴國難。他們和官兵一道擊退了入侵的英軍,粉碎了敵人試圖侵占台灣的陰謀,赢得了抗英鬥争的勝利。當時台灣兵備道姚瑩在其《奉逮入都别劉中丞書》中寫道:“台灣擐甲之土,不懈于登陴,好義之民,鹹奮于殺敵……卒得保守岩疆,而獲安,未煩内地一珍一矢者,皆賴文武士民之力也”。鴉片戰争之後,台灣同胞還先後擊退了美國、法國和日本的多次入侵。

你是否了解台灣發展史?

鴉片戰争

19世紀後半葉,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力圖跻身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 1894年它發動了甲午之戰争,腐敗的清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将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台灣進而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開始了長達50年的日據時期。

二戰期間,日本為配合軍國主義的南進政策,又進一步在台灣發展與軍事有關的各類工業,擴大了工業在全島生産總值中的比重,使台灣開始由傳統的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逐漸向半資本主義半封建的以工商業為主的社會形态轉變。

1906年以後,在祖國大陸興起的資産階級革命運動的影響下,台灣同胞又不斷地舉行愛國武裝起義,反對日本的殖民統治。著名的有:1907年新竹的北埔起義;1912年南投的林圮埔起義;1913年的苗栗起義等。

1920年1月,受“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留日台灣籍青年學生産上先在東京創立“新民會”,并仿照北京的《新青年》發刊《台灣青年》雜志,進行民族主義思想的啟蒙宣傳“勿忘台灣”,“台灣乃中國之台灣,民族乃中國之民族,土地乃中國之土地”。

根據曆史的事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重新肯定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中規定:“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14年的艱苦抗戰使台灣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結束了台灣同胞蒙受日本帝國主義奴役的屈辱曆史。

你是否了解台灣發展史?

二戰日本投降

抗日戰争勝利後,全國人民渴望和平,實作民主,建設獨立、自主和富強的新中國;但是依附于美國的國民黨政府卻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反共内戰。國民黨戰敗後退居台灣,妄想把台灣分離出中國領土,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中國共産黨采用和平解放但不放棄使用武力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