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5分,同樣是戰争“神劇”,為什麼它能夠成為經典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看《三毛從軍記》再也無法放肆大笑,甚至多了幾分悲怆情緒。在一将功成萬骨枯的曆史長河當中,籍籍無名的小人物,總需要以最慘淡的方式,來成全名揚千古的大人物,于是,該遺忘的被遺忘了,該記住的也就被記住了。

如果,當初将這部電影定義為兒童片,是出于多方面的考慮,那麼,如今28年過去了,那些看過它的兒童們,也已然經曆過千般生活的浮沉長大成人,當這些人再次回看這部電影時,或許,曾經那些自以為好笑的片段,看起來也就不再那麼好笑。

8.5分,同樣是戰争“神劇”,為什麼它能夠成為經典呢?

我猶記得影片結尾處,那一排排十字架下埋葬着無數無名的嶽武穆,而一心想要成為嶽武穆的三毛,也終于經曆戰亂僥幸活了下來,可今後他又将面對的是什麼呢?

正如結尾那句話說的“抗戰勝利了,等待他的是——“完了””,欲言又止且意猶未盡,也就隻能留給觀衆自己去想象了。

8.5分,同樣是戰争“神劇”,為什麼它能夠成為經典呢?

畢竟,三毛今後該何去何從,并不是他自己能決定的,也不是觀衆能決定的,裹挾在時代中的小人物,就如同那浮萍一樣,要麼随波逐流,要麼繼續沉淪。

是以,開放式的結局裡,充滿着未知,大概,這既是一種期待,又是一種恐懼。試想一下,倘若時代還是那個時代,那用更多無名嶽武穆成就的所謂有名的嶽武穆又有何用?死了的終究也是白死了。

8.5分,同樣是戰争“神劇”,為什麼它能夠成為經典呢?

作為戰争片,《三毛從軍記》明顯不屬于主流電影的叙事套路,甚至,很有可能會被定義為戰争“神劇”,可就是這部“神劇”,卻擁有着超好的口碑,甚至成為了廣為流傳的經典影片。

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為它的核心和初衷,并不是刻意博取眼球蹭流量,或是歪曲曆史惡搞先烈,而是遵照原著那樣,采用漫畫形式的風格,來窺探荒誕戰争中的荒誕人和事情,畢竟,人類迄今為止發動的兩次世界大戰,有哪次是正當的?又有哪次是正常的?

8.5分,同樣是戰争“神劇”,為什麼它能夠成為經典呢?

《三毛從軍記》這部電影的故事内容,整體上荒誕戲谑且充滿着黑色幽默,尤其是在開頭部分,采用了類似卓别林默片的呈現手法,引出了三毛的生活遭遇,帶出了三毛稀裡糊塗參軍的情節,總讓人忍俊不禁。

按照原漫畫作者張樂平的描述,三毛本是個流落街頭乞讨為生的流浪孩,可導演張建亞明顯給三毛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一改他凄凄慘慘的形象,讓三毛具有了自主能動性,而且,對于生活也充滿了向往和追求,比如想要成為嶽武穆,比如想要娶妻生子等等。

不過,無論這部電影如何搞笑,它本質上還是套上了喜劇外衣的悲劇故事,喜劇是為了讓人接受,悲劇是為了讓人思考。

8.5分,同樣是戰争“神劇”,為什麼它能夠成為經典呢?

影片開頭,借用了蔣介石的一句話作為戰争動員的開始,“要以無數的無名華盛頓,來造就一個有名的華盛頓;要以無數的無名嶽武穆,來造就一個中華民族的嶽武穆”。

當然,三毛自然是不懂統治者對于這句話真正的了解,他是在被警察追趕的情況下,才被迫選擇參軍入伍的,但後來在被拒絕後,喇叭裡傳出來的嶽武穆這句話,又直接成為鼓舞他參軍的動力,最終,這個不知戰争為何物的孩子,就這麼稀裡糊塗地上了戰場。

8.5分,同樣是戰争“神劇”,為什麼它能夠成為經典呢?

三毛以為把嶽武穆當做榜樣,就能夠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就能夠得到别人尊重,可惜,隻有那有名的嶽武穆才能被人記住,而他和許多炮灰一樣,隻屬于無名甚至被遺忘的嶽武穆。

于是,電影裡也就出現了鴨子和士兵同框的畫面,這些新兵蛋子,就像是趕鴨子上架那般,憑借短短幾天的訓練,就必須去面對生死考驗,這是何其殘酷的事實。

8.5分,同樣是戰争“神劇”,為什麼它能夠成為經典呢?

當初,對于三毛在部隊訓練時,衣服尺碼太大,走方陣是順拐,爬不上平衡木,丢手榴彈都能把長官炸成黑人,這些搞笑片段是印象深刻的,甚至還曾刻意模仿過。

可現在想想,三毛的這些荒誕行為,不正是對于這場荒誕戰争的嘲諷嗎?打仗打仗,滿足的不還是那些不用上戰場的政客野心嗎?

8.5分,同樣是戰争“神劇”,為什麼它能夠成為經典呢?

比如,三毛獲得功勞,有機會和委員長共同合影,但照相師卻不停地讓三毛舉高錦旗,最終,在照片裡隻剩下委員長和寫着“智勇雙全”的錦旗。

這看似是照相師在拍委員長的馬屁,其實,卻也在諷刺開頭委員長說的那句話,無數無名的嶽武穆偏偏成就了他這個有名的嶽武穆,是以,戰争最荒誕的就在這裡,那些無名的一直無名,而有名的再鍍一層金又何妨呢?

8.5分,同樣是戰争“神劇”,為什麼它能夠成為經典呢?

再比如,三毛因為戰功被配置設定給了師長當差,同伴都覺得他升官了,可回頭看看三毛在師長那裡做的都是些什麼?替師長擦皮鞋,替孩子擦屁股,替師長太太偷情看門,而師長在紙醉金迷中,以“再議”為借口,不處理緊急軍事要務,最終,也因為延誤戰機而被迫自殺。

但更諷刺的是,自殺的師長居然被包裝成忠勇之人被大肆宣揚,而三毛這個小卒子卻又被發配回戰場,你瞧瞧,這其實還是在替有名的嶽武穆鋪路呢?

8.5分,同樣是戰争“神劇”,為什麼它能夠成為經典呢?

是以,我總算明白了師長和三毛喝醉時說的那句話——“我們都是小把戲”。

三毛是士兵,師長是統領,職位雖不同,命運卻相同,在戰争中,沒有誰是受益者,所有人到最後都成為了被玩弄的小把戲。

我猜,野心政客家們是最喜歡這套的,他們總會想方設法地,踩着小把戲們的遺骸,來做到萬古留名。

8.5分,同樣是戰争“神劇”,為什麼它能夠成為經典呢?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對比,日本人在分食着寫着“China”的蛋糕,而我們的人卻帶着面具摟着女人跳舞,日本人在進攻,而我們的人卻在前線勞軍的豔舞中沖昏了頭腦,而那些所謂的慰問品,卻隻是一包香煙和一把梳子。

之前後方的群衆賣力籌措物資,到了前線戰場居然就剩下這兩樣,大概,你也就能猜出為啥打鬼子需要這麼久的時間了吧?

8.5分,同樣是戰争“神劇”,為什麼它能夠成為經典呢?

作為一部超現實主義的諷刺喜劇片,《三毛從軍記》這部電影,其實并不僅僅止步于對當時國民黨腐敗生活的批判,更重要的還有對于未來任何當局者的勸谏。

影片中的三毛,除了幻想着自己可以成為像嶽武穆那樣的大英雄,他同樣還有一個小小的願望,那就是可以娶妻生子,過一個普通人的安穩生活,可這對于三毛來說,居然也成為了一種奢望。

是以,影片才會用“抗戰勝利了,等待他的是——“完了””這樣一句話作為結尾,如果不反思,如果不居安思危,那就真的完了。

8.5分,同樣是戰争“神劇”,為什麼它能夠成為經典呢?

小人物終究是小人物,小把戲終究也是小把戲,當重新再去看三毛的故事時,真的覺得一點兒都不好笑,而是有種莫名的悲傷。

或許我們都是三毛,有的人想要成為嶽武穆,有的人隻想娶妻生子,是以有時候覺得,真正可笑的是那個荒唐的時代,難道不是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