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評價洪承疇?招撫江南,旗開得勝身陷質審,屹立不倒老骥伏枥,平定西南勞績茂著,受封世職

洪承疇,曾背負不少惡名,如“叛臣”、“漢奸”,甚至連乾隆皇帝也将他歸于“貳臣”的行列。其評價自然也有褒有貶,以下列出幾條:

如何評價洪承疇?招撫江南,旗開得勝身陷質審,屹立不倒老骥伏枥,平定西南勞績茂著,受封世職

黃道周:“史筆流芳,雖未成名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

蕭一山:“承疇負時譽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見,一旦變節,殊出意外。吾人若舍民族國家之觀念而論斷之,似屬人之常情,惟當君主專制時代,則不免遺貳臣之羞耳。”

孫中山:“五族争大節,華夏生光輝。生靈不塗炭,功高誰不知。滿回中原日,漢戚存多時。文襄韬略策,安裔換清衣。”

……

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曆史環境下,對同一個人的評價往往不同。随着民族偏見日漸減弱,中華民族大家庭觀念日趨濃厚,洪承疇的曆史惡名也漸漸消除,他的曆史功績也逐漸為人所認識。客觀地說,洪承疇在清入關後,對國家、對人民還是有一定貢獻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招撫江南,旗開得勝</h1>

清入關後,李自成軍奔走河南、陝西,退敗湖廣之後,攝政王多爾衮于順治二年(1645)三月,谕在河南的豫親王多铎率軍南下攻擊南明。及至五月,清軍消滅了南明福王政權。捷報傳到北京,多爾衮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他認為天下已定,除了整修宮殿、定品官制服外,悍然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強制推行剃發令,以顯示中原百姓皆臣服清朝。

如何評價洪承疇?招撫江南,旗開得勝身陷質審,屹立不倒老骥伏枥,平定西南勞績茂著,受封世職

盡管滿族貴族統治集團做出了厲行剃發令等錯誤決定,但同時又做出了一個深思熟慮的決定,那就是任命洪承疇前往江甯主持招撫事務。

對于洪承疇的任用,是經過諸王貝勒議定的。清初多爾衮攝政時,議政王貝勒會議在清廷重大問題上,起着決策作用。任用誰去江南招撫這件大事,當然得經議政王的同意,并非多爾衮個人的武斷。做出這個選擇大緻有幾個原因:

1,洪承疇是進士出身的江南士人

洪承疇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安(今泉州府南安市),于萬曆四十四年(1616)中二甲第十七名進士。洪承疇中進士之後,在京師擔任過刑部主事。天啟年間,擢任兩浙提學道,主管兩浙教育與考核生員事務。也就是說,洪承疇曾是兩浙生員的考官,在江南士人中素有一定的威望。

2,洪承疇是具有重大影響的士人

洪承疇是明朝曆任主事、提學道、布政使參議、督糧參政。崇祯四年(1631),擢陝西三邊總督;七年監督河南山陝川湖軍務,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十二年,授任薊遼總督。可見,洪承疇在明朝具有崇高的地位。正因為洪承疇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影響力,是以滿族貴族統治集團讓他前去招撫江南。

如何評價洪承疇?招撫江南,旗開得勝身陷質審,屹立不倒老骥伏枥,平定西南勞績茂著,受封世職

3,洪承疇經過考驗,被清廷認為是可信之人

洪承疇被俘降清後,“效用”很快就顯現出來,祖大壽主動歸降,對後來吳三桂在山海關之役,剃發歸清,也有相當的影響作用。

清入關後,清廷鑒于洪承疇效力顯著,令其“仍以兵部尚書同内院佐理軍務”。這樣,原為戰俘的洪承疇進入清廷中樞機構。這比他在明朝擔任的經略、總督的地位,還要高出一籌。

洪承疇在清廷中樞行政機構中,與範文程一起擔任内秘書院大學士,職掌草拟敕谕、對外文書,成為清廷可信任的文士。順治二年閏六月,清廷正式下令,“命大學士洪承疇招撫江南各省”,并鑄給“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印”。

随後,多爾衮發給洪承疇的敕書,授予他廣泛權力,如對屬下官員在戰事或政事中有不軌行為,“文官五品以下,武官副将以下,皆以軍法從事。鎮道等官,飛章參劾”。明确表示:“其江甯、江西、湖廣及将來歸附各省,悉聽節制。”在清初的漢官中,洪承疇可謂是位高權重,顯赫一時。

洪承疇到江甯後,打擊明宗室的複明活動成為他安撫江南的重中之重。時明唐王朱聿鍵據福建,魯王朱以還據紹興,高安王朱常淇據徽州,還有宗室子以金華王之名據饒州,以樂安王據溧陽,以瑞昌王之名據興化、金壇,聯合江南北某些勢力,以圖攻取南京。

如何評價洪承疇?招撫江南,旗開得勝身陷質審,屹立不倒老骥伏枥,平定西南勞績茂著,受封世職

順治三年二月,洪承疇用兵誘執“樊山王”朱術铠之次子,斬之。樂安王、瑞昌王等人,又合衆二萬進攻南京,洪承疇堅定地進行反擊,并取得了勝利,經勸說無效後,将其首領處死。

這些舉動表明了洪承疇對滿族貴族的忠誠,也使保守的滿族貴族難以挑剔。但對于将戰俘身份的洪承疇以軍國大臣、坐鎮一方,不可能得到滿族尤其是貴族的充分了解與支援,尤以軍功貴族的心理更難平衡。不久,保守貴族終于有機會向洪承疇“挑刺”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身陷質審,屹立不倒</h1>

順治四年(1647)四月,駐防江甯八旗軍将領巴山截獲明魯王封洪承疇我國公、做内應,殺害八旗将領的反間信,奏報朝廷。清廷表示:“因卿等皆我朝得力大臣,故反間以圖陰陷。朕豈堕此小人之計耶?”這個表态對洪承疇還算信任。

十月,巴山查獲洪承疇發給通行證的僧人函可,攜有南明福王信函,交與洪承疇審訊。這種挑釁使洪承疇處于被動不利地位,他将此事上奏朝廷,表示對此案回避。

此案與前次不同,涉及的是洪承疇親自發給證件,清廷将洪承疇交部議處,吏部認為因予革職。多爾衮還是高出一籌,以洪承疇勞績可嘉,下旨寬免處理。雖免予處分,但對于這位重臣,無疑是當頭棒喝。

洪承疇有鑒于此,當年“以江南湖海諸寇俱削平”,父在鄉病死為由,請求解任守孝,清廷當即準許他的請求,但不準他回鄉守孝,而是回大學士任上辦事。應該說,這是清廷與洪承疇互相了解的決定。

如何評價洪承疇?招撫江南,旗開得勝身陷質審,屹立不倒老骥伏枥,平定西南勞績茂著,受封世職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衮病死,順治帝親政。順治帝随即宣布多爾衮罪行,并剪除其黨羽。洪承疇作為多爾衮的重臣,卻超脫于這場滿族貴族統治集團的内争之外。八年二月,洪承疇受命左都禦史事。但不久後,一場官場内部紛争降臨到他的頭上。

順治八年五月,有人彈劾洪承疇未經請旨,送母回老家福建,又告他與尚書陳明夏等“密議逃叛”。順治帝下令徹查,雖然叛逃一事子虛烏有,但未經請旨,送母回家是實。最終的結果是“留任以責後效”,這是對洪承疇的再一次敲打。

<h1 class="pgc-h-arrow-right">老骥伏枥,平定西南</h1>

順治九年(1652)七月,抗清軍攻占桂林,定南王孔有德被迫自殺。十一月,定遠大将軍敬謹慎親王尼堪于衡州中伏擊而死。兩個親王戰死,使滿族統治集團大受打擊,必須再擇重臣前往主持西南軍務。順治帝隻得借重洪承疇這面旗幟,授他為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經略,特晉太保兼太子太師銜,以及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銜,以便實施軍政大權。

洪承疇接受此任時,有感而言:“臣年逾六十,理宜退休。乃苛特授經略之任”,他深知清廷器重于自己的原因,也懂得“撫”字在平定西南的地位。

如何評價洪承疇?招撫江南,旗開得勝身陷質審,屹立不倒老骥伏枥,平定西南勞績茂著,受封世職

“計離賊黨,以潰彼之腹心”,是洪承疇平定西南的重要政策。當時大西農民軍愛抗清鬥争中取得一定勝利後,内部沖突激化,張獻忠養子孫可望被李定國擊敗,由于洪承疇的撫降聲望之高,即向洪請降。孫可望曾被南明永曆皇帝封為秦王,在南明與農民軍中頗有名望。

盡管當時洪承疇因病情請求解任回京獲準,但仍把此事作為大事來抓。他将此事上奏朝廷,并立即通報給八旗将軍,請其查明實況,協同處理。最終孫可望降清,改封為“義王”。這樣,清廷決定乘此良機,迅速進軍貴州、雲南,直搗敵人心腹。

此外,洪承疇還重視争取土司等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對于暫時依附于大西軍或對清朝持觀望态度的土司,也進行開導,促其歸順。顯然,在諸土司看來,洪承疇就是他們歸順清廷的旗幟。他們接到洪承疇的招撫谕劄後,很快放棄抵抗,歸順清朝。

在平定西南地區的軍事鬥争中,洪承疇還盡可能地減少漢民和兄弟民族的供糧、勞工差役的負擔,給予補償。這種優厚的經濟補償,保證了部隊的糧食供應,也安撫了當地衆多的兄弟民族群衆,使清廷大軍順利向前推進,建立地方政權。

如何評價洪承疇?招撫江南,旗開得勝身陷質審,屹立不倒老骥伏枥,平定西南勞績茂著,受封世職

<h1 class="pgc-h-arrow-right">勞績茂著,受封世職</h1>

順治十六年(1659)正月,清廷大軍進入雲南,宣告平定西南取得勝利。但是,李定國的餘部并未完全喪失戰鬥力,永曆帝也在逃中,對于五省經略來說,還有許多事要做。十月,洪承疇以眼病為由,懇求解除經略之任,随即獲準回京。這對于洪承疇來說,是一個見好就收的重要決定,而且富有遠見,與平西王吳三桂的不軌,劃清了界限。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順治帝病死,康熙帝年幼,由四大輔臣當政。五月,洪承疇請求退休,朝廷同意并下旨稱:“洪承疇自太宗恩養以來,江南、湖廣、雲貴等處,效力疆場有年,勞績茂著,僅加保傅虛銜,未足酬勞,宜與世襲官職”。

這對于四輔臣來說已經是十分難得了,當時的滿族貴族集團,正在糾正重用漢官的氣氛中,卻仍要授洪承疇的世職,在谕旨中,稱洪承疇為太宗“恩養”之人,其實就是俘虜的威委婉稱呼。但因其“勞績茂著”,僅與其他漢人大學士一樣,授予“保傅虛銜,未足酬勞”。根據部議,最終授予洪承疇三等阿達哈哈番,漢譯為三等輕車都尉。

顯然,這個三等輕車都尉對于洪承疇的功績來說是很低的,但在滿族貴族看來,給予一個恩養的漢人,也算是破例了。康熙四年(1665)二月,洪承疇死于北京,清廷按例賜祭葬,谥文襄。洪承疇作為滿漢結合的一面旗幟,盡到了榜樣的作用。

如何評價洪承疇?招撫江南,旗開得勝身陷質審,屹立不倒老骥伏枥,平定西南勞績茂著,受封世職

說在最後:洪承疇叛明降清,從傳統觀念的角度來看是有失大節。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順應時代潮流,在招撫江南和平定西南的過程中,相對減輕了戰亂給廣大百姓帶來的荼毒。以一人之“惡名”換來千萬黎民的的安生,即便是“漢奸”又何嘗不可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