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寶——賞析

四川人多好客,涼山的周先生每每接待親朋好友,便會端上自加親手釀的玉米酒來招待。美酒自然要配上好肉,大口喝酒大塊吃肉,快意人生。周先生一家三代均從事屠宰行業,自己家屠宰場中,牛,馬,羊是最平常不過的,然而這屠宰場卻發生了一件不平常的事。

馬寶——賞析

這天周父和舅舅正準備宰殺一批剛選進的馬匹,往常的馬大多肥碩健壯,需要幾人合力才能将其制服。而眼前的這匹老馬确明顯精神呆滞,毛色暗淡,在馬群中顯得格外清瘦。周父心裡還暗自埋怨,孩子進貨到底是年輕,沒有經驗。怎麼夾雜了一頭如此瘦弱的老馬,肉質口感肯定大有影響,必定影響馬肉的銷售。

沒費多少工夫,老馬便被開膛破肚,就在這時,從馬腹中滾出一塊類似鵝卵石的石塊,周先生上前拿起來,十分納悶,便用幹抹布擦拭幹淨。乍一看,灰褐色,表面光滑,像一個石疙瘩,十分堅硬,再湊上去聞聞,腥味中流出淡淡的甜味。周先生和父親舅舅工作多年,對馬身上的東西非常熟悉。而這匹馬體态瘦弱,比起其他的馬少吃少動,而且性格也很憂郁,現在想來肯定是這“石頭”的緣故。早年也曾聽家中長輩提起過:“老馬病之,體弱少食,久治不愈,或産馬寶。或嘔或排,極少見之。”雖然都聽說過,馬寶是極難得的中藥,但是屠宰三代,這還是第一次遇到。而這馬寶又究竟是什麼呢?

馬寶——賞析

馬寶:俗稱馬糞石、黃藥,别名馬結石(《四川中藥志》)功能主治清熱化痰,鎮驚安神。用于癫痫,小兒抽搐,癰腫瘡毒。馬寶為不常用中藥,始載于《本草綱目》,為馬科動物馬胃腸中的結石,《本草綱目》和《辍耕錄》中稱鲊答。具鎮驚化痰、清熱解毒之功,主治驚痫癫狂、痰熱内盛、神志昏迷、惡瘡腫毒及失血等。馬寶為我國傳統中醫藥材,自古與牛黃、狗寶并譽為"三寶".

馬寶為馬科動物馬胃腸中的結石,呈球形、卵圓形或扁圓形,大小不等,馬胃腸中的結石含磷酸鎂(magnesium phos phate),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碳酸鎂(magnesium carbonate)等。一般直徑約5~20厘米,重250~2500克,但也有小如豆粒者,表面蛋青色、灰白色至油褐色,光滑有光澤,或附有淩亂的細草紋,亦有高低不平者。《本草綱目》中記載:治驚痫、毒瘡。《現代實用中藥》中記載:對于神經性失眠、癔病、痙攣性咳嗽等症有效。并能解毒,治痘瘡危症。具鎮驚化痰、清熱解毒之功,主治驚痫癫狂、痰熱内盛、神志昏迷、惡瘡腫毒及失血等。将病馬宰殺後摸其胃腸中有結石者,取出用清水洗淨,曬幹,全年均可搜集。馬寶的采儲方式大緻有:①殺馬後取出胃腸道結石;②在結石發病北較高地區,從馬排出的糞便中尋找結石;③在結石性疝痛的手術時尋找結石。取出的結石用清水洗淨,或瑞用開水煮沸數分鐘(開水煮後,容易幹燥),晾幹或曬幹。

在周先生的工作生涯中,也是有史以來的第一,儲存起來也是格外的小心。洗清潔後,發現石頭的外表,透着淡灰褐色的清亮光澤,很像大理石。多方打聽研究對比,可以肯定這兩塊石頭,應該就是馬寶。馬寶是我國傳統中醫材中的“三寶”之一,而另外兩樣寶是牛黃和狗寶,劃分是馬、牛、狗體内所生的結石。其中,馬寶因其産量低,形成難,不易發現等客觀原因,極為難得,市場價值堪比黃金。

馬寶是馬科動物胃腸内部的一種結石,這種結石為球狀或者卵圓狀,大小不一,多數重量在二十百克到兩千五百克之間,嚼食可讓它變成碎末。而這塊馬寶,重309.4克,表面黑褐色,光滑有光澤,附有細草紋。質堅體重,表面灰褐色而有同心層紋,"渦紋"明顯,且微具玻璃樣光澤。其粉末在顯微鏡下可看到碎草的纖維。氣味淡甜,嚼之可成細末,是有醫藥價值和收藏價值的珍貴藥物,喜歡的朋友歡迎留言溝通交流。

I�r�0Q�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