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城區的提升改造要留住城市記憶

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1年10月29日

老城區的提升改造要留住城市記憶

我國大規模的城鎮化和城市建設開啟于20世紀80年代,至今已有40多年的曆史。新中國成立以後,各個城市興建的一些酒店、商場、居民住宅等建築已逐漸陳舊、老化,随着時間推移,許多城市出現了連片的老城區,這些地方,城市基礎設施落後,道路擁擠,房屋年久失修,下水管道、天然氣管道破損,人居環境較差,急需進行全面的提升改造,以便适應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以,目前城市建設過程中,老城區改造已經成為一項緊迫的民生工程。

老城和新城,是對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生産力水準和經濟條件下建造的城市不同區域的稱呼。一般而言,一個城市的新城區建成時間較短,環境優美,道路寬廣,規劃整齊,布局合理,代表着一個城市的現代化發展水準,展現着城市的新形象。一個城市的老城區往往是人口最早聚集的地區,是過去城市的商業、文化中心,是文化遺産、曆史遺迹相對比較集中的區域。過去曾經建設的商場、公園、街道、車站等遺存,留下了市民的足迹,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變遷,具有文化積澱和曆史底蘊。老城區雖然建成時間較早,現在看起來有些破舊,但記錄着城市發展的曆程,承載着城市的曆史記憶,傳承着城市的文脈。是以,老城區的提升改造既要考慮基礎設施建設的現代化、城市面貌的美觀、人居環境的改善,滿足人民群衆對便捷、舒适的城市生活的需要,也要考慮城市文化的傳承,留住曆史記憶,滿足人民群衆精神生活的需要。

首先,老城區的提升改造必須高度重視文化遺産、曆史遺迹的保護。在提升改造之前,制定嚴格的保護措施,做好周密的拆遷工程規劃,避免對文化遺産、曆史遺迹造成嚴重破壞。凡是各級文物部門認定的文物,無論是古建築、古遺址、古園林還是老宅子、老院落、老商鋪,都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的有關法律進行保護,堅決杜絕打着城市“跨越式”建設發展旗号的“實質性破壞”。有些公園、文化館、劇院雖然不是文物保護機關,但由于曆史悠久,或作用特殊,或建築風格獨特,給市民留下過深刻的記憶,也需要慎重差別對待,不必全部推倒重來。對曆史悠久的老街區進行提升改造,應盡量尊重曆史,保持原貌,在保護傳承好的基礎上,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局部的重建和修葺。盡量避免傷筋動骨、翻天覆地式的大拆大建,堅決杜絕老城改造中一味追求大手筆、現代化的“面子工程”。

其次,要把老城區的提升改造與文化遺産保護統一起來。城市與其他事物一樣,也會随着歲月的流逝慢慢變老,失去昔日的風采,也需要不斷發展創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一個城市具有一個城市的風貌、氣質和精神,這些文化特質都展現在城市的建築布局、規劃設計當中,是不可輕易改變的,如果破壞、改變了,就等于割斷了城市的精神命脈,損害了城市的文化特色。老城提升改造與保護文化遺産完全可以做到相得益彰、互相輝映、互相增色。通過提升改造,既可以夯實保護城市文脈的基礎,增加更多的傳統文化元素,也可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繼承發展,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征。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曆史遺迹保護、曆史文脈儲存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留住曆史文化底蘊,讓曆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最後,要尊重城市文化的多樣性,避免千城一面的舊城改造模式。多樣性是文化的本質特征之一,文化是國家民族的靈魂,也是城市的靈魂。文化最喜百花齊放,最忌千篇一律。城市文化要能夠展現一個城市的精神面貌和風格特色,與其他城市差別開來。城市的建築風格、色彩搭配、規劃布局等要展現别出心裁、匠心獨運的設計理念。舊城的改造雖然受原有格局的制約和影響,但是要盡可能地打造出風格和特色來。有些曆史街區古樸、自然、甯靜,有茂密的樹木、青石闆的小路、古色古香的建築,不必都改造成現代化的模樣。有些現代化的街區時尚、新穎,有衆多的酒吧和咖啡館,也不必為傳統所囿。總之,不要用一種城建風格統一所有老城區的提升改造,一個街區、一條街道,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品位,皆可以承載城市的曆史記憶。

文| 李長庚 中共陝西省委黨校(陝西行政學院)教授、北京中宣文化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