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0月28日,歐盟知名智庫“歐洲之友”舉辦生物多樣性保護研讨會,歐盟機構及成員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生物多樣性和生态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中歐學者以及環保組織代表等圍繞《COP15:拯救生物多樣性的最後機會?》主題進行深入研讨。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以視訊方式出席會議并發表演講。
張明大使指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本月在中國成功舉辦,會議通過“昆明宣言”,呼籲各方采取行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習近平主席在會上宣布中方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援開發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為推動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習主席還宣布将陸續釋出重點領域和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中國還将持續推進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國為全球生态環境治理采取的積極态度和行動。
張明大使表示,中國幅員遼闊,陸海兼備,地貌和氣候複雜多樣,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生态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中國的傳統文化積澱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萬物平等”等思想和理念展現了樸素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近年來,中國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設寫入憲法,人們保護環境、保護生物的意識顯著提高。作為最早簽署和準許《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動承擔與國情和能力相适應的國際責任,積極參與全球生态環境治理。近年來,中國已成為全球環境基金最大的開發中國家捐資國,2019年成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議定書核心預算的最大捐助國,有力支援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還借助“一帶一路”“南南合作”等合作機制,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治理凝聚合力,與國際社會一道朝着實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2050年願景穩步前進。
張明大使強調,人類社會面臨着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一系列挑戰,真誠合作是國際社會有效應對諸多挑戰不可或缺的條件。假如彼此互不信任,執迷于脫鈎、制裁、封鎖,将夥伴視為對手,陷入你輸我赢的“零和遊戲”,很難想象人類社會能夠赢得這些嚴峻挑戰。中歐都是全球可持續發展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參與者,在包括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廣泛領域保持着密切交流和良性合作,不斷為全球生态環境治理注入動力。中歐綠色合作的經驗再次證明,全面戰略夥伴是中歐關系的唯一恰當定位,合作共赢是中歐關系符合時代潮流和群眾期待的唯一發展方向。隻要雙方堅持互相尊重與真誠合作,中歐就能夠擴大共同利益,破除各種難題,攜手為中歐關系發展和全球福祉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