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夏和順/文 嚴秉珂/攝影

△百家講壇名師劉強在蛇口學校受到熱烈歡迎
德有鄰,必不孤。10月29日下午,由深圳市文化和健康發展促進會與深圳市關愛行動公益基金會共同主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公益講堂第五講來到蛇口學校,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央視百家講壇名師劉強作客蛇口學校,與同學們分享《孔子的故事》。傳統文化公益講堂旨在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傳播優秀傳統美德。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和傳播者,劉強坦言給國小生講課是他遇到的一次挑戰。所幸他講的同學們感興趣的人物和話題,教學相長,通過課堂上與同學們的互動,他感覺自己收獲頗多。
△劉強在演講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劉強通過調查發現,同學們對孔子已有所了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代表。他接着說,孔子首先是中華民族的聖人,是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古代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聖人。孔子是擁有大智慧、大覺悟、大德行、大能力的聖人,他對中國文化的偉大貢獻是整理六經,一直傳到今天,是所有中國人的恩人。
孔子作為至聖先師,跟每一位老師都有跨越時空的師生關系,跟每一位學生也有跨時空的關系,這是他跟我們的學緣,是以他是所有中國人的親人。隻要識文斷字,古代中國人都必須讀《論語》,今天我也在推動全國的孩子讀《論語》。
朱熹曾經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意思是說如果老天沒有降生下孔子這樣一位聖人,我們的文化就好像沒有日月,一片黑暗。孔子帶來的是智慧文明的光芒。古人讀孔子的書、經典思想和格言,對孔子産生特别仰慕的心情,我們今天也要好好學習。
△“重新發現孔子”
有志于學、而立、不惑
《論語·為政》篇,孔子自報家門,一句話總結了一輩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是春秋末年魯國人,今天的山東,老家在曲阜。孔子是殷人後代,今天河南安陽是殷商王朝所在地。周王朝推翻商王朝,因為商纣王特别殘暴,引起民憤,周武王替天行道。孔子的祖先可追溯到宋國國君微子,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一次宮廷糾紛中受牽連,從宋國逃到魯國。
孔子的父親叔梁纥武藝高強,力大無窮,據說身高将近一丈。叔梁纥第一個太太生了9個孩子,全是女孩,第二個太太生了一個男孩,先天殘疾。他六十多歲時又娶了一個太太,名叫顔征在,隻有十六七歲。顔征在嫁給叔梁纥後生下孔子。孔子名字叫孔丘,字仲尼,仲是排行老二。
孔子3歲時父親去世,17歲時母親也離他而去。孔子15歲時,母親還健在,就達到一個境界——十有五而志于學,立下志向追求學問,為文化做貢獻。
孔子20歲時生了兒子,魯昭公為表示祝賀,送來兩條鯉魚。于是孔子兒子叫孔鯉,字伯魚。孔鯉在學問上沒有多大建樹,英年早逝,但他的兒子孔伋,字子思,相傳是《中庸》的作者。孔伋是孔子得意門生曾子的學生,他繼承爺爺遺志,興辦私學,廣收門徒,培養了很多學生,其中有一個了不起的聖人,就是孟子。
劉強認為,孔子說三十而立,不是我們今天成家立業的意思,可能是立學、立禮或立人。《論語》說:不學禮無以立,立于禮是指精通禮樂文明。
四十而不惑,孔子到了40歲已經是一個智者,沒有困惑、迷惑、疑惑,也經得起誘惑,是以叫不惑。
△蛇口學校演講現場
知天命以後
孔子做過倉庫保管員、畜牧站站長,他51歲時走上仕途,做了魯國小地方官中都宰,把這個地方治理非常好。又做了魯國司空,55歲提拔為司寇,相當于司法部部長,而且代理宰相。魯國有點小國崛起的味道,引起鄰國齊國的不滿。齊王于是使了美人計,派80位女樂到魯國。這些女樂在都城郊外搭戲台子,每天吹拉彈唱,載歌載舞。魯國大夫季孫氏去看,被迷上了,魯定公也去看,君臣兩人都被迷上了,三日不上朝。
孔子知道後非常生氣,認為君臣無道,國家沒有希望。于是55歲時負氣出走,帶上門生周遊列國。從生命的高峰跌落低谷,并且颠沛流離的過程中,孔子達到了知天命的境界。
劉強認為,知道天命在我,是一種偉大的文化自信,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工傳下來的道要靠孔丘往下傳。
孔子55歲離開魯國,68歲又回到魯國,長達14年颠沛流離,使他達到人生的高境界——耳順。耳順首先是指有智慧,其次是指大仁德的境界,别人哪怕背後诽謗他,他聽說了,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論語》有一句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0歲時,孔子達到聖人境界,就是從心所欲不踰矩,随心所欲,想做什麼做什麼,但是又不逾越規矩和法度。
《論語》裡這段話是孔子的口述自傳,也是自編年譜,同時也被古人稱作千古成聖要訣。劉強說,我們今天講孔子故事,要總結幾句話:孔子15歲立志,30歲立學,40歲立智,50歲立命,60歲立仁,70歲立聖,成為一個聖人。這是中國文化的特色,在中國文化裡,人格的最高境界就是聖人境界,孔子達到了。
劉強認為,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最後他推薦了兩本自己的書:《論語新識》和《四書通講》。
<b>審讀:譚錄崗</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