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底花園奇妙物語

皮克斯出品的經典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講述了小醜魚馬林與夥伴在太平洋海域尋找兒子尼莫的曆險故事。影片中醜萌诙諧的小醜魚讓人記住了它一身橙色條紋打扮,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海底壯麗景象的構造者——珊瑚。它們時而安全時而危險,比如海葵珊瑚是故事的主角小醜魚們的定居所與保護傘,但其觸手卻含有毒液。

海底花園奇妙物語

小醜魚在珊瑚觸角間遨遊。(資料圖/圖)

珊瑚是一種與衆不同的特殊構成生物,由看似簡單的有機體“珊瑚蟲”組成。它有着自己的一套生存規則,站在極與極的兩面,有差別地獵殺或毫無抵抗力地被啄食。像是布滿城市各個角落的建築物一樣,它潛伏在海底世界深處,走“精緻沉默”的路線,容納不同的海洋族群,制定近乎嚴謹的住宿規則,指揮過往交通。白天它們進行光合作用,夜晚植物休眠,珊瑚蟲蘇醒,觸角開始伸展出來,任何靠近它們的生物都會被這些觸手尖端的刺細胞捕捉。

<h3>生命力“危機”</h3>

在水深100米至200米的海域中,珊瑚生長在平靜而清澈的岩礁、平台、斜坡和崖面、凹縫之中,分布在溫度高于20攝氏度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有的栖息在深海,最深記錄是阿留申海溝6238米處發現的阿留申對稱菌杯珊瑚;有的分布于淺水表層,一般在40米處,是熱帶海濱的“海底花園”。

盡管看似珊瑚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并不嚴苛,但在曆史上,二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後,古生代繁衍的皺壁珊瑚及橫闆珊瑚全部消失,直到中三疊世才發現9—10個石珊瑚科目。

不同珊瑚群類的生長繁衍速度相距甚遠。生長速率快的容易形成大面積的珊瑚礁。而紅珊瑚生長速率比較低,屬深水柳珊瑚,基本無法在人工環境中培育。《山海經》曾記述:“珊瑚生海中,欲取之,先作鐵沉水,珊瑚貫網而生。歲高二、三尺,有枝無葉,行如樹。因絞網而出。” 許多不法商家經受不住巨額經濟回饋的誘惑打撈紅珊瑚,用特制的捕撈網一拖,所到之處寸草不留,對生态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世界自然基金會資料顯示,世界上幾乎四分之一的珊瑚礁已經損壞至無法複原的程度。佛羅裡達群島海域,那裡曾經有吸引潛水愛好者的迷人景觀,現如今,80-90%的珊瑚消失了,穿透海面形成的折射光照在珊瑚群的骸骨上,裸露出岩石表面那般的土色,黯淡無光,毫無生氣可言。而在五十年、三十年前,那裡遍布數不盡的活珊瑚,于水光潋滟的海洋中閃耀着。

海底花園奇妙物語

海底遭到破壞的珊瑚(資料圖/圖)

與此同時,與曆史不同的是珊瑚的衰亡漸漸變得迅速而直接。美屬薩摩亞有一種知名度很高的機場珊瑚礁,躍入海底,卻發現許多已經陷入“白化”狀态的珊瑚。原本五彩斑斓的珊瑚像褪色似的,表面類同白霜。研究發現,這種僅需幾周就能發生的白化現象的罪魁禍首不是疾病,也不是蟲害,而是提高2攝氏度的海洋溫度。微觀氣溫變化使得珊瑚産生壓力反應,珊瑚蟲以最快的速度脫離植物體以求自保,剩下裸露透明的組織。如能看到珊瑚通體潔白幹淨的骨骼,它們仍舊是活物,隻不過不再接納任何共生體的依附,它會漸漸停止生長、繁殖直至死去。失去了優渥的生存環境,大部分依賴于珊瑚提供豐沛養料、栖息于此的魚類也許就會跟着消失了,而環環相扣的生态鍊也有失衡的危險。

<h3>三原色樂園</h3>

如果暫時忘卻這些懸挂在美好事物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單從美學價值來講,珊瑚絕對是大自然的精緻回饋。它是點綴海底天堂的裝飾物,不同珊瑚品種有不同的形态,有些看似無趣,渾圓堅硬就如同一塊海底中普通的大石頭;有些似扇狀撐開,擁有繁茂的分枝形态;有些如花瓣般簇擁盛放,色彩柔和。它們彙聚為巨大的結構,形成壯觀的珊瑚園,甚至在高空也能俯瞰到沿着海岸線無限蜿蜒的珊瑚礁。

海底花園奇妙物語

海底熱帶雨林(資料圖/圖)

這些顔色來自于寄生在珊瑚蟲體内的蟲黃藻,極盡三原色的絢麗組合,明豔度與飽和度都比較高,在蔚藍的深海中放肆地吸引着魚類。如果說海洋的美是寂靜靈動,那麼珊瑚群的美則是大膽潑辣。不論多少種奇異的顔色、怪異的形狀搭配在一起都能創造出一派和諧大氣的風景。

當人們開始探索海底的未知世界,驚歎于海洋生物物種豐富的同時,也被珊瑚的奇異魅力而深深撼動,不遜色于陸地上的芬芳鮮花,一些珊瑚品種還有驚豔的熒光效果,故珊瑚生态系統被稱為“水下熱帶雨林”。紐扣珊瑚由許多圓狀環形組成,核心中央有一種或兩種底色,外圈是綠、紫、紅混雜而成,似粗編織的毛線紐扣;紅寶石珊瑚如同是大雨過後的森林裡冒出的一朵朵蘑菇,通體呈現出澄澈的橘紅色,頭部有一圈透明的觸角;圓管星珊瑚就像梵高名畫《星空》中怒放的向日葵,透明的觸角包裹着鵝黃色的漸變“花蕊”,花徑上帶有點點熒光,在墨藍的海水畫布上微微擺動;如此種種貌美的珊瑚,不勝枚舉。

海底花園奇妙物語

圓管星珊瑚像極了怒放的向日葵(資料圖/圖)

正因為珊瑚的種類繁多,隻能按照珊瑚群類進行劃分,如我國志留系最常見的珊瑚群之一——十字珊瑚科,有5個屬,三十多種。它的典型代表為十字珊瑚(stauria),生物學家愛德華茲(Edwards)曾對十字珊瑚的典型特征做如下描述:“珊瑚體中央有發育隔壁,從個體始端一直延伸到頂端,并由片狀隔闆所連接配接,排列成四個部位,每個部位以具有同等數的一級隔壁為特征。”它們個體細小,上部上凸,邊緣向上翻轉,間距較大,屬叢狀附體,一般有2-3個體徑為3毫米左右的個體密接。不同的珊瑚群類特征各異,又有着複雜的分支與分類,如石珊瑚有1000種,黑珊瑚100種,角珊瑚約1200種,是以難以一一概述。

<h3>耀眼的海底瑰寶</h3>

五光十色的珊瑚維持着生态系統的基礎平衡,也有着極高的藥物價值,《唐本草》中曾記載桃色珊瑚有“味甘,平,無毒”的屬性,主要功用有去翳明目,安神鎮驚,“治目生翳障,驚痫,吐衄”。

部分珍品珊瑚常被看作是價值斐然的裝飾品。在古埃及與史前歐洲的墓穴中就曾發掘出紅珊瑚做的珠寶飾物,《辭源》中記錄“紅珊瑚産于地中海,骨質堅硬,顔色鮮美,可作裝飾品。”以紅珊瑚收藏為例,有“紅色黃金”美譽的紅珊瑚在各個朝代中都曾顯露身影。三國曹植詩曰:“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人們将珊瑚視作珍寶,隻有明珠與美玉能與之媲美。清朝官員的頂戴一品為貴,鑲以紅珊瑚,再依品級次之,分别是镂花珊瑚、藍寶石等等。在宮殿中擺設紅珊瑚盆栽象征“祥瑞”。皇帝會将紅珊瑚工藝品賞賜有功之臣以示榮寵。

海底花園奇妙物語

有“紅色黃金”美譽的紅珊瑚飾品(資料圖/圖)

唐朝盛行珊瑚飾物,詩有雲“坐客争吟去碧詩,美人醉贈珊瑚钗。”仕女們的發簪都以珊瑚為原料制作,盡顯萬種風情。作為女人的裝飾物都随處可見,可見珊瑚在當時的流行程度。故宮館藏嘉慶皇帝的吉服帶上,帶面有龍紋金園闆,鑲嵌着紅珊瑚珠,中心刻有蝙蝠、流雲和八寶圖案,寓意富貴吉祥等美好祝福。

皇族在隆重場合穿朝服時,配套的朝珠必須有一串為珊瑚材質,但也依照等級不同有所差別,如皇帝祭祀時挂佩的朝珠有108顆圓潤的紅珊瑚組成,均勻地分成四等分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每隔27顆便夾入一顆名為“佛頭”的青金石作為分珠,四角連成塔型,墜上寶石,兩側有上中下三旬綠松石珠串,精美非凡。

現如今,我國已經将紅珊瑚蟲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他國家也對紅珊瑚的采集加以不同程度的管控。目前市場上的主要商品主要是遺留的舊物,因其獨特的美學價值、精妙的工藝制作、廣泛的收藏保值空間而受到收藏家們的熱捧。

或許鮮少有人能直覺感受到珊瑚對整個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性。除了欣賞價值之外,它是近乎五億多人的收入與食物來源。它還是強有力的捍衛者,珊瑚礁産生防波堤,保護人類免于受氣旋帶來的巨浪侵襲。

海底花園奇妙物語

珊瑚為多種魚類提供栖息地(資料圖/圖)

各個生态系統都代表着一張底牌,搭建成一所紙牌屋。一旦出現生态問題,如果沒有勇氣面對和承擔,種種危機是以被無視或放棄,那麼更多的牌會被抽離出來,或許這座屋子将會面臨解構與倒塌。人們需要氧氣、樹木、海洋,沒有雨露,大地将一片幹涸,沒有了森林,誰又能在一片灰燼中生存呢。

海底花園奇妙物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