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快熱了,來點冷的!
——日料·冷知識

鳗魚,自古以來即是夏季的土用醜日之時,家家戶戶用于強健身體的食物。
在日本,這是個飽含風味與營養的食材,而現在也有從中國,台灣等地進口。日本國産的養殖鳗魚雖然品質與數量皆有所提升,但是就現況而言,仍舊無法滿足需求。另外,有時也會有捕獲數量稀少的野生鳗魚,風味相當不同。
關于日語中「鳗(unagi)」的語源,有一派說法,是取自于奈良時代編撰的《萬葉集》中,大伴家持所吟詠的〈嗤咲瘦人歌〉的詩句「石麻呂爾/吾物申/夏瘦爾/吉跡雲物曾/武奈伎取喫」中的「武奈伎(munaki)」;
另一派說法,則是鳗魚如同民宅屋脊上的「棟木(munagi)」形狀細長,到了江戶時代就演變成「鳗(unagi)」的稱呼。
「關東風」與「關西風」的差異?
在關東地區,會從鳗魚背部剖開後進行燒烤,蒸制,之後再燒烤一次。
關西地區則不同,會從腹部剖開後,不進行蒸煮就直接烤炙。
使用不同的烹煮方式,前者口感鮮嫩,後者舒爽清脆,打造出不同的風味。
沙丁魚(鰯),是日本人非常喜愛的青魚的代名詞。過去捕獲量很大,占日本總漁獲量的3成,堪稱是平價魚的代表。但是近年來漁獲量大減,價格也随之上揚。目前日本的傳統魚幹或是整條魚幹加工品,大部分是用從美國進口的加州斑點沙丁魚。夏到秋季是盛産季,12月到5月左右,因為漁獲量不穩定,不僅味道變差,價格也飛漲。随着天氣變熱,沙丁魚的脂肪增加,味道也變鮮美。「斑點沙丁魚(真鰯)」,日文名稱中有個「真」字,意指它是沙丁魚類中最具代表的,而「鰯」這個字據說是日文「卑賤(譯註:日文發音近似鰯)」的訛傳。另外,有一說是因為這種魚一捕獲就死亡,是以「鰯」是「弱(日文發音同鰯)」的訛傳;也有一說是這種魚會被其他魚吃掉,是以太「弱」了。
沙丁魚幹為什麼叫「田作」?
在日本,沙丁魚幹别名「田作(耕田的意思)」,這是因為農民會将各種沙丁魚煮過曬幹,混入田地當肥料,特别是在大阪府泉南地區,這可是栽培木綿的必需品。據說将沙丁魚混入田裡會增加收獲量,是以被稱為「田作」或「五萬米(形容豐收的意思)」。
香魚屬于淡水魚類,日本人稱為鮎 (Ayu),因有着獨特的香味故取名為「香魚」。依季節而不同的味道别具魅力,包括春天的幼香魚(稚鮎)、初夏的若齡香魚(若鮎)、秋季的産卵香魚(落ち鮎)等,享用方式種類繁多。此外,還會加工做成熟壽司等進貢給朝廷,也是長期以來在日本深受歡迎的魚。幼魚是雜食性,但是成魚變成隻吃河苔的素食主義者。因為吃了河苔,才會有獨特的宛如小黃瓜的香氣。近年來因為養殖的價格較便宜,就連超級市場等也能買得到,聞起來雖然不是很香,但是吃起來味道還是很肥美的。除了鹽烤以外,用紅燒或奶油燒烤等各樣的烹調方式享用也不錯。用鹽腌的香魚内髒「潤香 (Uruka)」,有着獨特的香味、濃郁的鮮美味和苦澀味,最适合當作下酒菜。
日本各地都有特色香魚?
鹽烤香魚是夏季的季節風情詩。香魚的味道也依河川而不同,日本各地都有引以為傲的特色香魚。
例如,琵琶湖的香魚再怎麼生長也不會變大;
加入山椒等一起煮的山椒香魚成為滋賀縣的特産等。
竹莢魚可作成生魚片,鹽味煎竹莢魚,炸竹莢魚,鹹魚等各種料理,是從以前就廣受喜愛的青背魚(遊于海洋表層處,背部呈現藍色保護色的魚類統稱)。「味道」的日文為「味(aji)」,據說因為竹莢魚味道很美味,是以名字取作同音的「鲹(aji)」。日本的近海一整年都能捕獲竹莢魚,味道也相當肥美,産量最穩定的季節是春季到夏季之間,采用圍網,定置網等方法捕捉。分布于南美智利,秘魯沿岸至紐西蘭的智利竹莢魚,以及分布于大西洋東北部至地中海一帶的黃帶拟鲹等,主要作為鹹魚的原料被進口至日本。市面上所說的「竹莢魚」一般指的是「日本竹莢魚」,體型較小的叫做「豆あじ(mameaji)」,體型較大的叫做「大あじ(oaji)」。「大あじ(oaji)」與「大味(oaji)」的發音相同,而「大味(oaji)」的意思是「味道普通,沒那麼好吃」。一般來說大隻的魚比較肥美,但以「日本竹莢魚」來說,大隻的油脂反而較少,沒那麼好吃,是以「大あじ(oaji)」的說法其實暗指「大味(oaji)」之意。
它是名滿日本各地的鄉土料理?
從很久以前開始,竹莢魚的料理方式便一直都是鹽味煎竹莢魚,制成鹹魚等标準吃法,但到了1965年左右,新宿料亭的廚師因品嘗了伊豆半島周邊鄉土料理「たたき(tataki)」而大受感動,便在自己的店裡推出此料理,讓竹莢魚生食的吃法衆所皆知,一口氣普及到全國。從此,原本的平民食材「竹莢魚」價格也因而平均地往上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