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長江上遊的丹巴縣,境内河流縱橫,大小金川河、牦牛河、東谷河在縣城彙入大渡河,因而也使得丹巴有了“大渡河畔第一城”的稱譽。
而在甘孜州廣為流傳的“康定的漢子、丹巴的美女”俗語,則說明自古至今,素以“東女國故都、神秘美人谷”著稱于世的丹巴,的确名副其實。

東女國,指的是在公元六、七世紀,主要活動于阿壩州金川縣、小金縣、甘孜州的丹巴縣以及西藏昌都市等地區,以女性為中心的部落形式地方政權。
如今藏族分支之一的嘉絨藏族,其中的“嘉絨”,是嘉莫·查瓦絨的簡稱。“嘉莫”指女王,“查瓦絨”指河谷,嘉莫·查瓦絨合起來,意為“女王的河谷”。這個“女王”,就是東女國的女王。
是以,丹巴也是“東女國故都”的所在地之一。而美人谷的由來,其實來源于另一則關于一個曾經盛極一時的王朝的傳說。相傳,丹巴美女的祖先,都是西夏皇族後裔。
據曆史資料記載,蒙古滅亡西夏時,有一批皇親國戚、後宮嫔妃,從遙遠的西夏都城甯夏,一路向西南逃亡到彼時人煙稀少的四川丹巴,并在此繁衍生息至今,故而也有了丹巴美人谷。
傳說的真假,早已無法确切考證,但丹巴自古多美女,卻是不争的事實。曾一度被譽為“亞洲小天後”的阿蘭·達瓦卓瑪,就是丹巴美女的優秀代表之一。
如今,丹巴縣境内的嘉絨藏族同胞,确實因為自身獨特的民族文化,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鄉土民居與風俗民情。
在丹巴三絕中,除了美女之外,還有古碉和藏寨。如果想要真正了解藏寨的風土民情與建築特色,最好的方式當然是走進甲居藏寨、住進藏族同胞的寨樓裡。
甲居藏寨的寨樓,一般是一戶一幢,多為坐北朝南,整座藏寨及其100多戶寨樓,獨具特色,彰顯出十分鮮明的嘉絨藏族建築風格與文化氣韻。
第一,規劃理念來看,甲居藏寨依山就勢、起伏上下,寨樓高低錯落有緻,并與周圍自然環境完美融合,形成了一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土民居景觀聚落。
郁郁蔥蔥的山林之間,白色主調與大片蒼翠的背景巧妙搭配,既營造出了如同“童話世界”般的美麗畫卷,又展現了天人合一的傳統人居理念。
第二,從整體布局來看,甲居藏寨的民居建築,基本都是沿着等高線展開橫向空間布局,其形态緊密結合地形,自由伸展,在向陽緩坡的起伏地形上,選擇較平整的階地建房。
住宅多以2至5戶形成一個組團,各組團之間以農田圍繞,公用道路與鄉間小道穿插其間,建築沿田土邊緣而建,不占熟地。
第三,從建築材料來看,嘉絨藏族的後代,在建築上自然傳承着嘉絨民居的特質,多為就地取材,并使用世代相傳的建造技術。
直到真正走進藏寨人家才發現,這裡的寨樓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高約15米,造型獨特别緻,大多為三至五層,建築均為石木結構,每幢寨樓的各個樓層,功能十分明确。
以五層高的寨樓為例,一屋均為家畜圈,主要用于喂養牦牛、馬、羊、豬、狗等牲口;二層為是主人生活休息的場所,一般設有起房間、卧室、鍋莊室、儲藏室。
三層一般被辟為經堂,或接待客人的廳堂;四層用來堆放莊稼;五層為“煨桑”之地,建有角樓或家碉,是家裡舉行祭祀天地諸神儀式的場所。
每幢寨樓門前挂有五彩經幡,二、三層設有天井和露天大陽台,頂層四周建有小塔,塔上插着風馬旗。有的寨房還建有低矮圍牆,保留着遠古先人住“穹廬”的習慣。
在色彩與裝飾方面,寨樓的木質構架部分和屋檐均為紅色。房體的外牆,多以白色、褐色與黑色圈塗成條紋,并繪有日月星辰和宗教圖案,顯示出美麗而整潔的外觀。
這種大量運用原始材料與技術的做法,一方面完整儲存了嘉絨民居的基本特征,使得整座藏寨雖曆經千百年,但依然保持傳統而古樸的風貌;另一方面,也能将嘉絨藏族的建築文化與風格薪火相傳。
歲月滄桑,時光經年,甲居藏寨那一棟棟寨房建築,整體看上去依然美好如初,就像是盤腿正襟危坐的佛教徒,正在誦經時的安詳姿态,讓人不忍驚擾。
2020年5月,甲居藏寨還以“美女搖籃”之名,入選了“2020中國百佳避暑康養金地标榜”。
它那獨具匠心的造型,豐富且多變的層次感,以及和諧的色彩搭配,在藍天白雲的映照之下,在青山綠樹的掩映之中,更顯得巧奪天工,氣勢如虹。
這次入住甲居藏寨紮西德康,夜幕降臨,藍調的天空下,寨子也點亮了璀璨的燈光。唱歌房中,裝飾有倉央嘉措的畫像與詩文,為這藏房增添了幾許風雅。
晚風拂過庭院,五彩的經幡紛紛搖擺起來,像是奏起了梵呗!風念佛經,是風動,也是經幡動,更是心動。
身委山水裡,靈寄日月中。山,自有其博大偉岸的剛毅秉性;水,自有其虛懷若谷的靈動柔情。
在甲居藏寨,邂逅最自然的人境,欣賞最恬靜的鄉居。日負影以偕沒,月媚景于雲端。山水維嘉,吟中天地長;歲月靜好,歸心自不忙!
@風月書旅,文化旅行者,視圖創作人!九州瞰風月,書旅話中國!@風月書旅,帶你賞閱别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