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一忠臣被斬,太後絕食多日,錦衣衛抄家落淚,劊子手羞愧自刎結語

《詠煤炭》曾言:“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明朝年間,于謙忠臣之名響徹天下,當其無辜被斬後,社會各界均痛心不已。

縱觀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曆程便會發現,曆朝曆代中,都曾出現過許多優秀臣子。一般來說,凡是能力出衆的臣子,都會得到世人的贊譽與皇帝的重用,可并非所有的賢能臣子,均能收獲美滿人生。

明朝時期,曾有一位忠臣遭斬,此事發生後,當朝太後絕食數日,負責抄家的錦衣衛亦落下眼淚,為這位忠臣行刑之人,更是羞愧自盡。為何這位忠臣被斬一事會引起如此巨大的風波?作為一位忠臣,他又因何受冤呢?

明朝一忠臣被斬,太後絕食多日,錦衣衛抄家落淚,劊子手羞愧自刎結語

這位明朝忠臣便是于謙,他出生于公元1398年。曾經,為了鼓勵自己刻苦讀書,于謙将文天祥的畫像挂在書房,以此激勵自己。最終,在于謙二十三歲時,便在科舉考試中高中進士,獲得進入仕途的機會。

為官後不久,公元1426年,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反。為解決此事,明宣宗親自帶兵平定朱高煦的反叛,此次戰役中,于謙亦跟随明宣宗左右。

明朝一忠臣被斬,太後絕食多日,錦衣衛抄家落淚,劊子手羞愧自刎結語

當明宣宗正式将朱高煦打敗後,朱高煦的結局已經注定。當時,明宣宗命于謙數落朱高煦的罪行。當時,于謙聲色俱厲,令朱高煦恥于擡頭,為此,明宣宗大悅,當即下令于謙負責前往江西地區,平反冤假錯案。

為官過程中,于謙清正廉潔,未曾與官場中的黑惡勢力同流合污。基于這一情況的影響,很多官員都對于謙心有不滿。曾經,在遭人陷害的情況下,于謙甚至被押入大牢。縱然如此,于謙亦未放棄心中遠大理想。

明朝一忠臣被斬,太後絕食多日,錦衣衛抄家落淚,劊子手羞愧自刎結語

公元1448年,于謙被召回京城,擔任兵部左侍郎一職。在此後的日子裡,于謙保衛京師、鏟除奸黨、輔助朝綱,對明朝社會的繁榮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1449年,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于謙等人卻極力阻止此事。可于謙的阻攔并未起到作用,最終,明英宗在此次戰役中于土木堡被俘。

明朝一忠臣被斬,太後絕食多日,錦衣衛抄家落淚,劊子手羞愧自刎結語

古代社會中,皇帝為一國之君,當明英宗被俘後,更是震驚朝野。當時,為解決混亂情況,朝中大臣進行激烈的讨論。在這一階段内,于謙誓死反對遷都南京,為了守衛大明統治,他力主抗戰,最終,防守政策确定,于謙升任兵部尚書,負責規劃京師防禦。

因于謙性格較為剛強,遇事不願做出妥協與讓步,是以,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許多大臣及皇親國戚均對于謙較為反感,很多憎恨于謙之人甚至希望能夠将其陷害緻死。

明朝一忠臣被斬,太後絕食多日,錦衣衛抄家落淚,劊子手羞愧自刎結語

為了穩定朝政,于謙等大臣聯名上奏明皇太後,最終,郕王臨危受命,被擁立為明代宗。在這一階段内,于謙輔助朝綱,緻使明朝統治逐漸安定下來。在此後的日子裡,俘虜了明英宗的也先,見明朝并無事端打算求和,提出将明英宗送回大明皇宮。可明代宗卻并不認可此事,畢竟他已經上位,若将明英宗迎回,自身地位難以得到保證。

但在這段時間内,于謙卻勸說明代宗,并表示:帝位已經确定,不會發生變更,于情于理都應将明英宗迎回。此外,于謙向明代宗保證,若明英宗真的心懷陰謀,他亦有方法解決此事。最終,明代宗放棄執念,同意了于謙的說法。

明朝一忠臣被斬,太後絕食多日,錦衣衛抄家落淚,劊子手羞愧自刎結語

此後,石亨、曹吉祥等人将明英宗迎接回朝,将其尊為太上皇。1457年,發生了奪門之變,明英宗重回帝位。緊接着,于謙及大學士王文以謀反之罪被捕入獄,一時之間,朝中誣陷于謙的不軌言論越來越多。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大臣向明英宗上奏,希望能夠将于謙處死。起初,明英宗有所猶豫,畢竟從前的于謙功勳赫赫。可當徐有貞進言:若不将于謙處死,複辟之事便出師無名。聽到這樣的話語,明英宗便下定決心處死于謙。

明朝一忠臣被斬,太後絕食多日,錦衣衛抄家落淚,劊子手羞愧自刎結語

最終,于謙遭到斬首。當于謙被處死後,為他行刑的劊子手羞愧難當。受此情況影響,這位劊子手直接在刑場自盡。

當于謙離世後,明英宗命錦衣衛來到于謙家中抄家,可當錦衣衛抵達于謙府邸後卻發現,其家中除皇帝所賞賜的物品外,再無他物。見到家徒四壁的于謙府邸,錦衣衛們感動落淚。可見,縱使是受皇帝指令的錦衣衛,亦對于謙之死極不甘心。

除此之外,當後宮太後得知明英宗将于謙處死的消息後,亦水米不進,絕食多日,以此表達自己的憤恨情緒。從以上幾種情況中便能感受到,明朝社會中,于謙在人們心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明朝一忠臣被斬,太後絕食多日,錦衣衛抄家落淚,劊子手羞愧自刎結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結語</h1>

從于謙的結局便能感受到,古代社會中,皇帝為了保全自身皇位,往往會做出許多打破底線之事。

盡管于謙因明英宗的一念之差無辜枉死,可在後來的日子裡,他亦得到後人平反。時至今日,于謙的英雄氣節仍留存于世,當很多人了解過于謙的生平經曆後,亦會将其當作學習的榜樣。

相信在未來社會發展的程序中,随着我國社會發展水準的逐漸提升,如同于謙一般遭受冤屈之人将越來越少。通過于謙的鼓舞,亦将有更多人才願意投身于國家建設事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資料:《明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