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那麼多人在乎工齡?退休工齡與養老金關系大嗎?答案在這裡退休工齡的由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經常遇到退休人員在互相比較養老金和工齡,聽他們的言語似乎工齡非常重要。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退休工齡與養老金究竟有什麼關系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退休工齡的由來。</h1>

退休工齡由來已久。早在1951年,國家就出台了《勞動保險條例》。在《勞動保險條例》中就明确了退職養老的制度。在《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中也專門明确了“工齡”一章。

當時的工齡,分為一般工齡和本企業工齡,退職養老條件與這兩個工齡有關。但是養老待遇的高低,卻主要跟本企業工齡相關。

《勞動保險條例》本身參加的範圍是100人以上的企業,并不包含機關事業機關。1957年國家出台了《關于勞工、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統一了機關事業和企業職工的待遇。并明确定義了“連續工齡”這一定義,計算是參照本企業工齡。

為什麼那麼多人在乎工齡?退休工齡與養老金關系大嗎?答案在這裡退休工齡的由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連續工齡5~10年以上的,領取本人退休前基本工資50%的退休費。連續工齡10~15年的領取60%,15年以上的領取70%。在以前的老制度中時點很關鍵,有時候相差一個月的時間就會變化10%的退休費。是以,也有說法是退休費5~10年一檔。

<h1 class="pgc-h-arrow-right">養老保險制度改革。</h1>

我國實施改革開放以後,逐漸開始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在此之前,隻有全民所有制企業、機關事業機關和人民團體的勞工、幹部才能享受到退休待遇。1991年,我國實施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将私營、外資企業職工以及城鎮個體工商戶等群體,通過參保繳費都可以享受養老保險待遇了。

由于我們實施了就業市場化,企業職工随時有可能轉換機關或者失業下崗。養老保險繳費很明顯,就不能實施連續繳費的模式了。雖然2005年以前,我們依然實施了養老保險繳費中斷使用的社平工資向前推的規定,不過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規定了。

目前,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條件是《社會保險法》規定的,達到法定退休年齡,養老保險累計繳費滿15年。

為什麼那麼多人在乎工齡?退休工齡與養老金關系大嗎?答案在這裡退休工齡的由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養老金計算的規定,是依據2005年國發38号檔案明确的基礎養老金加個人賬戶養老金的辦法。

基礎養老金跟繳費年限、本人的平均繳費指數、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相挂鈎。其中繳費年限包含了視同繳費年限和實際繳費年限。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前國有企業固定勞工和機關事業機關職工的、依據職工檔案可以認定的連續工齡,可以視同繳費。視同繳費期間的社會保險費用政府承擔,個人無需繳費。是以,視同繳費也不是無人繳費的。

個人賬戶養老金,主要是1992~1997年各地陸續實施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以後積累的額度。

實施個人賬戶養老金,以前的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一般是根據當地規定的過渡性養老金計算公式來計算養老金高低。各地過渡性養老金計算公式并不相同。

為什麼那麼多人在乎工齡?退休工齡與養老金關系大嗎?答案在這裡退休工齡的由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後,每一年的繳費年限,乃至于每一個月的養老保險繳費年限,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都能夠提升養老金待遇。實際上按照現在的繳費基數,在社平工資6000元左右的情況下,多繳費一個月的養老保險養老金都能提升6~8元。未來社會平均工資高,相應的養老金更高。其實我們的養老金就是每一個月繳納的養老保險産生的養老金積累而來的。

總體而言,現在“工齡”這個概念已經改稱之為“繳費年限”了。如果隻是工作,但機關欠費或者沒有繳費,一樣不會計算養老金。在計算養老金的時候,繳費年限是決定養老金高低的一項重要因素。但是影響養老金的其他因素還有繳費基數、退休年齡、社平工資等等。相對現在的養老金計算公式是更科學、更容易讓大家接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