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10月30日,“新·青年——第十六屆上海青年美術大展”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開幕。
入選作品“新”在何處?如何展現“新·青年”的新思考、新探索和新表達?裝置、媒體、影像、動漫等形式如何與傳統架上繪畫對話?新一代的年輕人如何以藝術表達自己?

展覽現場
回顧上海青年美展的曆史,自1980年以來已經辦了十五屆,伴随着改革開放、“八五新潮”,不同年份的展覽也呈現出不同時代青年的藝術理想和實踐。當下藝術界頗有影響的張恩利、楊福東等都曾在青年美展嶄露頭角。
據主辦方介紹,此次青年美展以“新·青年”為主題,引入全新的青年藝術家選拔機制,通過自我申報、專家提名、機構推薦等方式廣泛選拔青年藝術人才,展現新銳的藝術樣式。尤其在呈現架上繪畫和雕塑等傳統藝術的同時,今年特别關注了裝置、媒體、影像和動漫等具有時代特點的藝術表達。
據悉,此次青年美展共征集到近1800位創作者的4800餘件作品,經過專家評審會二輪的評選,80餘位青年藝術家約160件/組作品入選。
青年創作者以多元的創作實踐觀照時代和生活,傳達思考和感悟,關注自我與社會、與環境、與傳統以及與現實的關系,突破形式語言和自我意識的界限,去探索更為深層次的精神訴求。策展團隊以“心印之境”、“木道之語”、“精微之間”“視覺之外”四個版塊呈現青年藝術家的創作新貌,以及他們如何在開放包容、文化多元對話時代進行自己的藝術實踐。
展覽現場,右下小雕塑為陳加斌的作品《梵高》等
植根傳統的“新表達”與視覺之外的“新形式”
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百年前的“新青年”以洋畫運動将西洋油畫、現代主義思潮帶入中國,而如今的青年,在向西方看之外,也向中國古典藝術語言和其背後哲學思想的回望,中國傳統藝術在當代的發展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青年藝術家們也以自己的方式尋找着對話的方式。
黃世華,《潺潺》, 紙本國畫,160×130cm,2019年
展覽中有不少作品,試圖從傳統的藝術理念出發,把自己對世界的感覺、對古今藝術的探究和個人生活經驗的表達灌注于作品之中。但再看“傳統”并非簡單的懷古和複刻,而是探究、延續和發展中國藝術背後的精神。他們以繪畫、書寫、雕塑、新媒體等多種形式,表達中國藝術中寫意的氣質,反映出當代青年的思考和實踐。同時,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也關注自己與周遭的關系,其表象是對身邊瑣碎物體的再造,實則是以理性化的方式來探索世界和自己,并以藝術作品的方式表達自己所面對的困境,重建對未來的想象。在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下,人與自然、人與故土家園、人與物質、人與資訊發生着怎樣的依賴關系,這種關系将把人類社會帶往何方,時代進步和社會變革是否會帶來相應的代價?這些源自生活的思考,也被轉化為作品表達。
張嘉甯,《绮羅绮羅》,綜合材料,11x1×14.5cm,2021年
此次入選藝術家不少是“90後”他們所成長的環境就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數字化時代,多元資訊、缤紛的媒介讓藝術的觸角變得愈發廣闊且具有變幻無窮的魅力。
面對接收的無限資訊,單一畫種似乎已很難将自我主張與創作理念精準表達。新媒體、裝置、影像等多元的媒體表達自我的藝術觀點與創作态度,已然成為衆多青年藝術家們創作的選擇之一。
當真實世界淪為簡單的圖像,影像卻成為看似真實的存在,青年藝術家們開始對現下的社會媒體化現象做更多的思考。他們逐漸将目光轉向了自己所熟悉的人和物,關注自身的生存狀态,直視内心的情緒表達,呈現個體的生命體驗、探尋城市的記憶溫度,追求視覺之外的真實生活與豐富感受。
沈駿,《最初的記憶》,相紙印刷,76.5×56.5cm,2021年
展覽中,不少作品以多元的創作材料、前沿的數字媒體技術等進行綜合的藝術表達。比如湖畔媒體實驗室陳剛、李欣麟共同創作的《上海的風》就是頗具代表性的一件,測風儀、電機、微處理器控制闆、亞克力闆、幻彩鐳射膜、觸屏顯示屏等多種材料,凝結藝術與科技,并用作品喚醒感官與記憶,引領觀衆去感受一陣微風的輕拂。高科技展陳方式,也為這些作品賦予了更好的觀看體驗。
湖畔媒體實驗室陳剛、李欣麟共同創作的《上海的風》
青年美展40餘年的曆史
上海青年美展(1999年以前展覽的統稱)建立于1980年,當時以配合全國性青年美術展覽的行政區内的選拔,1980、1985兩屆上海青年美展應時而生。展出場地是“上海青年宮”。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直到90年代中期,又先後舉辦了1986、1988、1990、1993年的四屆展覽。周長江、俞曉夫、盧甫聖等人均參加過這一時期的青年美展。
1980年“上海市青年美術展覽”大世界(上海市青年宮)展出現場
到1999年“上海青年美術大展”,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成為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的雙年度品牌展覽,其品牌知名度已擴散到全國。卻在2013年舉辦了第十四屆之後停辦。但此時卻已經建立起了一個國際化的展覽模式,有銜接國際語境的主題、有策展人制度。在這一時期的獲獎名單中,有張恩利、楊福東等現在活躍在當代藝術領域的藝術家。
2019年11月,上海青年美展休整6年後再出發“正青春——第十五屆上海青年美術大展”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拉開帷幕,并以“正青春”的命題提出對青年藝術家創作的期許,也宣告“青年美展”的回歸。
“新·青年——第十六屆的上海青年美術大展”開幕,舞蹈快閃《對話》
“新·青年——第十六屆的上海青年美術大展”不僅為新時代青年美術創作提供平台,在展覽策劃過程中,美術館起用新人組成策展團隊,以分版塊策展的方式為展覽進行了研究和梳理,為青年策展人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台。雖然部分展覽作品會讓人聯想到一些前輩藝術家的風格,也有一些作品尚略顯稚嫩,但也許記錄了未來藝術家萌芽的狀态。
展覽将持續至11月26日
責任編輯:顧維華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