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麥田信箱

作者:Beiqing.com

值班編輯|李永博

來信

我是一個25歲的年輕人,畢業參加工作接近5年,最近一年多情緒焦慮非常嚴重,在這個年齡段有着很多不切實際的想法和眼高手低的行為,這些思想和行為都容易引發焦慮,特别是工作接近5年,依然還在為普通的生活奮鬥,經常擷取關于豐富的物質生活、幸福的人生以及反映剖析真實的社會現狀新聞資訊,深深了解到世界的艱險及個人的渺小,現在看來,很多故事都在販賣焦慮,它擊中了懦弱的人,把沒有堅定信念的人弄得面目全非。

我就是其中一個被現實焦慮包圍的人,我失去了一點一點努力積累起來的自信,失去了發自内心的微笑,失去了開心共情的能力。收獲的是一次人生中重大的反思:我——一個普通人,應該如何與自己相處,應該如何在社會生存。

去年年初,我開始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憧憬,内心中不斷拔高的期望、不斷沖動的欲望給了我更多勇氣,更多的是漠視自然事物發展規律帶來的挫敗感,越來越沒耐心了,沖動的情緒就像過山車一樣刺激着我的身體和心理,身心俱疲難以冷靜面對生活,情緒困擾增加了更多焦慮。一個人除了要面對外界的困擾,還要面對内心的煎熬,精力内耗嚴重,帶來的是激情的消亡。

那一段時光,我渴望愛情、渴望金錢、也渴望身份地位,想在短時間内都能擁有這些美好的事物,但忽視了自身的能力和擁有的社會資源,淺顯地以為情感、經濟利益、社會認同能夠在努力一下子就能獲得。現在才深刻了解:質的變化在于量的積累。這期間追求過女人,急于求成的表露心思,後續失望收場。還認同了“财富的積累在于巧取和豪奪”這種貪婪的價值觀,常常考慮如何才能賺到快錢。最後還瞧不起自己這樣的普通社會勞動者。我每天都在計較是否成為了既得利益者,三觀盡毀,思維走向極端,越來越喪失人味,對事物的看法過于苛責,越來越焦慮,很長時間内心都沒有真正的開心過。

此時此刻,我突然清醒了,看着鏡子前面的自己,一個惆怅的面容,年紀輕輕就失去了朝氣,曾經那個開心的、熱愛生活的小孩變成了利欲熏心、渾身戾氣的成年人。這是我想要的人生嗎?生活過成了一地雞毛,眼淚無法清空我的煩惱。我得堅定的接納自己、認識和熱愛自己的生活才有機會讓自己開心起來,人生就隻有短暫的幾十年,如果自己都不喜歡自己和自己的生活,這就會是不成熟思想帶來的人生枷鎖,鎖住了你的青春、鎖住了你的快樂、鎖住了你的願望。

真實的認清和接納自己以及生活,就像王小波說的: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傍晚時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裡寂寞而凄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文字給了我一種洗滌靈魂的力量,我知道自己的心理素質還不成熟,但每一段煎熬的思想鬥争過程都能讓我更加了解自己,憧憬、渴望、願望都是些振奮人心的文字,不能被欲望吞噬了生活。時間沉澱下積累的美好事物才真實和美麗。

我現在想做和能做的就是每天鼓舞一下自己,多看書養成積極的思維習慣,建立自己的信仰,花時間做令自己愉快的事情,做好自己的工作,每天學習一些新事物,每周和父母交流一下,打開一下社交圈子尋找合拍異性,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每天鍛煉身體,用自己的積累帶來更多的自信,平靜的等待美好事物的出現。

來信人:綠葉有樹

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麥田信箱

回信

綠葉有樹你好,謝謝你願意在這裡寫下這段文字。

麥田信箱裡的郵件,絕大多數都是提出困惑,尋求幫助。然而很多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解決的。還有一些留言把這裡當作釋放情感的場所,不為了尋求具體的解決方案,隻是希望有人能聽到他們的聲音。無論是哪種方式,我們都很歡迎。

打開你的來信之前,我遠遠沒能料到會讀到這樣的文字。這也是麥田信箱中一封及其少見的内心自白:真誠地與自己對話,發自肺腑地反思。實際上,閱讀你的來信的期間,也讓我感到自慚形穢。我們從小就會念叨:“吾日三省吾身”,但真正能夠做到不時地反思己身,又有多少呢?那些應該做而沒去做的,以及不該做卻做了的,我們更喜歡用各種理由來安慰自我,或者選擇性回避。

顯然,你的來信是寫給自己的,并非為了尋找幫助,或是得到空虛的贊揚。是以要特别感謝你,願意把這段内心自白寫下來,分享給我們的讀者,我相信你的文字所及,總有觸動讀者之處。

你在信中談到,自己曾有過很多欲望,甚至在追求的過程中走入歧路。很多人都在追尋一個又一個的目标時,迷失了自我,很高興你願意停一停,回過頭來,看看曾經的自己。對此,我沒有更多的建議。“憧憬、渴望、願望都是些振奮人心的文字,不能被欲望吞噬了生活。時間沉澱下積累的美好事物才真實和美麗。” 看你自己說得多好,就這麼做吧,早日擺脫持續的焦慮情緒。

與讀者一起分享你的這封信,還有一個特别的意義。關注書評周刊的讀者大多是喜愛閱讀的,而你用過去一年的心路曆程,再好不過地彰顯了“閱讀的力量”。讀書究竟有什麼用?古今之人都有精妙的回答,但大多數時候很難“與外人語”,隻有身入此山中,才能通曉其真意。就像麥田信箱的大多數來信者,我們都希望在自己迷茫的時候,有人能夠為自己指引前進的方向。那麼,閱讀何嘗不是一種方式呢?

很多時候我們閱讀過的書,可能已經記不清情節與内容,甚至忘記了具體的書名和作者。但就像這本王小波的小說對你的激勵一樣,那些曾經在腦海中劃過的文字,也會在未來的某一天,突然地出現在你的身旁。趁還年輕時,多讀幾本好書。

本期麥田信箱就回複到這裡,如果你有任何疑惑,生活上的,思想上的,歡迎來信~

來信位址:[email protected](就是“麥田信箱”四個字的全拼)

來信主題:閱讀、工作、生活、情感…… 隻要是你想說的,任何主題都ok

回信制度:我們會在每周末,刊發大家的來信(可匿名)與我們的回信。每周由編輯部的值班編輯回信,如果你有特别“鐘意”的編輯,也可以指定特定的編輯回信唷。

來源:新京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