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作叫‘混口飯吃’
經濟困難叫‘吃了上頓沒下頓’
混得好叫‘吃得開’
富裕了叫‘吃香的喝辣的’。”
盛夏時節,麥浪金黃
6月13日
在西北師大雲亭耕讀園的麥田裡
開展了一場别開生面的思政課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雲亭教授馬喬恩
從中國人關于“吃”的俗語為切入點
循循善誘、層層遞進
帶領同學們學習和了解“勞動創造價值”
這一經典理論的重要意義
大中國小生共同走進麥田
體驗勞動之樂、感受自然之美
同上麥田裡的“金色課”
在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
同學們一頭紮進麥浪裡
割麥、捆麥、拾麥穗
大家揮汗如雨、幹勁十足
“我們身邊種植的
是甘肅省農科院小麥所
培育的蘭天系列冬小麥品種……”
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趙婧
從小麥的萌發和出苗、分蘖和拔節
抽穗和揚花、灌漿和成熟等四個階段
為同學們講解麥子的一生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文學院院長、教授馬世年
詳細講解《觀刈麥》《七月》
介紹中國傳統耕讀文化
帶領同學們穿越時空
感受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勤勞與智慧
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堅定文化自信
課堂尾聲
每個同學還得到了老師送上的一把麥穗
并勉勵他們把握人生成長的
“拔節孕穗期”和“灌漿期”關鍵階段
腳踏實地、懷抱夢想
揮灑辛勤的汗水,播種成長的希望
2
同一天
平涼市崇信縣
城區第一國小的“說乎園”裡
也有這樣一堂帶着麥香氣息的課
在“一畝三分地裡”裡
老師向同學們介紹
小麥的種類、種植方法、生長過程
講解割小麥的技巧以及安全知識
并親自示範
從收割捆紮到揚場脫粒
做完這些同學們已是汗流浃背
但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什麼叫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收完麥子
麥田裡一節節金黃的麥稈
在孩子們靈巧的小手下
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麥稈畫
帶着豐收的麥粒走進學校食堂
按照老師教的傳統制作方法
同學們汆炒麥粒,制作酒醅
品嘗自己親手完成的美食
那叫一個“香”啊
3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今天我在勞動中深刻體會到這句詩的意思”
“我不僅收獲了生物知識
更領悟到成長的意義”
“很新穎、有意思、吸引人!
閱讀詩歌經典,認識勞動傳統
這也是我們特别的‘耕’與‘讀’!”
麥田裡的趣味實踐課
其實也是一堂生動鮮活的思政課
讓同學們親近土地、熱愛自然、收獲喜悅
親身體會感覺勞動之樂
在吃苦耐勞和團結協作中
勤其身體、益其心智、識其辛勞、明其不易
讓同學們大呼過瘾
網友也豎起了大拇指
這樣的課堂,愛了愛了!
從幼稚園甚至更早開始,我們就在不同的課堂中汲取各種各樣的知識。青少年時期處于人生的積累階段,學習是貫穿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随着時代的變化,當下的課程也在不斷“走新”。場景更加多元,内容更加豐富,場地不再拘泥于課堂,授課不再念講稿,而是将學校裡的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圈粉無數的“開學第一課”、麥田裡的思政課……這些帶着流量、泥土氣息的課程鮮活生動,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當下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的實際需求,學生愛聽愛學、也能聽懂學會。
這樣“走新”的課程也是真正“走心”的一堂課。青少年在這樣的課堂不但掌握了知識,更點燃了熱情,樹立了文化自信,積聚了向上的力量,明确了方向,未來才能更好地接力奔跑!
來源:甘肅釋出綜合新甘肅用戶端、西北師大、崇信縣城區第一國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