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主要是由被廣大冰原覆寫的北冰洋和環繞在其周圍的一圈凍土地帶所組成。近年來,随着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不斷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北極在戰略、經濟、科研、環保、航道、資源等方面的價值不斷提升。
2013年,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國。2017年7月中俄兩國上司人舉行會晤并就開展北方海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達成政治共識。但中國參與北極事務以及中俄在北極地區合作卻受到部分國家的猜測和過分解讀。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遠東聯邦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弗拉基米爾·費德爾維奇·别切裡察,是著名政治學教授。2021年8月,他在新著《在世界政治和國際關系下認識北極》中再次談到中國和北極問題。
别切裡察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表示,正在崛起的中國參與北極事務,有助于北極的治理與開發,也有助于地區和平與穩定。西方國家提出的“北極中國威脅論”實際上是阻撓中國發展和擔憂“中俄結盟”的複雜心理在北極地區的具體投射。

資料圖:2017年7月20日,中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隊96名隊員乘“雪龍”号從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内基地碼頭啟航,執行北極科學考察任務。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現将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目前國際法如何規定各國對北極享有的權利?作為非北極國家,中國是否有權參與北極事務?
别切裡察:北極事務沒有統一适用的單一國際條約,它由《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等國際條約和一般國際法予以規範。美國、加拿大、挪威、俄羅斯、丹麥、冰島、芬蘭和瑞典屬于北極國家,北極大陸和島嶼的領土主權分屬這8個國家。
北極域外國家在北極不享有領土主權,但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條約和一般國際法,在北冰洋公海等海域享有科研、航行、飛越、捕魚、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等權利,在國際海底區域享有資源勘探和開發等權利。此外,《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締約國有權自由進出北極特定區域,并依法在該特定區域内平等享有開展科研以及從事生産和商業活動的權利。
中國在1925年加入《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但對北極的事務的實質性參與從20世紀90年代以後才開始。作為地緣上的近北極國家,中國涉及的北極事務主要集中在科學考察、環境保護、能源和資源開發、航道開發利用等“合作性”和“非排他性”領域。正如中國所說,中國在北極事務中表現出“不缺位,不越位”的原則。
中新社記者:中國參與北極事務将對北極地區産生什麼影響?今年由俄羅斯擔任北極理事會輪值主席國,這将為北極帶來什麼?
别切裡察:中國是北極事務的利益攸關方,同時北極事務也無法離開中國的參與。一方面,北極的自然狀況及其變化對中國的氣候系統和生态環境有直接影響,進而關系到中國在農業、林業、漁業、海洋等領域的經濟利益;同時北極航道是連接配接東北亞、歐洲和北美三大經濟圈距離最短的海上通道,在全球貿易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中國不能不參與北極事務。另一方面,作為最大的近北極國家之一,中國本身的氣候生态、經濟活動等,也與北極生态環境、經濟活動息息相關。
俄羅斯是北極最大的國家,發展北極已經成為俄羅斯的優先方向之一。俄羅斯與其他北極國家一樣,希望利用自身的地緣優勢,通過開發北極來實作國家利益。實際上,北極資源開發後的産品主要市場都在北極之外,特别是在歐洲和東亞地區。
今年俄羅斯擔任北極理事會輪值主席國,俄羅斯将推動環境保護型技術在工業、能源等領域的應用,同時将增加在北極地區的投資力度,發展北極交通運輸和基礎設施建設,尤其重點發展北極航道建設,使其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航道之一。而在北極實施工程耗資巨大,技術難度高,而這也為中方企業參與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
中新社記者:當下,中俄在北極地區的合作情況如何?
别切裡察:俄中兩國在北極地區的合作早已開始,近年來得到加快發展,這與兩國上司人的意願分不開。兩國上司人近些年來在多個場合多次就北極合作表達意願并取得豐碩成果。
首先是聯合科考。2016年和2018年,俄中進行了兩次聯合科考,為評估北冰洋的海洋環境、生物生态和氣候演變提供了基礎資料支撐。
第二是資源開發。兩國在北極地區成功落實亞馬爾項目。這是一個集天然氣開采、處理、液化和銷售、海運于一體的大型上遊投資開發項目,堪稱兩國在北極地區開發資源的典範。
第三是航道運輸。雙方在航道運輸方面有較深基礎。俄方對開展北方海航道(北極東北航道)國際合作持開放态度,中國是重要合作夥伴。近年來中遠海運集團的15艘船舶已完成19個航次的北極海航道航行任務。
第四是基礎設施建設。中國企業已深度參與亞馬爾項目中的基地、公路、鐵路、機場和港口等極地基礎設施建設。
可以說,俄中兩國在北極的合作完全是互利的,不對其他國家構成任何威脅。兩國在北極的開發,首先受益的是當地居民。僅一個亞馬爾項目,就在當地創造了上萬就業崗位,初步改善了當地生活水準。是以,中國應參與北極合作,尤其發展與俄羅斯的北極合作。
北極事務不僅是北極國家的事情,更涉及北極域外國家利益和國際社會整體利益,攸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共同命運,具有全球意義和國際影響。正在崛起的中國參與北極事務,有助于北極的治理與開發、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中新社記者:今年4月,美國媒體大肆炒作俄羅斯在北極的軍事存在,稱衛星圖顯示俄羅斯正在北極加強軍力并測試最新武器。請問北極地區有否軍事意義?為什麼西方國家對中國參與北極事務和中俄北極合作如此在意?
别切裡察:像其他地區一樣,北極自然有軍事方面的意義。在這方面,俄羅斯的态度是明确的,不希望北極軍事化。俄羅斯贊成北極地區國家間的對話,并已準備好在軍事領域保持多邊接觸,以減少潛在風險。
實際上,美國一面渲染俄羅斯威脅,一面自己卻加強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今年1月,美國海軍釋出“藍色北極”戰略計劃,制定未來二十年美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的聯合行動,旨在加強其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力量,擴大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同時,2022年至2025年,美陸軍将投入1.09億美元用來采購各型極地作戰車;美海岸警衛隊還于今年啟動新型破冰船的建造,預計于2024年傳遞使用。
此外,美國還鼓勵英國、挪威等北約成員國加強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并多次舉行包括航空母艦等水面艦艇以及核潛艇參與的聯合軍演,戰略轟炸機也在北冰洋上空巡航。
俄總統普京簽署的《2035年前俄羅斯聯邦北極國家基本政策》中明确提到,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軍事部署主要是針對俄羅斯面臨的國家安全挑戰,保障北極地區重要工業設施和俄羅斯經濟利益不受損害。
同時,西方國家關注中國參與北極事務本身就很奇怪。因為在處理北極全球性問題方面,國際社會命運與共,中國參與其中是應有之義。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正當性,被西方揣度為試圖攫取北極資源、擴大在國際影響力而加以抵制。而西方認為的俄中在北極結成“軍事聯盟”更是離譜,中國在北極沒有軍事存在,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力量也僅限于應對威脅。是以,西方國家對俄中兩國在北極的擔心,實際上是阻撓中國發展和擔憂“俄中結盟”的複雜心理在北極地區的具體投射。
受訪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費德爾維奇·别切裡察,1948年生,現任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996年被俄羅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列入“俄羅斯政治學名人錄”,有“遠東政治學之父”之稱。擔任多本俄羅斯權威政治學雜志編委,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對中國問題、北極問題有多年深入研究。
原标題:東西問 | 别切裡察:中國不是北極國家,為何參與北極事務?
來源:中新社 王修君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檔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中國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