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每次聽到這首歌,就會不自覺的哼起來,想起《城南舊事》的英子,那個忽閃着大眼睛,純真可愛的小姑娘。

《城南舊事》是作家林海音以自己的童年經曆為藍本,創作的小說,随後被拍成電影搬上大熒幕,通過一個小女孩的眼睛和嘴巴,描述了孩子童年的歡樂、孤獨與期待。
書中,小英子不顧大人的阻攔,執意和有點精神失常的秀貞待在一起聊天,和被遺棄經常挨養父揍的小桂子做朋友,為荒園中供弟弟上學不得不偷東西的年輕人而難過。
她的善良,改變了身邊的人,也感動了一批又一批的讀者、觀衆。
城南舊事林海音 ¥15 購買
是的,有時候,一點點善意,就可以改變更多,或許就可以敲開一個封閉的世界。
正如最近和小西親子共讀的繪本《小畢的故事》,和《城南舊事》一樣,讓人印象深刻又心有戚戚。
這本書,是南韓插畫師宋真憲送給女兒宋康的禮物。
他花了2年的時間,用鉛筆畫出自己兒時的一個“特别”的朋友——小畢,也就是書中的主角小男孩,被人欺侮、孤單寂寞的小男孩。
書中,在“我”很小的時候,不用上學,每天和小夥伴們一起放飛自我。
有一個叫小畢的孩子很特别,他沒有朋友,也不說話,冬天被關在家裡,其他季節就是一個人在樹林裡遊蕩,邊走邊拿樹枝敲自己的頭。
其他的孩子們都躲着他,從不走進樹林和他玩兒,經常嘲笑他,有人說他神經病,有人笑他是傻子,有人罵他是啞巴。
小畢,是得了什麼病?
作者并沒有明确說,隻是,相比别的小夥伴,他對小畢多一份同情,少一分害怕。
有時候,“我”會走進樹林和小畢待在一起,在樹林的深處有了兩小隻作伴的身影,小畢再也不是可怕的怪物了,他有了“我”這位朋友。
然而,随着時間流轉,“我”開始上學了,小畢又落了單,樹林裡又是他一個人孤單的遊蕩。還有人說,小畢的神經病會傳染,不可以靠近他。
原本不害怕小畢的“我”,迫于同學和周圍環境的壓力,也開始對小畢躲得遠遠的。下雨經過樹林時,也沒有勇氣走過去,給曾經的朋友撐一下傘,隻是窩在家裡,默默地為小畢擔心。
一轉眼,又是幾十年過去了,小小的“我”早已成年,可是,當年的小畢,卻一直深深地印在腦海裡,無法忘卻。
當時,造紙廠所附的柏樹林非常大。在密布着針葉樹的森林中,有供人們去造紙廠的房屋,我父親是電力公司的經理,是以我們一家人住在這所房子裡。但是,當造紙公司倒閉時,住在公司房屋中的人們分散了,森林和小畢在我的記憶中消失了。
書的結尾,停在了“我”的童年,小畢還沒長大。
其實,那個不合群的孩子,是自閉症還是有什麼身體殘疾,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因為他的特殊,導緻了周遭環境施加給他的語言和行動暴力,讓他受到了更深的傷害,也對自己産生更多懷疑,每天用棍子不停敲腦袋。
成年後的作者,成了一位南韓著名的插畫師。不幸的是,他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也就是扉頁上他寫的“親愛的女兒宋康”,并不健康,從小腦部受傷,7歲才會走路,和小畢一樣孤單可憐。
女兒的成長過程,讓他再次感受到了兒時小畢的不易,孩子的殘忍冷漠,複雜友誼,甚至迷茫和虛無,都是真實存在的。于是,他花了2年的時間,用鉛筆一點點畫出了那個灰蒙蒙的小畢。黑白灰的世界裡,好像無數的小蟲子在爬在動,讓人難受。
如果說,
之前看的特殊兒童圖畫書《幸福在哪裡》,是苦中作樂,給盲童指出一個歡樂的方向,
https://www.toutiao.com/i6972116891787821607/
這裡,則是作者自揭傷疤,往傷口上撒鹽,希望能叫醒身邊人的關愛,讓孩子得到善待。
我希望大家看到殘疾兒童,也看到那些無法融入同齡人群體的邊緣兒童。——《小畢的故事》作者宋真憲
不知道小畢長大後如何,也不知道作者的女兒宋康有沒有治好,隻是希望,對于特殊兒童可以多一份善意,像我們的小英子一樣,對一份寬容親近,少一點猜疑疏離。
願每一份善意都有足夠的勇氣,願每一個孩子都不必在孤單中長大。
茫茫人海,浩如繁星的書海,很高興能與您在這裡相遇!~
我是愛讀書愛分享的@書海共勉,書海漫漫,期待與您一起暢遊,歡迎關注、評論,我們一起書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