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月7日深夜,阮玲玉拍完《國風》所有内外景戲,和參加聚會的很多人一樣,喝了點酒,和每個人一一擁抱後,回到家裡。
她的母親何阿英還在燈下等她,母親一臉的擔憂被阮玲玉岔開了:媽,我餓了,想吃碗面條。明天就是到法庭上當庭對質的日子,何阿英一直不放心女兒。
阮玲玉沒有過多停留,接過母親遞來的面碗,上樓去了,來到她和唐季姗的房間裡。此刻的唐季姗早已入夢。阮玲玉從抽屜裡翻出3瓶10片裝的安眠藥,全部倒入面條中,慢慢吃了起來……
一代影後,就此結束了無限才華的一生。90多年來,人們從未停止過扼腕歎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阮玲玉不想死。</h1>
服藥時,大概是深夜1點多鐘。而心髒停止跳動的時間是下午6:38,,這中間有10多個小時。最主要的是,她在服下藥時,就已經被人發現了。但為什麼沒有搶救成功呢,從當時的場景來看,她其實已經不想死了。
當時她把睡夢中的唐季姗搖醒了,并追問他:“你真的愛我嗎?”得到唐季姗的首肯後,她又問:“你能給我最後一絲安慰嗎?”這明顯就是在暗示唐季姗。
從中不難看出,最後時刻的阮玲玉,是那麼的不想死。甚至心有不甘。她這一系列舉動,都在明白無誤地告知或提醒唐季姗,她服藥了。最後關頭本能的求生欲望複蘇了。
因為這個時候,用她自己的話說:在自殺的刹那間,心情是萬分複雜的,我想擺脫痛苦,可是反而增加了痛苦。有很多人的面孔出現在眼前,其中有你最親愛的人,也有你最憎恨的人,每當一片安眠藥吞下去時,都會有一種新的想法湧上心頭……
這是她在7年前第一次自殺時,當時真實的内心想法。是以這時候的阮玲玉,因為知道自己即将死了,反而放下了很多東西。是以有了新的另外想法……
生命隻有一次。盡管事前已經把所有一切都想好了,但真的發生時,人身體内那根本能的完全出自内心的某種東西肯定會蘇醒。加之她知道,她其實還可以活着。是以,她努力把唐季姗搖醒了,就在于此。
應該說發現的還是很及時的。在她還有清醒意識,沒有昏迷的情況下,就已經知道了。
這個中間的時間最多也就半小時。因為按照正常,服下安眠藥的人,藥性會在15-20分鐘之間發生。是以此時救阮玲玉,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救阮玲玉的醫院</h1>
當唐季姗反應過來時,第一時間把阮玲玉送到了日本人開的福民醫院,跟7年前搶救她的醫院是同一家醫院。隻可惜,當天是半夜淩晨時分。醫院沒有值班醫生。隻有一位翻譯兼助手,愛莫能助。
唐季姗于是又把阮玲玉送到德國人的醫院。該院沒有好的醫生和救治裝置。此時離服毒時間已經過去4個多小時了。
最後又輾轉到裝置較好的中西療養院進行搶救。在這裡,醫生為阮玲玉洗胃,并施以人工呼吸和輸氧。但終因錯過最佳搶救時機,回天無術,于當天下午6:38分,香消玉殒。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阮玲玉的直接死因</h1>
無賴張達民。
張達民是阮玲玉母親何阿英幫傭的張家四公子。标準的纨绔子弟。父母健在時,花天酒地,不務正業。父母過世後,以賭博為生,不務正業。從一介英俊少年,淪落為靠流氓欺騙威脅阮玲玉為生。完全就是一個堕落分子加社會渣汁。阮玲玉膽小懦弱,被他玩弄于鼓掌之間。成為他的搖錢樹。
他是造成阮玲玉的直接死因。因為他知道阮玲玉的軟肋在哪裡。阮玲玉最為愛惜自己的名譽,絕不肯在千萬影迷面前丢臉,尤其是涉及到個人隐私。但是破罐子破壞的張達民,一直拿捏着這根軟肋,動不動就牽扯一下,每扯動一次,阮玲玉就痛苦一次。之前還是威脅了事,以敲詐錢财為目的,但這一次,有了小報小人的挑唆,張達民險惡再次暴露。他用一紙訴狀,将阮玲玉告上法庭。強制阮玲玉在公堂上見。公堂上法官必要驗證,必要問到細節,這一直是阮玲玉越不過的坎。至此,阮玲玉唯有一死以示清白。
2 .無恥唐季姗
唐季姗可謂用龌龊來形容。他明知阮玲玉心病,但是還是在阮玲玉的傷口上撒鹽。他竟然對張達民提起訴訟:虛構事實,妨害名譽。還振振有詞曰:張達民,他是什麼東西,想敲我竹杠……一個女人去把她藝術換來的錢養活一個男人,同時還屢次替他謀職業,像這樣的一個女人,這樣的對待她的男人,總可說得過去了,認知男人是一個貪而無厭的男人,他因為她的所得不能滿足他的欲望,是以竟逼得她不能和他離開。以後,她仍舊顧念到舊情,按月給以說多不多說少不少的一筆——100元——津貼,可是這個抹殺了天良的男人,不但不感恩圖報,反而到處捏造事實,破壞她的名譽……
這一舉動激怒了張達民。逼迫張達民以更惡劣的手段對付阮玲玉。而這恰恰是是阮玲玉最不願示人之處。阮玲玉曾苦苦哀求唐季姗不要把事情搞大,但唐季姗反其道而行之。終于迫使阮玲玉一直擔心的公堂案發生。
唐季姗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這麼做的目的,除了嫉妒,最主要的是想控制阮玲玉。
這時的阮玲玉方大夢初醒,唐季姗是不愛她的。如果真心愛他,不可能不顧她的内心傷疤,而使勁捅。
當法院傳票來時,阮玲玉知道自己躲不過去了。她沒有任何可以護身的東西。要麼出庭,受盡屈辱,讓那些黃色小報記者掀起更大的惡潮把自己吞沒;要麼隻有使自己從這個充滿陰謀和罪惡的世界上消失。
是以唐季姗歹毒遠勝張達民。沒有唐季姗的添磚加瓦,阮玲玉至少不會死得這麼快。
從17歲左右初初出道,到26歲香消玉殒。隻有短短的10年不到時間。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3">阮玲玉的真命王子</h1>
1934年,在寒流抵達上海之前,阮玲玉迎來了她生命中的真命王子——蔡楚生。
1906年生于廣東潮汕的蔡楚生,也是窮人家子弟。幼年辍學務農,12歲做學徒,18歲自學成才。文學、戲劇、繪畫均有不俗表現。後來得到大導遊鄭正秋的提攜,接觸電影。自己曾導過兩部電影,但均以失敗告終。不過蔡楚生從失敗中總結了經驗,一改以往創作風格,開始往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上探索。
1933年蔡楚生編導了《都會的早晨》,1934年編導了《漁光曲》。這兩部片子,把蔡楚生的事業推上了巅峰。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蔡楚生進行了第三部作品的編導《新女性》。而且力邀阮玲玉擔任第一女主角:韋明。
開始以為阮玲玉會拒絕,沒想到阮玲玉一口應承下來。因為之前蔡楚生曾被阮玲玉拒絕過,這一次仍沒底氣,但阮玲玉一直記得這個人情,同時也因為此時的蔡楚生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導演了,是以一拍即合。
蔡楚生通過接觸,發現了一個優秀演員的良好素質,為她在表演藝術上的不懈努力感動,更欽命阮玲玉從不張揚、與人為善的謙虛風格和積極追求進步的強烈願望。這些優秀品格在當時的成名女影星中極為少見。對阮玲玉的個人命運、苦難身世以及種種不幸深為同情。
而阮玲玉通過《新女性》的拍攝,對蔡楚生的才華和為人也深為折服。她體會到,蔡楚生在導演這部影片時,表現出了他對被壓迫被侮辱女性發自内心的深深同情,是以,與她所碰到過的多位導演不同,她在與蔡楚生讨論劇情之餘,有時也會借分析女主角心态的機會,隐約地表露出内心的苦悶,對于阮玲玉的痛苦和沖突,蔡楚生能明确感到。
蔡楚生這樣表述:……她并不滿足于她在那時所已獲得的所謂“幸福”。她的思想陷于極大的沖突,她在做着強烈的自我鬥争,她的心境是十分苦惱與紛擾的,而也正是一種進步的,向上的表現。她想丢掉什麼,又取得什麼,她渴望飛躍,渴望有一天能像一個真正的勞動才的好女兒那樣樸素而坦直地站立着,那樣有出息地工作着。但走慣了的人生道路卻又不能不在牽扯着她,迷亂着她的腳步和方向,要她重回故轍。她在表面上雖是一個有說有笑的人,但事實她卻是一個深沉的,或”有教養“的人,她從不願多談她自己的什麼,也從不願在人前批評誰或罵誰——即使是對所最厭惡的人也如此。是以隻有稍微了解她的人,才知道隐藏在她那笑聲後面的内心的憂惶、沖突與痛苦!
蔡楚生是真懂阮玲玉。共同的追求溝通了兩顆心靈,愛情在他倆心中萌生。但是阮玲玉最終裹足不前,停止前行的腳步。原本可以改變她命運的機遇,溜走了。
阮玲玉兩次認錯人,緻使她更加膽小怕事。當真正的愛情到來時,她反而不敢伸手。選擇了退縮。
更悲催的是,阮玲玉一直在欺騙自己。她到最後關頭都不願承認唐季姗的險惡。不願承認唐季姗不愛她。
可憐的女子,當真正的愛情來到她面前時,她反而不敢伸手相接。選擇了退避三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8">阮玲玉是可以不死的</h1>
跟她同時代,也是好友的胡蝶,跟她同樣攤上過官司。
胡蝶1925年,胡蝶考進中華電影學院,畢業後,在林雪懷的幫助下,進入友聯電影公司。成為一名演員。林雪懷也是電影演員。他倆在《茶花女》和《秋扇恨》中一起合作。時間久了,就有了感情。1928年兩人在上海四川路的“月宮舞廳”訂婚。來賓多達1000多人。林雪懷為向未婚妻表達愛意,專門買了一部車送妻子上下班。
随着胡蝶演繹之路越來越寬,中國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林雪懷因為不會說國語,不得不退出影壇。胡蝶為幫助丈夫事業,出錢開了一家“胡蝶百貨商店”,沒想到都被林雪懷敗光了。
人窮志短的林雪懷,憤憤不平。加之下等小報對胡蝶各種風流韻事的胡亂吹噓。林雪懷惡人先下手,主動送斷交書給胡蝶。胡蝶一時性起,一怒之下把林雪懷告上法庭。沸沸揚揚的蝶雪案,前前後後撕扯了一年多。
胡蝶被劣質小報的娛記們,寫得不堪入目。但胡蝶挺過來了。而且堅強地活了下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5">結語</h1>
從古至今,人言一直可畏。沒有哪個朝代沒有人言的。包括現在網際網路、物聯網,世界就是地球村的今天,一樣可以吐沫膽子淹死人。如果阮玲玉能像胡蝶一樣,心寬體胖,心裡亮堂,就不會有這出戲了。
是以建設一個明亮的活潑的開朗的堅韌的強大的内心,少點優柔寡斷,多愁善感,人生會更精彩。萬丈光芒的才華,還要配上一個足夠能量超強的精神家園,尤其是阮玲玉式的人們。
玉人已逝,但不朽的經典繼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這份傳承是我們對阮玲玉最好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