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庭光療:簡單背後有大學問

家庭光療:簡單背後有大學問

聽過了醫師的介紹,您是否會覺得窄譜中波紫外線(NB-UVB)家庭光療真的很簡單,治療機理如同于曬太陽,裝置操作形同用微波爐熱下菜,定個時長,一鍵啟動就可搞定。那為啥不曬曬太陽、做幾次日光浴而非要花費精力來做光療?曬太陽與紫外線光療有什麼差別呢?

太陽光的能量分布不一,可見光和紅外線占93%多,紫外線僅約7%,如利用日光浴治療,紫外線光照強度相對較弱,照射時間長,副作用明顯,效果還不好。而紫外線光療的光譜峰值為311 nm左右的NB-UVB,該波段是治療白癜風等疾病的最有效波段;太陽光譜複雜,包括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其中一些光波甚至可能會誘發或加重病情。

家庭光療:簡單背後有大學問

光療涉及光生物學、光療法、光防護、醫療裝置制造與應用等諸多深奧的理論和準許審查。進行光療,必須要以光生物學和皮膚生物學理論為指導,指導方案設計、實踐操作,否則将事與願違。多年來,有關學者一直在研究探讨新的光源與光療方案,使光療更加有效、更加友善和更加安全。

光療發揮療效取決于單次的照射劑量以及累積劑量,即光療療程的規律安排和執行。如何把控合适光療劑量,仍是臨床實際問題。初始劑量準确對療效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假如首次劑量達不到預期的要求,以後即使按正常增加劑量,亦不易獲得良好的療效,力求在1 ~ 2次治療後即可達到所需要的紅斑反應,又不産生更強烈反應而影響治療的延續。

家庭光療:簡單背後有大學問

不僅不同個體或同一個體的不同部位與生理病理狀态等對紫外線的敏感性有很大差異,而且紫外線光療存在光适應現象。連續照光時,在每次照光前都應根據上次治療後是否發生紅斑及其程度調整劑量;如有可能,還可對不同部位作出相應調整。根據紅斑反應調整劑量,足以發揮療效,避免出現光耐受,但一旦對紅斑反應判斷失誤,增加劑量容易産生過度反應,導緻不适而需要中止治療、甚至加重損害。

光療的最終療效取決于治療的總次數。雖然更高的照光頻率,可縮短達到累積劑量的治療周期,較快的感覺治療效果,增加患者信心,但欲速則不達。要嚴格按照治療方案規律治療,頻次恰當,避免不規範的治療行為,不能因為追求早日見效或缺照、漏照而每天連續或同一部位1天内多次照光,間隔時間必須>24小時。

家庭光療:簡單背後有大學問

因為光可導緻光老化和光緻癌,是以惡性良性腫瘤科、皮膚科專家都倡導光防護。但迄今尚無臨床證據表明NB-UVB光療有增加皮膚惡性良性腫瘤發生的風險。即使紫外線照射到正常皮膚,也不一定是壞事,光療對“正常”皮膚的治療作用,對于活動期患者,對非皮損部位的治療作用或可控制皮損在“正常”部位新發或擴散。但要盡量避免或減少光療對正常皮膚的傷害。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