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曲藝傳承人鄭怡。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福州8月5日電 (林春茵 鄭佳妮)“百貨随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描述了“福州傳統商業博物館”上下杭街區如此盛景的福州曲藝節目《秦淮河·上下杭》,在日前落幕的第四屆福建省曲藝丹桂獎少兒組比賽中拿下一等獎。
節目中,來自福州市台江區第四國小的小演員蘇可滢,站在“三通橋”上,與外出讨生活的“父親”告别,祈願“父親”一路順風順水,充滿“蝦油味”的唱腔稚嫩卻葆有深情。
“傳統評話和伬藝讓新生代來演唱,充滿時代氣息,就像傳統的湯底加入新食材,增妍增味,我了解這就是‘返本開新’。”“80後”鄭怡是福州曲藝節目《秦淮河·上下杭》的指導教師。
鄭怡是福州本地人,師從福州評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如燕,學會了全本對口評話《奇女姻緣》《施三德》。她也鑽研伬唱15年,福州伬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強淑如是她師傅。
鄭怡自彈自唱,一人飾多角,表演風格充滿張力,鄉味厚重的“地瓜腔”将福州民間傳說裡的市井人物一個個立了起來。
她曾獲福建省曲藝表演一等獎、福建百花獎一等獎等,還新晉為福建省級伬唱非遺傳承人。她的伬藝節目《秦樓月·春回坊巷》曾獲全國曲藝非遺保護成果學術交流展演銀獎。
福州曲藝傳承人鄭怡受訪。 林春茵 攝
福州市評話研習所坐落在烏塔下,得益于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出台的惠民演出政策,傳承百年的戲台至今吸引觀衆滿座,隻是銀發族居多。
“十番伬,不熱鬧,沒有打擊樂,怎麼吸引年輕人?我們需要做點什麼,讓更多年輕人愛上曲藝。”鄭怡說。
最近10年來,鄭怡走進校園開設伬藝校本課程。最遠的,她去了福州市郊區的閩侯關口國小。在“老福州”聚居的台江區,她長期駐守台江區第三國小和台江區第四國小。
“郊區孩子生活在鄉下,接觸課外知識較少,興趣濃郁;受身邊爺爺奶奶的影響,對福州話有親近感。他們在樂器上反應比較羞澀,喜歡但又不是很自信。”鄭怡說,音樂美育不但為孩子帶來心靈滋養,也為傳承帶來希望,“他們卯足勁認真學,我相信十番伬會有新生機。”
對于城區裡的國小,鄭怡着重教福州方言,“起碼五個字要教一節課”,“得先讓他們的耳朵熟悉我的音頻,用福州話發音的音頻”。
在《秦樓月·上下杭》中,孩子們操弄古筝、二胡、琵琶、笛、笙等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以唱為主,間有說表,舞美設計融入福州上下杭曆史文化街區的風情,“孩子們演繹的十番伬充滿活力”。
鄭怡傳承福州曲藝大師陳潤春的唱腔,以表情豐富、表現力突出而著稱。她坦言,受舊時社會環境影響,老一代女藝人的表演風格内斂,重于唱腔變化。如今,她樂于在表演中展現女性意識的自覺。
在新創現代戲《回家》中,鄭怡分飾老母親和兒子方青兩角色。該劇講述了兒子趕考,母親流落尼姑庵,後母子衣錦還鄉的故事。
“這部劇裡女性意識的崛起,是非常具有先鋒性的。”鄭怡覺得最難演繹的是老母身上“含蓄中帶着一股擰勁”,“衣錦還鄉時她笑臉相待衆親戚,這是舊社會時期女性難有的大度和主見。”
福州曲藝紮根于民間。鄭怡告訴中新網記者,就讀藝校時期,她曾踩着單車到街頭巷尾的廟宇祠堂演出酬神戲,“老藝人笑說,菩薩養活了我們”。
如今,福州曲藝傳承有了賽事支撐,有了惠民演出政策補助,還有非遺傳承人制度護航。“我們可以在十番伬裡,盡情挖掘豐富本土題材,享受'蝦油味'的時尚感。”鄭怡信心滿滿。(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