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怡:讓福州曲藝“姐妹花”煥發新彩

鄭怡:讓福州曲藝“姐妹花”煥發新彩

鄭怡(前)在演出中。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福州7月29日電 (彭莉芳)福州伬藝和福州評話被稱為福州曲藝界的兩朵“姐妹花”,二者源于古老的唐宋說唱藝術,以雅俗共賞的方式将正能量傳遞給觀衆,很受福州人喜歡。

盡管時至今日仍散發經典的魅力,但由于城市化程序的加快、方言傳承乏力等原因,福州伬藝和評話的發展多年來面臨停滞的困境。

2006年,福州伬藝和評話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作為唯一的傳承保護機關,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始終緻力于保護好、傳承好福州曲藝兩朵奇葩。41歲的福州伬唱省級非遺傳承人鄭怡,是如今傳習所的中堅力量。近年來,以她為代表的曲藝人,正攜手用一場場演出,将福州伬藝和評話帶回福州人的視野,讓曲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鄭怡29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福州人,作為一名傳承人,她有責任和義務,讓更多福州人、外地人了解福州伬藝和評話,“它們不僅僅是劇種,更是福州文化的積澱和傳承”。

“半路出家”獲獎不斷

2003年,“半路出家”的鄭怡開始跟着福州評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如燕系統地學習評話。3年的評話專業訓練,鄭怡學到了全本對口評話《奇女姻緣》《施三德》。

福州評話是以福州方言講述,并由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獨特的傳統說書形式,在中國曲藝界素有“活化石”之稱。

醒木一拍,铙钹一響,悠長聲響的間隙,多個角色随着演員聲調的變換輪番登場……與其它評書評話表演不同,福州評話除了折扇、斑指、醒木、絲帕、竹箸,還會用上一片铙钹,演員更要獨自扮演多個角色。

“比如從小姑娘變大叔,要做到變聲變色,氣息的運用要做到四兩撥千斤。”鄭怡如今常指點後輩,評話表演中一人扮多種角色,對學伬唱很有幫助。

2006年,鄭怡通過了福州市曲藝團(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前身)的錄用考試,跟着福州伬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強淑如學習伬唱。次年,她開始登台表演伬唱,陸續将福建省第三屆文藝出新人大賽曲藝新人一等獎、福建省第三屆曲藝節比賽演出金獎和演員金獎等含金量十足的獎項收入囊中。2012年,她的伬藝《秦樓月·春回坊巷》獲全國曲藝非遺保護成果學術交流展演銀獎,伬唱《祥林嫂》獲福建省第四屆曲藝表演一等獎。

盛景成追憶

工尺譜是中國傳統的記譜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鄭怡聽團裡的老前輩說過,福州伬藝是按照當地古老的工尺譜所記載來唱的。經年累月,福州人在尺字旁加上人,創造了專屬福州曲藝人的“伬”字。然而很長一段時間裡,字典裡尋不到它的蹤迹。

鄭怡記得,大概七八年前,團裡的上司偶然發現,這一根據福州特色曲藝造出的新生字,可以在電腦上打出來,大家有些感慨,“終于有這個字了”“承認了我們”。

這幾句話多少道出福州伬藝尴尬的發展境況。

從最早出入宮廷及達官貴胄的宅院,再到後來興盛于尋常百姓家,最紅火時,福州老曲藝人常常一天演出三場,這邊演伬唱,隔壁就在講評話。

上世紀80年代末,福州伬唱發展出現停滞。改革開放後,随着城市的發展,福州不少聽伬唱的觀衆因搬遷被分散了。流行歌曲的發展以及娛樂方式的愈加豐富,讓曾經每場至少幾百人的聽衆,一度隻剩幾十人。曲藝演員們眼見台下的人年紀越來越大,閱聽人面越來越小。

福州評話也面臨着類似的危機。福州話繼承了漢語中的古音古字,是座獨特的地方文化富礦。“現在的年輕人連福州話都不會說,别說聽懂評話裡的包袱。”鄭怡有些無奈。

曲藝演員青黃不接的問題同樣棘手。鄭怡以自身為例:2003年進藝校學戲曲時,同一批師兄妹有22個,如今隻有三四個還在行内堅持。如今,傳習所還面臨着曲藝從業人員“老齡化”的尴尬,新鮮血液的注入迫在眉睫。

“隻要有人願意學,我們就教。”傳習所内,“将評話和伬唱傳承下去”成為鄭怡在内的曲藝人心中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為此,曲藝演員多年來堅持進社群、學校,用一場場演出與一個個作品,将“蝦油味”十足的曲藝融入福州人的尋常生活。

将傳統曲藝融入尋常生活

早在2012年,傳習所時任負責人先人一步,号召全體職員,隻要手上有技藝的,都要邁出機關,到社群、學校無償演出,進行公益性推廣。鄭怡也跟着老師傅“風裡來雨裡去”地奔波。

鄭怡那時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我的老師在堅持這些東西”。

去的次數多了,街邊的依伯、依姆(福州話,意為老年男子、老年婦女)都認識她們,見到面,還會侃一句,“又來唱了”。

“一年年,時間長了,我們都有感情。通過音樂旋律和表演将大家維系在一起,隻要你一開嗓,铙钹一響,大家情緒就上來了。”如今,帶着鄭怡的師傅退休了,認識的依伯、依姆有些也已離開,但鄭怡感覺,“鄉情的維系依然存在”。

最近,為迎接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在福州召開,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啟動多場“迎世遺”專場演出。鄭怡不得不像陀螺一樣忙不停,除了專場演出,還需進行演出與教學,奔波多地配合曲藝推廣工作。

“長長的石凳,小小的亭台樓閣,依伯依姆坐在椅子上聽戲,一手拿着茉莉花茶,一手握蒲扇,扇啊扇。”在幾天前參加的一場電台直播中,鄭怡和聽友分享了進社群演出時瞥見的一幕。

鄭怡緩緩地講述,因中暑而嘶啞的聲音裡滿是笑意,“這就是福州的古早味”。(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