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見習記者 劉可欣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9月28日上午,“山高水闊 長流天際——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在四川博物院重磅亮相。10省48家文博機關的518件套珍貴文物在蓉城集結,其中僅國家一級文物就多達209件,用文物還原了長江流域青銅時代的文化面貌。

此次展覽以長江文化中極具開放、繁榮景象的青銅文明為背景,精選出文化内涵深厚、藝術審美獨特的珍貴文物,集中展現出商周時期長江流域巴蜀、荊楚、吳越,它們既獨具氣質、風格各異,又互相交融、互相促進的文明氣象,用展覽這一特殊的語言,生動诠釋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和深厚的文化自信。
曬寶:三星堆新出土文物上展
位于北緯30°的三星堆遺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内涵最豐富的古文化、古城、古國遺址,三星堆文化則是3000多年前世界青銅文明的重要代表,展示了古蜀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多元一體的重要見證。
曾在1986年震驚世界的三星堆,35年之後“再醒驚天下”。光彩奪目的金面具,奇奇怪怪的青銅器,首次發現的絲織品,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琳琅滿目,讓世界的目光重新聚焦于此。特别是最新一次考古成果釋出會上,形似“奧特曼”“哈士奇”“餐刀”等文物新鮮出爐,令人大開眼界。
在此之前,觀衆想要欣賞三星堆文物,隻能通過直播、圖檔“望梅止渴”,而當天開展的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不僅展出了三星堆最具代表性的青銅大面具、戴金面罩銅人頭像,還将三星堆新出土的3件文物首次搬進了展廳,形似奧特曼的青銅戴尖帽立人像、奇奇怪怪的青銅扭頭跪坐人像、精美的鳥形金飾片,讓觀衆先睹為快。
今年5月,考古人員在3号坑南部發現了一件青銅站立人像。這件不超過20厘米高的青銅小立人,戴着尖頭冠、眼睛突起、面容誇張,乍一看很像奧特曼。川博陳列展覽部副主任周詩卉介紹,這件文物從造型十分誇張,面容神态和身體語言極具張力,表現了巴蜀青銅文明的特色,能夠在川博展出實屬不易。
探展:長江流域青銅饕餮盛宴
四川博物院副院長、總策展人謝丹分享了展覽的緣由。
三星堆上新驚豔了世界,古蜀文明再次聚焦全球的目光,如何放之長江流域的視野下來解讀古蜀文明?于是,謝丹率領策展團隊從去年12月開始謀劃,春節之後兵分4路外出借展,整整籌備了9個月,展覽終于在國慶之前與大家見面。
本次展覽集結了10省48家文博機關,參展文物陣容強大,上起商代,下迄秦統一,以青銅器為主,包括金器、玉器、漆器在内共518 件(套)。其中,一級文物多達209件,占比超過4成,“如此多重磅國寶彙聚一個展覽,在中國博物館史上規模空前”,謝丹說。她特别提到一套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的編鐘,36件編鐘與曾侯編鐘同一體系,十分難得一見。
展廳中,長江中上遊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涪陵小田溪戰國墓地、盤龍商城遺址、新幹大洋洲商墓、随州曾侯墓地、荊州楚王墓地等出土的文物,長江下遊吳王夫差劍、青銅鸠杖等代表性文物集體亮相。參展文物頗為珍貴、數量龐大、種類豐富,在展覽中共同繪就長江流域青銅時代難得一見的壯麗畫卷。
此外,展覽空間以長江水脈和水色為元素,輔以靈動線條的形式設計,營造出“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宏大氣勢;色彩氛圍以長江水韻為基調,在展覽各部分和各單元,又輔以不同色彩,象征各地域标志性地理和人文特征,營造出求同存異、多元一體的視覺氛圍。
社教:多位大咖帶來學術講座
展覽是學術的表達式,學術是展覽的起點。盡管衆多國寶彙聚川博,但這次展覽并不是一個普通的“曬寶大會”,而是在展示精美的文物之後,邀請專家對其進行學術解讀。
四川博物院副院長鐘玲介紹,此次展覽注重學術上的交流,随着北京大學孫華教授題為《長江流域的青銅文明》開講,國内著名專家将在展覽期間奉獻一系列學術講座,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朱章義、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等大咖都将帶來兼具科普性、趣味性的講座。
川博還将圍繞展覽舉辦一系列科普性質的社教活動,“玩轉”長江系列主題活動,“唯見長江天際流”曆史人文、科學技術、藝術美學主題課程,“神樹通天”“雙面天府”“耀世吉金”巴蜀青銅文旅研學等,即将與觀衆見面。
當故宮月曆、三星堆雪糕、河南考古盲盒刷爆朋友圈之後,博物館應該如何做文創,引發社會關注。本次展覽注重文物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利用,研發了以巴蜀圖符為創意的“蜀印——王系列”“蜀印——蠶項鍊”,以知識和趣味性為創意的“考古盲盒”等一系列衆多文創品。當天亮相川博的“觸夢巴蜀沉浸式文創嘉年華”集市,打造了戶外文創快閃列車,一站式打撈包括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在内的千餘款優質文創品,讓觀衆在看展之餘,把“博物館”帶回家。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