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本書的内容完全就可以用書名來概括“向上生長”。書中所用的語言也特别的接地氣,就好比“注意力跟肌肉差不多,也就是越練越強,長期不用就廢了”,還有就是“簡單的欲望隻需要放縱就可以實作,而進階的欲望需要的是自律跟克制”。
書裡有講到一組資料,全世界普通人所占比例是80%,比較優秀的人所占比例是10%,人與人之間差距最小的是智商。成功的第一步是承認自己是普通人,很多人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會認為自己比别人資質更高,隻是沒努力,不願意去做而已。其實不然,隻要你稍微努力,就可以超過70%的人。你唯一的競争者就是你心裡那個好逸惡勞的小孩。是以要學會認識自己,承認自己平庸,這樣才能調用體内腳踏實地的力量。大部分東西都跟智商和家庭沒關系。關于做事,它告訴我們要學會“慢啟動”,即要了解事物發展内在邏輯,要學會“不計後果”地去做某件事,不能成天等着回報,看不到回報就迅速懈怠了。人不斷向上突破,就是克服基因裡固有缺陷的過程。在對待迷茫,沒有方法論時,書中作者提到了“笨辦法”,要相信兩件事:第一,重複就是力量;第二,數量堆死品質。同時針對30+,作者提出要勇于突破資源邊界,也就是一直不服老,忘了年齡,去做新鮮的事,永遠都在拓展,永遠沒有邊界,大家往往高估自己一天能學會的東西,低估三年能學會的東西。要學會降低預期,過高的期望實作了還好,如果達不成會導緻信心迅速喪失,變得消極,什麼都不想做。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總是對自己或者孩子過高定位,完成不了很高的目标就洩氣,忽略了把目标定低些,慢慢來,一步步地做,也能取得很高的成就,而且這才是絕大部分人應該走的路線。
窮人用血汗錢去享受,就永遠擺脫不了窮困的窘境,富人用資産帶來的收益享受,資産不變,收益大于享受的部分繼續投入的話,資産還能源源不斷的增加,進而不斷拉開差距。
作為窮人,要改變自身命運首先就是要學會延遲享受,盡可能地把錢存下來買可以保值或是帶來額外收益的資産,而不是立馬花掉。另外,書中建議找準一項能夠帶來長期收益的事情,不斷的投入,比如作者寫文章,很長一段時間或許無人問津,也沒辦法變現,但是不斷的積累下來,會帶來持續不斷的影響,最終的收益會超過一次性賣出自己文章的收益。
要突破自己的認知,首要一點是要認清自己,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庸的,除了認識到自己的普通,還要有一顆堅韌的心,耐得住寂寞,不積跬步,作者認為中國的發展前景很好,到處都是機遇,你需要的隻是比一般人多努力那麼一點,實實在在地做出高品質的東西,運氣總歸會站在你這邊,不愁沒有好的發展,一夜暴富畢竟是不切實際的,靠運氣得來的财富,終會憑實力敗出去。
社會發展越穩定,實作階層跳躍就越困難,在國内已經初現端倪,在歐美國家,喪屍文化越來越流行,越是上升困難就越是不想努力,但是積極的人生态度終究是有用的,一點一滴的進步終究會形成巨大的勢能。
身在普通人家,要想生活過得去,技術才是硬通貨,取巧偷懶終究會嘗到苦果,從事技術行業最大的好處是轉型很友善,自己有後路。
最後,談到了經濟活動,一開始感覺有點複雜,後來上網查閱看了一下,其實把銀行也看做是一個個體就都很好解釋了。社會發展好,銀行能找到收益高的項目投資,它就願意用比較高的利率,吸引大家存錢,它就可以投資,從中賺差價,項目的收益高于銀行利率,實際做項目的人也願意找銀行貸款。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銀行拿着錢沒地方投資,放着還要付利息,當然不幹了,是以會降低利率,甚至出現負利率,讓大家都别存錢了,去消費,這樣就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經濟活動就是在這樣不斷的周期往複。作為個體,抵抗經濟周期不二的法門還是自身的硬實力,打鐵還需自身
不管是讀書得到的道理也好,還是實踐來的也罷。他的确告訴了我一個最真誠的道理:每個人都應該向上而生,不斷的追逐,不斷地探索,認清自己,才能實作不斷進步,才能成就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