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創賦能存量資源轉型,在闵行這條路上,上演着傳統老舊工業區蝶變故事

文創賦能存量資源轉型,在闵行這條路上,上演着傳統老舊工業區蝶變故事

從傳統的老舊工業區到科技文創産業集聚區,光華路走出了一條文創賦能存量資源轉型的新路。

記者從10月29日舉行的2021光華發展論壇暨“媒體看颛橋”活動上獲悉,光華創意街區已初具規模,完成包括市級文創園區79意庫、區級文創園區越界光華酷、漕河泾光華園等13個轉型改造項目,成為文化創意、設計研發、學術交流的集聚地與輻射源。

今年是闵行區新一輪《闵行區文化創業産業發展三年行動計(2021-2023年)》的啟動之年。過去三年來,闵行文創産業主體快速增加,在行業闆塊、産業布局、載體建設、發展趨勢上成效顯著,闵行文創品牌逐漸打響,産業發展格局不斷優化,建設了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創産業園區。目前,闵行區内經認定的文創園區15家,其中市級園區12家(含2家市級示範園區)。

文創賦能存量資源轉型,在闵行這條路上,上演着傳統老舊工業區蝶變故事

其中,光華創意街區本身就是存量資源轉型的一大典型案例。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光華路的滬闵路至中春路段1.5公裡沿線曾是颛橋鎮工業發源地,沿線留下了約50萬平方米的廠房、倉庫和樓宇,主要産業為油漆化工産品生産、制藥、機械五金加工以及各類倉儲等産業。如今,“文創賦能、産城融合”令這條路煥然一新。

自2018年起,颛橋鎮已連續4屆舉辦“光華論壇”,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在當天的論壇上,颛橋鎮人民政府與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定,進一步深化産教融合,促進教育鍊、人才鍊與産業鍊有機銜接,未來,颛橋鎮與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将在加快校企協同、合作育人機制落實等方面進行深度探索與實踐。

在“文創産業發展研讨”主題論壇環節,來自文創行業的資深專家,分别從創意旅遊、産城融合、城市文化軟實力及商業與産業連結等不同的次元,描繪全新的“文創賦能、産城融合”未來城市發展新藍圖,為參會企業提供了文創行業發展的新思路。

文創賦能存量資源轉型,在闵行這條路上,上演着傳統老舊工業區蝶變故事
文創賦能存量資源轉型,在闵行這條路上,上演着傳統老舊工業區蝶變故事

上海市文旅資深專家、原上海市旅遊事業管理局局長王乃粒認為,目前,我國的旅遊業正蒸蒸日上,然而在旅遊紀念品開發方面還不盡人意,缺乏個性化,千篇一律。旅遊紀念品要以旅遊者的需求為導向,通過大資料、雲計算、網際網路等現代數字資訊技術,了解目标旅遊者的興趣愛好和購買能力、消費習慣等資訊,開發旅遊紀念品,進而創造出市場認可的品牌和企業。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混合發展空間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吳建認為,彙聚多元人才是創造具有活力的經濟區的關鍵。從人的基本需求來看,便捷的公共交通、完善的配套設施及較低的生活成本滿足了人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從更高層次的需求來看,人更注重企業提供的智力崗位對于職業發展的提升,健康的戶外運動,以及技術及思想層面的自我提升空間。

中國産城融合發展聯盟副秘書長周芳認為,城市文化軟實力提升創新路徑是從“智慧城市”到“城市智慧”,智慧城市的建設實質是利用先進的資訊技術,實作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作,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作者:周淵

編輯:王宛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