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複學開始,爸媽與孩子的家庭沖突得以緩解,可是孩子們在學校的種種沖突又随之而來。
對門劉姐是一個離異家庭,自己帶着女兒小琪。孩子剛開學一周,一回家各種和媽媽反應同學們之間的問題,甚至關上門大哭不吃不喝。
劉姐說現在的孩子真的沒法了解,才五年級啊。
學校規定穿校服,那就卯足了勁比誰的鞋子牌子大。半年不見面,見了面立刻就有喜歡讨厭之說,還站隊分派的。兩個人好的時候比誰都好,一起上下課,一起吃飯上廁所。不好的時候看到就覺得礙眼。

聽到她的抱怨,我立刻想起剛剛給四年級學生讀完的《佐賀的超級阿嬷》這本書。
最近一個月,我每天晚上八點半,準時在群裡給我的學生們讀半小時的書,沒想到《佐賀的超級阿嬷》讀了前三章,我便收獲了孩子們的好評,還有幾個家長鐵粉,可見這本書确實是像評論裡所說非常适合親子共讀的作品。
《佐賀的超級阿嬷》這本書是島田洋七(本名德永昭廣)于2011年創作的一部自傳式小說,叙述兒童時期與外婆在佐賀生活的點點滴滴。
在這些點滴的生活瑣事裡,透露着阿嬷的積極的幽默風趣的人生态度,在讀的過程中成年人不自覺的笑對人生,同時也會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這樣一種潛在的認知——生活即使再艱難,也都有意想不到的快樂。
下面就對貧窮的态度、如何幫助他人、如何看待别人的評價三個方面,談一談書中透露出來的人生哲學和我讀後的思考。
<h1 class="pgc-h-arrow-right">1 貧窮不算是壞事,但富有其實也不錯</h1>
因為無力扶養,母親隻好将年僅八歲的昭廣寄養在佐賀的外婆家,第二天來自于大都市的小昭廣便見識了阿嬷家的窮。
阿嬷用木棒橫在門前的河流裡,阻擋上遊蔬菜市場漂流下來的菜葉、難看腐爛的水果,或者别的生活用品。
在沒有“見過世面”的昭廣面前,阿嬷說這是他們家免費的超級市場,撈起來的樹枝曬幹不僅可以當柴燒,還可以淨化河流,一舉兩得。
尾部開叉的蘿蔔,切塊煮起來味道一樣。彎曲的小黃瓜,切絲用鹽拌過之後味道都相同。
因為阿嬷住的房子可以說是在當地富人區裡面的,阿嬷年輕失去丈夫獨自撫養七個兒女的辛苦,富人鄰居都看在眼裡。
鄰居們經常有吃不了的東西會送來,賣醬油的小店也會多給一點阿嬷,阿嬷每次都會欣然接受,然後會在打掃門前衛生時把鄰居家門前一起打掃,作為對鄰居們的回饋。
在智慧的阿嬷的感染下,昭廣從小便養成了對貧窮的正确觀念。阿嬷并不會因為貧窮覺得低别人一等,在周圍的富人鄰居面前擡不起頭。也不會因為自己貧窮便仇視愛自己富有的人,欣然接受别人的幫助,然後力所能及的給予回饋。這才是一個正确的和諧的人際關系相處模式。
當讀完從貧窮到貧窮這一章節時,孩子留言說,老師我體會到了貧窮的快樂。有個家長說他希望孩子永遠保持在23名,能夠有時間看走過的風景。
其實我想說本書裡還有一個内涵,是需要我們大人給孩子們去引導的,那就是當你貧窮無力改變時,那就知足常樂而不是安于現狀。我們應該像阿嬷那樣,即便生活再艱難,都要樂觀積極。如果有讓你變好的機會,我們就應該去努力奮鬥一次。這就是為什麼阿嬷如此窮困,卻把七個兒女都養育成人,還都有着很好的工作的原因。
知乎上有個問題,要怎樣努力,才能成為很厲害的人?
一個高贊回答是,如果你注定要成為厲害的人,那問題的答案就深藏在你的血脈裡;如果你注定不是厲害的人,那你便隻需要做好你自己。
正如《孟子》中提到:“得志,則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h1 class="pgc-h-arrow-right">2 真正的體貼,是讓人察覺不到的</h1>
去幫助一個人其實很簡單,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幫助過别人,可是往往我們的幫助會讓别人有負擔,總覺得欠了我們這個人情。而我們自己内心深處其實也是這樣想的,我熱情的幫助你,你不得記住我的好嗎?
昭廣自從來到佐賀上學,每年的運動會媽媽從來都沒有參加過,即便每年“我”都拿第一名。
每年運動會的校園親子午餐,看到别的同學有媽媽陪同,一起高興的吃着豐盛的午餐,他每次都自己拿着阿嬷準備的寒酸的飯菜,跑到教室裡自己吃。
第一年班主任老師找到小昭廣,以肚子疼吃梅幹和甜姜對胃口好為借口,換走了他手裡的便當。而他第一次吃上了從來沒見過的豪華飯菜。
第二年第三年老師每次運動會都會肚子疼,即便到了四年級換了班主任老師,新老師也同樣在那一天肚子疼。
老師以這樣的方式,不讓昭廣感到難堪,就像阿嬷說的真正的體貼是讓人察覺不到的。
而那時的昭廣還不明白什麼是察覺不到的體貼。直到國中時候,久保同學因為媽媽生病沒錢不能參加畢業旅行,昭廣号召其他同學一起打工湊夠了旅行的錢塞給久保,但是久保那天依然沒去。昭廣很生氣,大家辛苦打工掙得錢你卻拿去買别的,于是對久保大打出手。
而久保說他一開始就沒打算參加畢業旅行,那一瞬間昭廣才明白什麼是不被察覺的體貼。
久保并沒有提出幫助,他們卻擅自出去打工,強迫他收下錢。他們不是在幫助朋友,隻是為了滿足自己幫助他人的心理,把關心強行施加到别人身上而已。
這不僅讓我想起發生在去年的事情,我的一個學生由于家庭變故,媽媽又帶着她再嫁了。但是生活所迫,不得不外出打工,孩子隻能留給奶奶照顧。
每年家訪活動都是老一套,那一次我決定帶着孩子們小組内互相走動。我問那個孩子是不是願意參加,看到她渴望的眼神我便帶着她去了小隊長家。回來的時候,我想輔導班可能不會給她留飯了,便給她買了一個雞蛋灌餅。孩子說什麼都不要,我說你媽媽已經把錢給我了,她才拿着。
等我把她放在輔導班剛進家門,便收到她媽媽的感謝短信還有微信紅包,比雞蛋灌餅多了兩塊錢。
放在别的事情我一定會把錢還給她,不就是一個雞蛋灌餅嗎。可是我覺得我應該體貼一位母親不能在孩子身邊的那種愧疚,我要成全她這份母愛的表達。我能做的便是欣然接受。
作家梁曉聲說過人真正的高貴是:根植于内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限制為前提的自由;為别人着想的善良。
真正的為别人着想,是别人察覺到不到的。而不是炫耀或者強制性的對别人,以滿足自己幫助别人的心理,卻置别人于愧疚的境地,這不是真正的善良,而是居高臨下的施舍。
<h1 class="pgc-h-arrow-right">3 即使有兩三個人讨厭你,轉過身來還有一億人</h1>
昭廣喜歡棒球,一開始隻是當拉拉隊給場上的學長們喊加油。如果跑的不快喊的聲音不夠大,便被所有人訓斥。很多人受不了就走了,但是他堅持了下來。最後他當上了棒球隊隊長,所有人都對他很友好,甚至智障的舅舅都受到了特殊的優待。
即便如此,他發現依然有人不喜歡他,遭人批評。
作為隊長的他,特别在意别人對他的評價。于是他苦惱的對阿嬷說,他什麼都沒做,為什麼還有人讨厭他?
阿嬷說:“即便被兩三個人讨厭,轉過身來還有一億人。喜歡你的人,也有可能被别人讨厭。即便有人說你好,但讨厭你的人還很多。社會就是這樣。”
這句話讓作者受益終生,當他成為了相聲演員,身邊阿谀奉承的、背後诋毀的、表面說愛你的各種所謂的朋友,來了又去,去了又來。他從來都沒有患得患失,隻是好好做自己,用心磨練自己的才藝。
知乎上有個問題:
為什麼當看到好照片時,人們通常的反應是
“真不錯,你用的是什麼相機”
當看到爛照片時,則往往笑話拍攝者水準很臭?
一個高贊回答說:
人習慣性地,将自己的成功歸因于自身,
失敗歸因于環境;而将他人的成功歸因于環境,失敗歸因于其自身。
你看,人最不了解自己,最清楚别人。因為人都隻看到自己的好,是以不要讨厭别人。如果有人說你不好,就當合不來罷了。即便有很多人讨厭你,到轉過身來看還有無數人喜歡你。你做的隻有做好你自己,為自己而活。
<h1 class="pgc-h-arrow-right">4 小結</h1>
《佐賀的超級阿嬷》這本書,至今達到了700多萬冊的銷售,創造了日本圖書界的奇迹。終其原因是因為書中透露出來的許多樂觀的價值觀。
它不僅适合于兒童讀,也适合成年人來讀。在阿嬷身上我們能看到很多至今都稱得上前沿的教育理念。
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被培養的有正确的金錢觀,處事觀,交友觀,那麼我們便不會擔心他嫌棄自己家比别的同學家窮,而在學校擡不起頭。我們也不會擔心他會處理不好同學關系而想不開放棄自己的生命。也不會擔心因為成績不好就覺得人生滿盤皆輸。
像阿嬷那樣,有着積極樂觀的價值觀,我們的孩子會成為一個懂得自重又自愛,自信又自強,懂得關心他人自帶溫度的人。
我想對現在無數個小琪說:人生那麼長,孩子你的才剛剛開始,即便現在覺得艱難,未知的以後有你意想不到的快樂,是以你的未來可期,别放棄自己面對美好生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