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憶往昔,品美食,拍抖音……“成都活字典”袁庭棟的精彩一天

今年夏天,四川文藝出版社推出新書《袁庭棟說川菜鄉風味》,這位巴蜀文化研究專家、民俗學家浸淫川菜行業多年,卻是第一次出版相關書籍。被譽為“成都活字典”的袁庭棟除了研究學術、讀書寫作,他還常常接受各種采訪、咨詢,舉辦講座,如今更是長期通過抖音來推廣成都文化。這位“80後”老學者的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精彩。

憶往昔,品美食,拍抖音……“成都活字典”袁庭棟的精彩一天

刻在腦海裡的成都街巷

八月下旬的成都暑氣未散,時斷時續的熱浪在城市的車水馬龍中翻滾,周邊清涼的山區成為老人們避暑的好去處。袁庭棟平時就和老伴住在青城山下,養花、讀書、寫作,當然,少不了各路媒體和機構的活動邀約和采訪。

這天上午十點,陽光還不算熱烈,袁庭棟已經坐在院子裡接受成都某地方志辦公室的視訊采訪。

采訪主題是關于成都街巷發展史以及現有古遺址情況,算是袁庭棟最熟悉的領域之一。2010年出版的《成都街巷志》是袁庭棟最為知名的一部書,因為深受成都文化愛好者歡迎,後來又再版過四次。《成都街巷志》不僅是一套關于成都老街巷的文獻資料,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成都曆史。它不僅記錄了一座城市的春夏秋冬,更記錄了曾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的悲歡離合。

袁庭棟曾說:“我想通過街巷這個載體,來反映成都的文化。任何一座城市的文化都是由人創造的,城市建築固然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住在城市裡的每一個人,他們的文化成果被我們所繼承。我不僅要介紹每一條街巷的來龍去脈、建築特色等,更要把在街巷裡生活過的人、他們所經曆的故事以及對我們今天有怎樣的影響,這些都盡可能地記錄下來。”

為了完成這部書,袁庭棟在60多歲的時候走遍了成都的老街老巷:為了弄明白向楚的故居在哪裡,他通路了四位前輩;為了尋找一張趙少鹹的照片,他往川大跑了三次;為了搞清飲馬河的流向,他在不同季節尋訪了幾位老人……可以說,成都的每一條老街巷和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故事,都已經深深地刻在了袁庭棟腦海裡。

憶往昔,品美食,拍抖音……“成都活字典”袁庭棟的精彩一天

談到成都的街巷,袁庭棟神采飛揚

因為熟悉,兩個小時裡袁庭棟侃侃而談,旁征博引,曆史典故與知識信手拈來,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博學,“成都活字典”名不虛傳。同時,袁庭棟又有着嚴謹的治學态度,當從業人員問到先秦時期的一些遺址,請他多談兩句時,他反複強調“史書中隻有這兩句話,不能再多說了”。可見,袁庭棟對成都文化的研究始終建立在确信的曆史文獻上,而少用民間的傳說附會。

永世難忘的鄉風味

時近十二點,地方志辦公室的采訪結束,袁庭棟終于得空喝了兩口茶,潤了潤嗓子。由于下午要趕回成都,為第二天的《袁庭棟說川菜鄉風味》新書首發分享會做準備,午飯就決定在外面解決。

袁庭棟想吃一家牛肉面,打電話給老闆,得知店裡還在放暑假,要到9月才開張。袁庭棟笑着說,這大概就是成都很多小餐館老闆的休閑生活。最後選了一家豆花店,袁庭棟與老闆頗為熟悉,很快點好幾樣家常菜。

袁庭棟戲稱自己是“吃貨”,他從小就喜歡吃,長大後又懂吃,稱得上是一位美食家。他吃遍八方美食,但問他最愛的味道,還是家鄉的風味。他在第二天即将首發的新書中寫道:“有不少前輩都說過 ,家鄉的印記主要有二:一是方音,二是飲食。在我的心中,家鄉的風味美食就是婆婆、外婆、媽媽、姐姐還有鄉裡鄉親們做過的鄉間菜,那是永世難忘的鄉風味。”豆豉、腐乳、泡菜……這些四川人家家戶戶必備的開胃小菜,成為袁庭棟記憶中最珍貴的味道。袁庭棟說,原本的書名叫《舌尖上的鄉愁》,他想突出一種“鄉愁”的感覺,因為“這些家鄉風味是融入血液之中的永恒記憶”。

袁庭棟談到我們常吃的豆腐乳。小時候,生了病,胃口不好,媽媽就讓袁庭棟就着豆腐乳喝稀飯,一邊喝,一邊說:“多吃兩口,養人。”袁庭棟幾乎不吃工廠生産的腐乳,因為制作方法和家裡還是有細微的差别。于是媽媽每年都親手制作,後來,媽媽将制作豆腐乳的手藝教給了妹妹,袁庭棟仍然年年有豆腐乳吃。袁庭棟家裡有四個不起眼的小壇子,其中兩壇裝着泡菜,另外兩壇就裝着妹妹做的豆腐乳。

憶往昔,品美食,拍抖音……“成都活字典”袁庭棟的精彩一天

角落裡不起眼的小壇子,裝着袁庭棟最珍愛的味道

袁庭棟對川菜的味道頗有研究,他說回鍋肉一定要用蒜苗炒才是最正宗的,又講到開水白菜的湯底十分考究,現在很多餐館都是冒牌貨……讓人欽佩的是,袁庭棟對川菜的研究并不停滞于味蕾的享受,他真正對成都餐飲業乃至整個川菜的發展進行過頗為系統的研究。

袁庭棟曾經是四川美食家協會副會長,目前仍然擔任着成都餐飲同業公會顧問,也是成都飲食經濟發展形象大使之一。二十多年來,他在各種場合,不遺餘力地推廣川菜文化。他與四川電視台合作,開辦了《吃八方》欄目,做了兩百多期節目;他應邀參加過一些餐飲業相關論壇,發表過相關産業的文章;也曾經做過多場關于四川飲食文化的主題講座……而這種種成果,都展現在同期推出的另一本書《袁庭棟川菜研究》上。

書中提到,袁庭棟曾經寫過幾份川菜産業的策劃案,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策劃最終未能落實,成為一大遺憾。在采訪中他又提到了另一件憾事。

在川菜的發展曆程中,很多名菜已經失傳了,例如傳統川菜豆渣豬頭、怪味雞塊等,還有李劼人先生開的小雅菜館中的菜品,如今隻剩下一紙菜單。袁庭棟一直希望能夠複原這些味道。他與幾位川菜名廚合作嘗試過幾次,最後總覺得差點意思,沒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憶往昔,品美食,拍抖音……“成都活字典”袁庭棟的精彩一天

通過抖音推廣成都文化

吃過午飯,回成都的路上,袁庭棟順道前往郫都區一家蜀繡店量尺寸,店裡老闆是袁庭棟的鐵杆粉絲,感歎袁老爺子出鏡時常常穿着很随意,想要送他一套自己做的服裝。

這位粉絲來自抖音。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一位“80後”老爺爺,在時下大火的手機軟體中,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粉絲。袁庭棟有時候會和老朋友開玩笑說:“我這一輩子辛辛苦苦寫了幾十本書,還不如一兩集抖音内容的影響力大。”其實,他很高興,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向年輕人傳播成都文化。

兩年前,袁庭棟連抖音是什麼東西都弄不明白,成都電視台三個記者邀請他一起合作,科普成都文化。剛開始,袁庭棟心裡有些打鼓,他擔心抖音上大部分都是搞笑内容,使用者可能不太喜歡這種科普形式。記者們鼓勵他說,上面也有一些講傳統文化的内容,很受歡迎。于是袁庭棟決定試一試。袁庭棟特意說明:“這三位朋友約我做抖音,不是台裡安排的工作任務,是利用業餘時間自己拍攝、剪輯,我們都是在公益宣傳成都文化。”

2019年11月18日,袁庭棟的抖音賬号釋出第一條内容“成都為什麼叫成都呢”,很快,這條抖音閱讀量破萬,點贊量達到了3000多。一個月後,袁庭棟已經收獲了15.6萬粉絲,最高一條點贊量達到20萬。小試牛刀,初見成效,雙友善一直這麼合作下來。

翻開袁庭棟的抖音賬号,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已經釋出了近500條内容,幾乎每天都會更新一條。從城市沿革到街巷變遷,從“湖廣填四川”到袍哥文化,從美食到方言,幾乎涵蓋了成都文化的方方面面。

如今,袁庭棟每周抽出兩天時間來錄制抖音内容。他坦言,最開始講成都街道、四川美食,都是自己最熟悉的領域,根本不用準備。直到今年春節,袁庭棟看到抖音粉絲的評論,最多的一條留言已經達到了兩三千。“從這些留言可以看到他們對這個問題的重視,他們學到了東西,大家一起來讨論。還有很多人關心我——袁老師,您該節食減肥了,肚子又大了;袁老師,您該去看看牙齒了,說話漏風了。說明這些讀者跟我的關系很親近,他們沒有把我當成外人。”袁庭棟意識到,與過去圖書出版單方面的知識傳播不同,通過手機,他和讀者是真正互動起來了。此後,袁庭棟的每一條抖音都會提前準備,以期為讀者提供更好的内容。

袁庭棟說:“我現在把抖音作為我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來做,因為這是最能夠為人民服務的。”現在,袁庭棟走在街上,有時候會有人來打招呼,看到這麼多人喜歡自己,他感到很開心。

憶往昔,品美食,拍抖音……“成都活字典”袁庭棟的精彩一天

采訪那天,袁庭棟種在院子裡的小花開了,他心情頗好地特意指給我們看

除了拍攝抖音,閑暇時間,袁庭棟仍在進行文字創作。應四川人民出版社的邀稿,他打算寫一本與《成都街巷志》配套的人物志。前幾年,袁庭棟将自己多年的藏書全部捐贈給成都圖書館,建立了“袁庭棟文化書庫”,結果現在自己查資料又很不友善,不得已重新買回了一些書。

此外,各種拍攝、采訪活動,凡是關于成都文化方面的,袁庭棟幾乎有求必應。就在我們采訪的前兩天,他接受一家媒體的口述史采訪,講了整整四天,甚至錄到夜裡11點才回家;前一天,都江堰一個川芎基地想推廣這種藥材,拍攝節目,請他做嘉賓,又在田地裡坐着聊了一天;八月底,中央電視台一個紀錄片團隊拍攝一部關于辣椒的片子,袁庭棟參與了兩天的拍攝,甚至還在家裡做了一盤回鍋肉;同時,袁庭棟與成都規劃館合作,每月舉行一場成都文化相關講座……老伴心疼他的身體,偶爾責怪他過分熱情,但袁庭棟并不覺得這些繁重的社會活動是一種負擔。或許,作為一個終身熱愛和研究巴蜀文化的人,能向更多的人推廣成都文化,能為家鄉的經濟、文化建設出份力,就是一種最大的幸福了。(讀者報全媒體記者 董小玥)

編輯:王欣 責任編輯:何建 稽核:周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