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在世界範圍各民族的神話傳說中,“創造——毀滅——再創造”的神話模式是驚人一緻的,更令人吃驚的是這種毀滅的方式毫無例外的都是大洪水。而毀滅後的再創造,則習慣性地被稱為人類的第二次誕生。比如《舊約》中的大洪水與諾亞方舟,古希臘神話中丢卡裡翁和妻子皮拉洪水逃生後造人,在大洪水中消失的亞特蘭蒂斯等等。
諾亞方舟
在我國的南方少數民族神話中,也流傳着一場大洪水過後,隻幸存了躲在葫蘆裡的女娲和伏羲兄妹兩,為了人類的繁衍結合後再創造了人類的神話故事。
但是華夏的神話與西方各民族神話有一個顯著的不同:那就是我們的大洪水神話,是唯一與洪水進行過不懈的抗争,并且最終成功制服了洪水的神話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上古神話史,其實就是一部完整記錄遠古的先人們與洪水抗争到底的治水史。而這一切的發端,就是那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遙遠故事,“女娲補天”。
女娲補天
女娲雖然被華夏神話奉為造人的始祖,并且在南方的少數民族神話中大量出現,但是在先秦的漢族神話中卻鮮有記錄。即使是在神話故事浩如煙海的《山海經》中,也僅僅隻能找到關于女娲的一條記載。
《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說:“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腸,化為神,處栗li廣之野,橫道而處。”
這個在栗廣之野橫道而處的女娲之腸,究竟指的是什麼,至今依舊衆說紛纭,仍是一個無法完全解釋清楚的謎團。
時間來到了西漢初期,淮南王劉安主導編撰[zhuàn]的《淮南子·覽冥訓》中,首次完整記錄了女娲補天的神話故事: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颛民,鸷鳥攫老弱。于是,女娲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鳌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颛民生。”——《淮南子·覽冥訓》
在遠古之初,支撐天蓋的四根擎天的柱子傾倒,九州大地裂毀,天不能覆寫大地,大地無法承載萬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濫不止,兇猛的野獸吃掉善良的人們,殘忍的禽鳥用利爪掠走老幼。正是在這個時候,女娲冶煉五色石來修補天蓋,砍斷海中巨鳌的腳來做撐起四方的天柱,殺死黑龍來拯救冀州,用蘆灰堆積起來堵塞住了洪水。
于是乎破碎的天蓋被修補好了,支撐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豎立了起來,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複了平靜。
屈原
屈原在《天問》中說:“女娲有體,孰制匠之?”可見早在戰國時期,女娲就已經是創世級别的大神,是以屈原才發出疑問:造人的女娲,她的身體又是誰制造出來的呢?
雖然世界各個古老民族中,有很多神話内容都近似或者雷同,但是華夏民族的補天神話卻是獨一無二的。淮南子中所記錄的女娲補天神話,同樣是以洪水神話為基礎,但有所不同的是它解釋了洪水産生的原因,那就是天蓋破碎。
關于天蓋是因何而破碎的,淮南子裡并沒有提及。反而是東漢的王充在《論衡》中,來了一個乾坤大挪移,把上古神話中期才發生的共工與颛顼的上古神戰中,共工撞倒不周山作為天蓋破碎的原因。天柱不周山倒塌,導緻天蓋傾斜,這個邏輯好像天衣無縫。然而在時間先後順序上,這個說法卻前後颠倒無法自圓其說。
天蓋破碎導緻了水不斷從天上流到地面,産生了洪水。在宋代以前,民間在正月的時候要過“天穿節”。天穿節又叫補天節,正是來源于女娲補天的神話。經過考證發現,所謂的‘天穿’節其實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一般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九至二十三日左右,這段時間多半有雨,是以被稱為‘天穿’。
民國年間編著的陝西《安塞縣志》中有記載:“二十日,家家吃煎餅,名曰補天。二十三日夜,家家院内打火,又淋搌[zhǎn]布水于火上,謂之‘煉幹’。”把抹布上的水淋到火上,水立即會蒸發展現以火克水的寓意。由此可見,補天神話中的天穿,是與雨水密切相關的,繼而說明了天蓋的破碎就是補天神話中洪水的起因。
煉石補天
補天為啥要煉石?
02
為了徹底解決洪水的來源,女娲煉五色石以修補蒼天的窟窿。那麼問題就來了,補天為什麼要煉石呢?這裡存在一種可能性,我們的上古先人們可能真的看見大量的石頭從天而降,并且導緻了人間的一場大災變。
有專業的地震研究人員認為,女娲補天神話的背景實際上極有可能是遠古時代的一次隕石雨災害。研究人員在分析白洋澱流域,也就是現在河北省保定滄州一帶的曆史地貌時發現,從任丘、河間到保定、望都一帶,向西北方向延伸,一直到順平縣、滿城附近,存在着大量特殊的地貌現象——碟形窪地。
研究人員将窪地的原始自然地貌進行複原,并與國内外近代形成的隕石撞擊坑進行對比後發現,白洋澱地區的碟形窪地群是史前規模巨大的隕石雨撞擊後,在近代沖積平原上留下的遺迹。
經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後發現,這次隕石撞擊發生的區域非常廣,從晉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灣附近。發生的時間,很有可能是距今4000-5000年之間。
據推測當時的情景可能是,一顆小型彗星進入地球軌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沖入大氣層并在高空爆裂。随後,彗星的碎片落入從現在的晉北至冀中這一廣大的地區(嘴瓢了),形成規模宏大的隕石雨。而正是這場罕見的隕石雨造成了白洋澱地區獨特的碟形窪地群地貌。
淮南子的補天神話中,反複提到了一個地點——冀州。根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其中就有冀州,而且位列九州之首。古冀州的地域涵蓋了現在的河北、山西大部,還包括了河南北部、遼甯和内蒙的部分地區。這也正好與隕石雨覆寫的地域,絕大部分都是吻合的。
現在很多的文化遺迹都清楚地表明,女娲神和女娲補天的神話遺迹普遍存在于山西、河北一帶。比如說,山西臨汾的女娲陵、山西風陵的女娲堆、山西壺關的娲皇嶺、河北邯鄲的女娲山、河北涉縣的娲皇宮等等。
這些文化遺迹的地理位置,恰好位于隕石雨撞擊區的南部和西部一帶。而這場隕石雨不僅帶來了火災和山洪,甚至可能在核心區域制造了一個長達數千年的無人區。
研究人員發現,隕石雨所覆寫的河北平原中部白洋澱地區,既不是高聳的山脈也不是貧瘠的荒漠,理論上說是一個十分适合遠古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多水地區。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卻是一個古文化的空白區。
關于這個問題《中國自然地理》中說到,“不論是新石器時代或是商周以至春秋時代,(河北)平原的中部都存在着一片極為廣闊的空無聚落的地區”。中國曆史地理學科的主要創始者譚其骧先生也曾經說過:“河北平原是一片榛莾zhēn mǎng,荒無聚落的景象”。這些難道僅僅隻是一種巧合嗎?
遠古的先民們看到無數的隕石從天而降,繼而就是鋪天蓋地的大火和山洪,這場曠古爍今的大災變摧毀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并在他們的記憶中形成了深刻的烙印,随後在口口相傳中形成了補天神話的最初雛形。他們可能認為天上落下的隕石就是破碎的天蓋,故而認定隻有煉五色石,以石補石才能修補好天蓋的漏洞。
淮南子中雖然沒有對五色石詳細說明,但是五色一般而言指的就是黑白青赤黃五種顔色。在古代,人們以這五種顔色為正色。
五色齊聚能夠代表神力。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楚帛書》裡,記錄了戰國時楚國人的創世神話,其中在談及帝夋降世的時候就說到:帝夋得到了黑白青赤黃,五棵神木的精華,獲得了無與倫比的神力。
除此之外,遠古先人們認為“天分九野”,按照不同的顔色被分成中央和八方一共九個部分。正因為天是不同顔色的,補天自然就需要使用五色的石頭,五種正色可以幻化出所有其他的顔色,這個邏輯是符合遠古先人們樸實的世界認知的。
至于女娲到東海裡巨鳌背負的天台山取五色土,煉制成五色石這些故事,是後來女娲神話逐漸衍變成道家仙話以後,才被後人逐漸豐富進去的情節,并不是補天神話最初的模樣。
女娲補天成功,但是她的偉大功績還尚未完成,因為還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消除水患。巨鳌是我們華夏神話中獨特的神獸之一,它們自遂古之初就出現在神話中,後來一度被北海的海神禺強馴養。不周山神戰之後,巨鳌們還被安排到東海中背負五座漂浮在海上的神山。女娲補天這時,想必野性未服的巨鳌也趁着洪水禍害人間,被女娲斬斷四足拿去作為了支撐天蓋的柱子。
此外女娲還斬殺了水中作亂的黑龍,最後用積攢蘆葦灰的方法最終收服了洪水。蘆葦是水邊最常見的植物,女娲因地制宜,把大量的蘆葦燒成灰堆積起來,最終制服了洪水。據說這種用蘆葦灰堵水的方法,一直到後世很多年都有地方在使用。
《論衡》中說:“雨不霁[jì],祭女娲”。如果雨水連綿不止,就需要祭祀女娲神,因為補天的女娲可以止住霖雨,避免洪水的發生。
女娲補天的神話,是我們上古神話中最奇偉壯麗、動人心魄的古老神話之一。雖然神話贊頌的是大神女娲,實際上依舊是歌頌我們那些敢于和大自然的力量進行不懈搏鬥的遠古先人們。補天神話,是世界範圍内獨一無二的孤品,她雖然講述的是宏大的補天故事,但是故事的實質依舊是大洪水給人類帶來的災難,隻不過相比西方洪水神話來說,她的故事更加完整氣勢磅礴,結局也更加地美好。
補天神話是華夏治水神話的發端,從此以後數千年的神話史,無不圍繞治水的主題。從女娲到水神共工,從涿鹿之戰到不周山神戰,從鲧竊息壤到大禹治水,這一主題貫穿始終。而我們先人們這種英勇無畏的治水精神,堪稱是我們華夏兒女們引以為傲的民族核心之一。
想要了解更多上古神話故事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我的上古神話那些事系列文章和視訊。我是隻說自己觀點的大臉怪,謝謝您的觀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