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上至少有兩種遊戲。
一種可稱為有限遊戲,另一種為無限遊戲。
有限遊戲以取勝為目的,而無限遊戲以延續遊戲為目的。”
這個定義出自美國紐約大學宗教曆史系詹姆斯·卡斯教授所著的暢銷書《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在我看來,最近超級火爆的“鱿魚遊戲”和職場一樣,都屬于有限遊戲。
唯一的差別就是:
“鱿魚遊戲”不過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進階騙局,即便你是最後的勝利者,也不過是幕後資本的娛樂罷了。
而職場上,無論成敗,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英雄”;

圖源:韓劇《鱿魚遊戲》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9">01職場遊戲 & “鱿魚遊戲”</h1>
《鱿魚遊戲》,講述了數百名為生活所困的人,為了幾百億韓元的獎金參加6個真實的生死逃殺遊戲。
簡單粗暴的遊戲規則,緊張刺激的互相試探,揭示人性的黑色隐喻。
很多人說看了這個劇之後,不再相信人性,但我認為看清人性的惡,才更能珍惜人性的善。
而且,相比較同樣一旦輸掉就送命的《饑餓遊戲》,這部劇更像是一場殘酷的職場極端生存遊戲。
比如,穿紅衣服,臉上有“圓形、三角、方形”的人,就是一種隐喻,比喻一條潛藏于社會的管理鍊:
靠占有他人資源和機會擷取生存空間的普通群眾 → 層層分級隻知執行規則的管理層 → 決定所謂公平與資源配置設定的最高決策者;
再比如:男主是總是吃虧的老好人,曾是學霸卻落得被追債的反派尚宇則是不擇手段的精英;
還有天真的打勞工、強勢兇殘的頭頭、為公司奉獻了一輩子,滿肚子經驗卻被放任自生自滅的老人......
上位者運籌帷幄,一邊默許着厮殺,一邊以各種手段在旁維持着這個生态圈的穩定與平衡。
懸挂在空中的金錢罐,就像老闆畫的大餅,看似觸手可及,卻永遠不可觸及。
而下位者則為了利益與生存,弱肉強食,惡性競争。
劇裡所有發生的劇情,在現實中的職場都會在不同的場景,以不同的形式出現,隻不過大部分情況下,輸了隻是出局而已,不會涉及生死。
因為咱們誰也不是因為欠了血債才來上班的,不過就是還個房貸而已,不需要把命都賭進去。
但仔細想想,生活本就是一場溫水煮青蛙式的、不會輕易死去的鱿魚遊戲。
如何在有限的規則中,創造無限的可能,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4">02 努力地工作 vs. 聰明地工作</h1>
《鱿魚遊戲》的第一關,是一個我們小時候都玩過的 “一二三 木頭人”遊戲。
有些人聽到密碼什麼不顧,就知道往前沖,結果跑得最快,死得也最快。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類似的:拿到任務以後,連規則都沒搞明白就一頭紮進去做。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幹活倒是很不惜力,但似乎總也幹不到點兒上。
我曾經給一家500強公司的銷售的高管團隊做過一次戶外的團建。當時的遊戲規則是去村裡找糧食,找到最多的組獲勝。
宣布完遊戲規則,話音兒還沒落,就隻見所有人撒丫子就跑,隻有一個隊按兵不動。隊長帶着大家席地而坐,先讨論戰略,然後再分頭去找。
最後,就這一組找回來的糧食最多。
步步高集團董事長段永平有句名言:“真正的高手都敢為天下後,後中争先”
什麼意思呢?就是不要以為事情做的多,做的快你就赢了,把時間花在正确的事上,才是真正的高手。
是以,衡量一個職場人是否成熟的一個标準就是:知不知道在什麼地方該花多少力氣,
不要在不該花力氣的地方死磕,又在該花心思的地方随意。
這就是 Work Hard vs. Work Smart(努力地工作 vs. 聰明地工作) 的差別。
在《鱿魚遊戲》的第二關,參與者需要用一根繡花針完整無缺地剔出糖的形狀,一不小心摳破了,就game over了。但事實上,無論再怎麼小心翼翼的扣,糖餅也有可能碎掉。
很多人在職場上待人接物總是小心翼翼的,以為隻要自己不走錯,就一定可以勝出。
其實,魯莽不能讓你獲勝,單純的謹慎也不行。
因為你很有可能根本沒有掌握遊戲的規則,不過是謹小慎微地走在一個錯誤的方向上。
我的一個朋友前一陣剛被提拔成了一家500強企業的全球執行副總裁,負責全球的市場部。消息一宣布,他的美國同僚都驚呆了。
要知道市場部是一個對語言和文化要求很高的職位,大家沒想到原來的美國老闆退休之後,這個職位竟然被一個中國同僚坐上了。
外人看起來肯定覺得他很“幸運”,但我聽他講自己是如何跟老闆相處的,在過去的幾年又在全球推行了什麼重點項目,就能看出來他在做事的同時知道如何刷出自己的存在感,而且每次都刷的很到點兒,根本就是步步為營。
所有的遊戲都有它的遊戲規則,掌握了遊戲規則就已經赢了一半。
看不懂規則,就會覺得别人是“幸運”,“厚黑”,“搞手腕”,其實人家不過是深谙遊戲規則而已。
而所謂的遊戲規則就是:找準你要解決的到底是什麼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界定問題,然後5分鐘解決它。”
就好像《鱿魚遊戲》中第二關扣糖餅的遊戲,如果能轉化一下思路,把問題從怎麼把中間的糖餅給摳出來,變成怎麼讓外面的糖餅脫離下來,就會想到男主最後的辦法:用舌頭舔。
我的這個朋友深知他要想走的更遠,不能僅僅把自己負責的部分做好,還必須跳出原來的“眼界”,把自己放在更高的戰略層面,建立戰略性人脈,推進戰略性項目......
然而,職場上大多數人甯願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最後的結果就是在錯誤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1">03 打破遊戲規則,才是王者</h1>
在《鱿魚遊戲》中尚宇在分析出遊戲規則後,猶豫片刻,還是沒有告訴隊友自己知道的遊戲規則。
因為他清楚,這些現在與他交好的隊友,也同樣是自己潛在的對手,在遊戲走向終局時必然狹路相逢,不如現在就不要結交任何朋友。
似曾相識吧?
雖然在職場并沒有劇裡那樣極端的設定:輸=死。但我們都見過一些用不光明的手段擷取資源的人。
這些人雖然也深谙遊戲規則,但他們最終也隻能在這個别人界定的遊戲中不斷的内卷和被内卷。
因為他們把工作當作了一場“有限遊戲”。工作的唯一目标就是“取勝”。
比如:搞定一單生意,獲得一個“頭銜”,公司成功上市等等。
這樣勢必會陷入“你死我活”,“你有我無”的二進制對立思維。
“有限的遊戲發生在世界之中。
它必定在時間、空間和數量上是有限的,這一事實意味着,有某些東西與邊界相對立。
每個有限的遊戲都有它的外部。
除非存在着更廣的空間、更長的時間、更多的可能參與者,否則所謂的有限無從談起。”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有限遊戲參與者在界限内,按照别人規定的遊戲規則玩兒;
而無限遊戲參與者玩兒的就是“邊界”(horrizon)。
他們深谙遊戲規則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打破規則,建立新的規則。
是以,如果你把工作當成是一個“無限遊戲”,工作就不再是被動的參與,目的也不是為了成為所謂的“赢家”,而是為了不斷為自己,為他人創造新的可能性。
這些不斷産生的可能性會不斷地拓展自己的“邊界”。
工作也就變成了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成長的工具。
——寫在最後——
如果把人生看成一個接一個的“有限遊戲”,就會被“财富”、“地位”、“名氣”而誘惑,陷入疲于奔命的狀态。
你不希望有任何不确定性,一心想要讓自己的人生劇本成為一個“成功故事”。
而當你把人生看成一個“無限遊戲”,打破邊界、放下對“頭銜”的渴望、接受生活帶來的各種可能性;
這樣的你,更希望自己的人生劇本是一個“成長的故事”。
無論成敗,都能成為自己故事裡的英雄。
過往不戀、未來不迎、當下不雜 ...
P.S.《鱿魚遊戲》堪稱當代公司團建的遊戲指南,建議HR和行政人員們反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