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美援朝戰争後,十幾萬烈士安葬在何處,為何國内數量很少?

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1周年,毋庸置疑的是,抗美援朝戰争的勝利是我國曆史程序中光輝生動的一筆。然而讓人覺得遺憾的是,在抗美援朝戰争結束後,關于我國入朝作戰犧牲烈士人數,在相當長的時間内沒有具體的統計數字,且更讓人好奇的是,為何國内有迹可循的安葬地如此之少。

對于我國入朝志願軍的精确陣亡統計數字,到北韓戰争結束後,大部分資料隻是描述“中國人民志願軍傷亡36萬餘人”這些數字囊括了受傷和犧牲的總人數,很顯然這隻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數字。令人驚喜的是,随着時間的推移,正确的陣亡數字終于浮出水面,且犧牲于北韓沒有被運回祖國的戰士的安息之處也有迹可循了。

抗美援朝戰争後,十幾萬烈士安葬在何處,為何國内數量很少?

自新中國誕生初期,國家百業待興,國民黨殘餘勢力在國内伺機而動,意圖東山再起;國外方面,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勢力對我國虎視眈眈,妄圖破壞我國來之不易的和平以謀取自身在亞洲的利益。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對當時的北韓進行反攻,我國應北韓政府請求而出兵抗美援朝,北韓戰争即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爆發。

1950年10月,在日漸凜冽的秋風中,我們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不言而論,戰争的勝利離不開勇敢的人民志願軍戰士的浴血奮戰,他們展現的保家衛國的優良品質,激勵和教育了幾代人。

抗美援朝戰争後,十幾萬烈士安葬在何處,為何國内數量很少?

1953年7月,我國派出代表與美國軍方簽訂《北韓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抗美援朝戰争的勝利,粉碎了某些國家的嚣張欲望。

按照研究員張中勇叙述,坐落于遼甯省丹東市的抗美援朝戰争紀念館中,自20世紀末伊始,對于我國縣區民政烈士名單,相關從業人員逐一進行核對,于2006年公布了志願軍直接戰鬥犧牲的人數,總數為183108人。

對在北韓戰争時期陣亡的将士,我國政府要求将就近掩埋。具體的安葬待遇則根據犧牲戰士在部隊的職位和軍級而定,總體而言,受到回國安葬待遇的隻有一級的戰鬥英雄或者團級以上幹部。

抗美援朝戰争後,十幾萬烈士安葬在何處,為何國内數量很少?

這部分“特級、一級戰鬥英雄和團以上幹部的烈士”,主要安葬在沈陽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和丹東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而負傷的志願軍将士回國治療者,主要是在國内治療過程中不幸身亡的人員為入朝作戰犧牲的普通士兵或無名烈士。

可究竟有多少志願軍安葬在異國他鄉?這點必須嚴格按照知情人士的叙說,曾擔任我國志願軍作訓參謀曹家麟是比較有發言權的,因為他在接近十年的業餘從事志願軍烈士考察中,對曾經入朝作戰的志願軍烈士的埋葬情況有很清晰的了解。

2010年,由他執筆并詳細介紹,解放軍出版社授權出版《解讀抗美援朝戰争》書中叙述過,安葬在北韓的志願軍烈士共約18萬名,并且他提到:“在抗美援朝戰争中壯烈犧牲和光榮負傷者共36萬餘人,其中有14萬人長眠在異國他鄉,在戰鬥中負傷22.1萬餘人。”

抗美援朝戰争後,十幾萬烈士安葬在何處,為何國内數量很少?

不言而喻的是,盡管兩個資料有所出入,志願軍中的大部分犧牲者,将他們的遺體留在了異國安葬。換言之,若根據推算,不足3000人是在國内安葬的志願軍烈士的實際數量。

不難了解的是由于各種條件所限,緻使将不幸陣亡的志願軍戰士就地掩埋,而不是運回國内。當年抗美援朝戰争打得轟轟烈烈,為這場光榮戰役做出奉獻甚至犧牲生命的無名英雄又何止以上提到的數字,或許是因為種種原因,在第一時間志願軍将士的遺骸并沒有被政府考慮接回國内,那麼在這場戰争的背後又隐藏着怎樣的原因呢?

衆所周知,在北韓戰争爆發前期,毛澤東主席的長子——毛岸英,敢為人先,為全國人民做出表率而走向了抗美援朝的戰場,然而在1950年11月,志願軍司令部遭遇空襲,司令部被炸,毛澤東主席的兒子、志願軍總部翻譯毛岸英不幸犧牲。

抗美援朝戰争後,十幾萬烈士安葬在何處,為何國内數量很少?

按照規格,毛岸英是團級以上幹部,如若按照原先的規定應該運回國内,但當時,彭德懷司令員出于政治上的考慮,與國内進行了電聯商議,認為應該安葬在北韓。于是他給周恩來總理發電報提出:“我意即埋在朝北,此對北韓人民教育意義較好,其他死難烈士家屬亦無異議。"

周恩來總理批示:“同意彭的意見。”

毛澤東主席也同意彭德懷司令的意見。目前毛主席準許彭德懷建議的原因仍有待考證。“對北韓人民教育意義較好”是可以從側面推斷出的,對這次安葬行動所帶來的影響。

抗美援朝戰争後,十幾萬烈士安葬在何處,為何國内數量很少?

目前志願烈士的後輩親屬仍舊是難以祭拜,因為位于北韓的志願軍大部分墓地,仍舊是不對外開放的。不過,落葉歸根終究是國人的傳統,想要祭拜卻無處可去,原因是至親戰死他國,可想而知他們其所遭受的痛苦。

據傳,遠渡北韓拜祭的人中,一名入朝作戰犧牲的烈士後裔,嚎啕大哭在烈士墓前。他宣稱自己是遺腹子,當年他的父親和叔父身入朝作戰後,他才降生于這個世界。在父親和叔父均在北韓犧牲後,他沒有享受過來自父輩的關愛。

他說:“我從小就想念父親,一直想到北韓來掃墓。今天來到這裡為烈士們掃墓,就像為父親和叔叔掃墓一樣,我終于了了一生的心願。”國人必須明白的是:偉大的抗美援朝烈士無論他們長眠何地,都值得我們華夏同胞去緬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