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ST濟堂:職業“老千”的末路

紅周刊 記者 何豔

作為一家市值僅17億元左右的公司,*ST濟堂的膽子可謂足夠大,連續4年财務造假,虛增營收超200億元,堪稱職業“老千”。毫無懸念,*ST濟堂股價連續5個交易日一字跌停,面臨退市風險。

市值不足20億 虛增營收超200億

2021年10月24日晚間,*ST濟堂釋出了一則關于收到證監會《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的公告。從告知書内容來看,*ST濟堂自2016年借殼上市以來,幾乎每年都存在業績造假的行為。

具體來看,2016年至2018年,*ST濟堂通過同濟堂醫藥、南京同濟堂、新沂同濟堂三家子公司虛構銷售及采購業務、虛增銷售及管理費用、僞造銀行回單等方式,累計虛增收入207.35億元,虛增成本178.51億元,虛增利潤總額24.3億元。

2019年*ST濟堂通過虛構業務的方式虛增“營業收入-其他業務收入”3.86億元,虛增利潤總額3.86億元,虛增淨利潤2.99億元,占2019年年度報告中披露淨利潤的226.52%。這意味着,在這4年時間裡,*ST濟堂虛增營業收入超200億元,虛增利潤總額超28億元。

根據這份事先告知書,公司從2017年到2019年連續4年虛增淨利潤,而财務會計報告追溯調整後,将出現2017年至2020年連續4年淨利潤為負的情形。

除了财務造假,*ST濟堂還涉嫌三項資訊披露違法違規,包括未及時披露及未在2016年至2019年年度報告中披露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非經營性占用資金的關聯交易;未如實披露公司募集資金存放及實際使用情況;未及時披露且未在《2018年年度報告》《2019年年度報告》中按規定披露為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提供擔保及重大訴訟的有關事項。

2021年10月25日晚間,*ST濟堂公告稱,可能因存在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的情形而被終止上市。當天,*ST濟堂一字跌停,并于此後的4個交易日連續跌停。

基于以上違法事實,根據相關司法解釋,如果投資者于2020年4月27日收盤時持有*ST濟堂,并在2020年4月28日後賣出或仍持有并曾産生一定浮虧(無論是否解套)均可發起索賠,您隻需将姓名、聯系電話與交易記錄(建議為Excel檔案)發送到[email protected]的郵箱,參與由《證券市場紅周刊》“民間維權”欄目組織的索賠預征集活動,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廣大投資者在獲得賠償前無需支付任何律師費用。

*ST濟堂:職業“老千”的末路

昔日大佬 今終凋零

*ST濟堂全稱為新疆同濟堂健康産業股份有限公司,與中華老字号貴州同濟堂并無關系,兩者曾因商标打過官司,但最後不了了之。公開資料顯示,*ST濟堂原主營啤酒原料、啤酒生産、果蔬飲品,并涉足房地産、進出口貿易等業務領域,後通過重大資産重組,将原有産業置出,同時注入同濟堂醫藥産業,由啤酒生産及銷售轉變為醫藥流通企業。

2016年,曆時一年的資産重組完成後,公司以超過60億元的價格借殼“啤酒花”,成功登陸A股市場,股票簡稱同濟堂。登陸資本市場後,*ST濟堂業績實作了激增,至2018年,公司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就分别突破了100億元和5億元,公司實控人張美華也一躍成為湖北荊州首富。當然,現在市場也都明晰了,公司亮眼的業績和巨額的财富背後是由虛假的财務資料支撐起來的。

而*ST濟堂的爆雷也是有迹可循的。因為早在上市之前,*ST濟堂就開始了多元化布局,種類繁多的業務早已拖累同濟堂,旗下控股的子公司有超過3家是登出狀态,另外還有很多其他嚴重虧損的子公司。

為了緩解多元化帶來的資金緊張,*ST濟堂依托上市平台的資源,頻繁地向銀行借款融資。2020年,同濟堂的短期借款金額就超過了7億元。而公司的的現金流早已不能夠支撐利息的支出,負債率節節攀升,資金周轉逐漸困難。

追溯調整後,*ST濟堂從2017年至2019年的淨利潤皆為負,2020年則巨虧23億元。根據2021年半年報,*ST濟堂營收為3.73億元,淨虧損6477萬元。2021年三季報則顯示,公司實作主營收入5.59億元,同比下降78.79%;歸母淨利潤虧損10771.16萬元,同比下降787.99%;扣非淨利潤虧損10776萬元,其中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單季度主營收入1.86億元,同比下降20.13%;單季度歸母淨利潤虧損4294.11萬元,同比下降1.84%。

從超過60億元的價格借殼,到僅剩17億左右的估值,如今的*ST濟堂早已今非昔比,退市或許也隻是時間問題。截至2021年9月30日,*ST濟堂的股東戶數為5.02萬戶。這些受損慘重的投資者,宜抓緊時間維權,對于相關事項後續進展,《紅周刊》記者也将持續進行跟蹤。

*ST濟堂:職業“老千”的末路
*ST濟堂:職業“老千”的末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