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作者:吐貓貓的魚魚

多哥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Togolaise),簡稱多哥,位于西非。首都洛美,國土面積5.68萬平方公裡,人口830萬。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1.“多哥”這個名字來自于埃維語,“多”是“水”的意思,“哥”是“岸邊”的意思。“多哥”就是表示在水邊的國家。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2.多哥将全國分為濱海區、高原區、中部區、卡拉區和草原區五大經濟區,經濟區下邊才是各個省。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3.多哥這個國家命途多舛,在曆史上先後遭到葡、荷、英、法、德等殖民國家的入侵,最終在19世紀成為德國的殖民地。後來因為德國在一戰戰敗,多哥被英法瓜分。在20世紀50年代,英屬多哥并入了加納,是以我們現在知道的多哥就是當初的法屬多哥,現在多哥的官方語言也是法語。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4.多哥是一個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磷酸鹽儲量高達12.6億噸,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第三大磷酸鹽生産國,其他的礦産資源,諸如鐵礦等也十分的豐富。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5.世界上國家大多信仰三大宗教,但多哥卻是例外,居民中約70%信仰的是拜物教。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6.多哥1960年獨立,在獨立後的7年時間裡,多哥發生了多次政變,國家元首都換了四個。後來納辛貝·埃亞德馬上台成為總統,長達38年,是非洲在任時間最長的總統之一。在其死後,他的兒子又接任了總統職務,已經執政十多年了。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7.多哥經濟比較落後,它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全國67%的勞動人口從事農業,貧困率高達55.1%,全國大部分人掙紮在貧困線以下。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8.多哥的農業、磷酸鹽和轉口貿易是它的三大支柱産業,其他産業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9.多哥地形總體比較平坦,全國最高的山峰海拔也隻有900多米,全國一半以上的土地是丘陵和溝谷地帶。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10.多哥的工業主要是位于首都的水泥廠(德國人或法國人的)、北部的糖廠(荷蘭人的)、南部的紡織廠(美國人的)。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11.多哥北方的熱帶草原性氣候十分顯著,是以雨季的時候暴雨連綿。再加上地勢溝壑衆多,積水彌漫,是以蚊蟲特别多,是世界三大瘧蚊集中地,得瘧疾的風險非常大,去了千萬要小心。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12.多哥的首都洛美,是除一些特别的國家外,全球唯一一個首市中心直接與鄰國陸地接壤的首都。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13.多哥的貨币是西非法郎。這種西非共同使用的統一貨币是由法國發行的。(雖然獨立了,但還沒自主,多哥發展成這樣,一直被割韭菜的因素不小)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14.多哥的風俗業是合法的,但要求從業者必須是自願,禁止招攬和拉客活動。如果涉及未成年人或者與之相關的暴力行為,最高可判處 10 年監禁。(但基本都沒有認真執行)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15.中國多年以來一直給予多哥醫療援助,從1974年就開始向多哥派遣外醫療隊,每兩年一輪換,至今未斷。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16.多哥的大型超市是印度人開的,二手車市場是黎巴嫩人開的,滿大街跑的都是二手豐田。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17.多哥有個特殊的節日,叫做摔跤節。這個節日一年一次,也被稱為男人的成人節。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18.多哥的卡布列族有個“成熟節”習俗,族内的18-21歲的未嫁姑娘都會參加。她們會經過坐”聖潔石“的儀式來表示他們的純潔。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19.多哥人的離婚方式比較特别,如果感情破裂需要離婚,他們會一起到婚姻管理部門,請管理人員将頭發剃去一半,并将剃下來的頭發互相交換,代表着恩斷義絕。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20.埃維族是多哥人口最多的民族,他們認為死亡是新的開始,應該慶祝,是以他們的傳統葬禮辦得像狂歡一樣,載歌載舞。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21.4月27日對于多哥是兩個節日,一是獨立日,二是國慶日。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22.多哥部族比較多,是以有着不同的風俗習慣。有搶婚的、一夫多妻的、也有自願結合的,不一而足。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23.在多哥的一些地方,新婚夫婦是男女各一張床,夫妻輪流到對方的床上過夜。除非生下孩子,兩張床才會合二為一。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24.多哥的民族服裝叫做“波波”,它是用棉布或絲綢制作的白色袍裝,袖口和領口繡有美麗的花邊。

你不知道的國家冷知識(多哥篇)

25.殖民一直都在,隻不過形式換了。

PS:我是吐貓貓的魚魚,求轉發、求關注,共同拯救好奇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