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輛颠簸的馬車上,坐着一位姑娘,她的眼中飽含憂傷……流浪民族的悲涼,是全人類之殇……諾亞方舟的船長,站在浦江召喚……”根據貝拉新作“猶太人在上海”長篇小說系列之二《幸存者之歌》創作的同名音樂會,将于11月13日晚在上海音樂廳舉辦。

《幸存者之歌》音樂會海報
開篇這段傷感的文字,截取自音樂會同名主題曲,是貝拉根據猶太民謠旋律改編創作而成,演出時,她将在現場首次唱響這首歌曲。談及打造這台音樂會的初衷,貝拉直言:“日夜流淌的黃浦江畔是我的母親河。我用文學去尋找故鄉,以音樂去講述故事,想把’幸存者之歌‘唱給世界聽。”
《雨人》之父 出生上海
回到戰火紛飛的十裡洋場,重制“二戰”時期猶太人在上海的生命圖卷……小說《幸存者之歌》是作家貝拉以好萊塢電影制片人邁克·麥德沃父母的真實經曆為藍本創作,被譽為上海版《亂世佳人》。中文版于2019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英文版于2020年由美國首席漢學家葛浩文翻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在上海書展上首發。
邁克·麥德沃的名字在好萊塢幾乎無人不曉。他曾八次獲得奧斯卡獎,擔任制片的電影包括《飛越瘋人院》《沉默的羔羊》《雨人》《費城故事》等。1941年,邁克·麥德沃出生于上海,二戰時期,父親大衛和母親朵拉在上海戀愛結婚,他們和成千上萬的猶太難民一樣受到上海的庇護,度過人生最艱難的歲月。
演奏中的貝拉
小說籌備期,貝拉尋找了大量史料,走訪不少和猶太難民相關的場所。她花了幾年時間研讀上海電信史,并從檔案系統查到邁克的父親大衛在美商上海公司的履曆表、照片等第一手資料。那些留有歲月餘溫又彌足珍貴的史料,為《幸存者之歌》平添了曆史的厚重與真實,也讓貝拉得以觸摸那些鮮活的身影、深愛過的靈魂,感受猶太人超越苦難的愛與信仰。
故事外交 架起橋梁
貝拉出生于上海,早年移居海外。重返故鄉後,她始終以寬廣的視角來不斷認識着這座城市,“以‘故事外交’,展現民族人道主義精神是我終極的夢想。”貝拉說,“我對文學創作富有使命感與神聖感,除回歸文學本身以外,還應該架起一座連接配接東西方文明的橋梁。”
2012年貝拉去邁克家做客,邁克帶她看了一場鋼琴音樂會,一位猶太女鋼琴家一邊述說在二戰時期的家族故事,一邊演奏,貝拉深受感染與觸動,于是在上海舉辦一場場文學與音樂交融,伴着琴聲訴說猶太人在上海的故事成了她的心願。據悉,這場音樂會上所有曲目,均來源于世界名曲和猶太名謠,展現了猶太人的智慧以及邁克一家在上海的經曆。
貝拉
之是以堅持要創作“猶太人在上海”系列,又跨界打造“幸存者之歌音樂會”,貝拉感慨,旅居海外的那段時光裡,無論走到哪個角落,都有猶太朋友反複提起那段曆史。想到自己的故鄉上海,曾以如此博大的胸懷和溫暖的雙臂擁抱數萬猶太難民,讓她驕傲、自豪,同時也油然而生一種使命感:“我要用文字、用音樂記錄下這些動人故事,上海人與猶太人患難與共,命運相連,是愛跨越了種族的界限,是愛譜寫了這一曆史篇章。”
希望之光 穿透陰霾
本次音樂會還邀得主持人晨光、配音藝術家童自榮、配音演員劉家祯、“燕子姐姐”陳燕華、女高音歌唱家陳小群、吉他演奏家陳功、薩克斯演奏家葉樹偉、以色列鋼琴演奏家索爾卡;以色列舞蹈家尤金與阿耐斯泰西亞夫婦等嘉賓助陣,并得到以色列駐滬總領事館大力支援。
藝術家用演奏、演唱、舞蹈和朗誦的方式與貝拉一起,共同唱響人類命運與共、患難與共的旋律。在疫情陰霾尚未散盡之際,藝術投射出的溫暖、堅韌的光芒,将為世界注入希望力量。據悉,音樂會同名紀錄片正在拍攝制作中,而“幸存者之歌”大型雕塑已進入銅鑄階段,年底将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揭幕。(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