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宋軍隊為何缺乏戰馬——宋代武器的費用

作者:美劇爛番茄

這個價格是價格是宋代的,是以順便也開列出宋代軍費的情況和宋代物價的一些資料,供大家參考。不過由于資料是拼湊起來的,是以參照性并不太好,各位湊合看吧。如果哪位能把這個工作做完善,把當時的商品的品種,物價甚至GNP都列明給大家看,将不勝感激。

南宋軍隊為何缺乏戰馬——宋代武器的費用

宋朝仁宗末和英宗初錢币收入3682萬餘貫,支出3317萬餘貫,其中軍費944萬餘貫;綢、絹等紡織品收入874萬餘匹,支出723萬餘匹,而軍費卻達742萬餘匹;糧食收入2694萬餘石,支出3047萬餘石,其中軍費為2317萬餘石;草收入2939萬餘束,支出2952萬餘束,其中軍費為2498萬餘束。一年所用,養兵之費用大概占了六、七成。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養兵之費占财政收入六分之五。南宋養兵費用大緻與北宋相近。

宋代的生産和維修武器裝備的費用雖然不一定列入軍費,卻不可忽略不計。當時軍器價值也是相當昂貴的。北宋仁宗時,陝西一帶,一枝弩,錢1貫500文,1張弓,錢700-800文。南宋初,1副全裝甲價值38貫200文,1副馬甲40貫100文,1張弓2貫800文,1把提刀3貫300文(對狼牙棒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這個價格,都是短柄格鬥兵器),1枝弓箭,74文,1枝弩箭65文,造弓10000張,需要牛筋6745斤,牛角11000隻。如果要裝備數十萬乃至百萬大軍,其龐大的軍器費用是十分驚人的。

南宋軍隊為何缺乏戰馬——宋代武器的費用

宋代其他商品的物價,分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來看。

米價,北宋兩浙地區的平均米價是在每石500文左右浮動,南宋時則在2貫上下浮動。湖廣地區,北宋時每石400文以下,嶺南地區則更便宜。南宋時則為每石1貫-1貫500文。

絹價,北宋時在每匹500文-1000文之間,南宋時則是每匹3貫700文-4貫左右,最低也在2貫200文左右。

馬價,北宋時每匹30-50貫,名馬達到70、80貫乃至100貫。南宋時期則達到了300-400貫每匹。

由上述數字可以看出,盔甲裝備的價格是非常昂貴的,其餘的裝備也絕對不便宜,1把提刀至少能換1石米或者1匹絹。而戰馬的價值在南宋時期達到了最高,無怪乎南宋軍隊缺乏戰馬,實在是成本太高了。

遼、夏、金、元都是以弓馬見長,以騎兵為主的遊牧民族軍隊。他們的軍隊有高度的機動性,在戰場上易發揮其機動性和靈活性,據史書記載:他們對宋軍作戰時是“成列而不戰,俟退而乘之”,“退敗不恥,散而複聚”。這就是說,他們一般擺好陣列而不正面進攻,總是待機進行襲擊,宋軍一退卻就利用騎兵的機動力在機動中予宋軍以緻命的打擊。他們被宋軍打敗了,也可利用騎兵的機動力迅速退走,在較遠的縱深内散而複聚重整隊伍卷土重來,是以南宋名将吳璘說:“金軍有四長,曰騎兵,曰堅忍,曰重甲、曰弓矢”。吳玠則說:“至金人則更進疊退,每戰非舉日不決,勝不遽追,敗不至亂”。這些都說明金軍騎兵裝備精良,戰力持久,可以屢敗屢戰,一次戰役往往必須交戰幾次。以步兵為主的宋軍在敵人裝備精良、機動靈活、戰力持久的騎兵攻擊下,就隻能是被動挨打了。

以宋夏之戰來說,西夏國土既小,人力财力也遠遜北宋。正如王安石所說:“今陝西一路即戶口可敵一夏國,以四倍夏國之衆,當一夏國,又以天下之财力助之,其勢欲掃除,亦宜甚易,然終不能使夏國畏服。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宋軍是以步制騎,顧此失彼,被動挨打。例如,宋仁宗時,在陝西與西夏作戰,據範仲淹奏議說:”陝西四路兵總數凡三十萬,非不多也,然各守城寨,故每歲戰兵不過二萬人。而西夏軍則“忽而點集并攻一路”,“動辄十餘萬人,以我分散之兵,拒彼專一之勢,衆寡不敵,遂及散敗。”這就說明夏軍利用騎兵的高度機動的能力,把戰場上總兵力的劣勢轉化為局部的優勢,集中兵力于一路而各個擊破宋軍,而宋軍“以步制騎”,處處設防,處處薄弱,被動挨打,總兵力的優勢轉化為局部的劣勢。因而屢戰屢敗,宋軍對夏軍尚且如此,對于更加強大的遼、金、元軍就更是不堪一擊。實踐證明,遼滅于金也是由于騎兵的失敗。《遼史食貨志》說:“契丹舊俗,其富于馬。”自太祖及興宗迄二百年,群牧之盛如一日(數至百餘萬)天祚初年,馬猶數百群,每群不下十匹。至末年與金人戰,蕃漢戰馬損失十之六七,遂為金人所敗。元滅金、宋更是由于騎兵的優勢,自不待言。

南宋軍隊為何缺乏戰馬——宋代武器的費用

唐朝極盛時,牧監養馬七十萬匹以上。宋太宗太平興國時,“和市”在京及諸州民間私馬,于是得十七萬三千兩百七十九匹(《續資治通鑒長編卷20》),宋真宗“成年以後”,“諸坊諸軍積至二十餘萬(《九華錄》),“祥符、天聖間,牧馬至十餘萬”(《曆代名臣奏議》),宋神宗熙甯二年(1069),“天下應有馬十五萬三千六百三十四”(《長編》卷345),這些數字當然與唐代相去甚遠。北宋買馬數額,一般每年在一萬匹以上(《宋史》卷198《兵志》)虞允文說:“國家盛時,陝西買馬歲以四萬匹為額。”(《奏議》242)

宋時馬匹較小,“買馬自四尺七寸至四尺一寸七等中,各以一寸為差”(《宋會要》),馬高約合1.27—1.46米。按當時的标準四尺四寸大馬,馬高約合1.36米,依現在的标準,當然不算大馬。有一次,韓世忠向宋高宗進獻一馬,“高五尺一寸,雲非人臣所敢乘”,約合現在1.58米,這在宋時已是十分罕見的大馬。

資料來源:

1、《中國古代軍制史》 劉展主編 軍事科學出版社

2、《宋史研究論文集 一九八七年年會編刊》 鄧廣銘 漆俠等主編 河北教育出版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