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蟲
今年初秋王彥博在地裡收豆蟲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高菊 通訊員 張珂 文圖
“2018年,我從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畢業以後,從事飲品行業的工作,幹了沒多久,認識了一個養豆蟲的蟲商,才知道老家地裡大豆田裡的豆蟲竟然還可以賣錢。”采訪中,洛陽市宜陽縣董王莊鄉的王彥博告訴記者。大學畢業後回家鄉養豆蟲,不僅自己緻富了,還帶動鄉親們一起緻富,這位26歲的小夥成了村民們眼中的“另類”。
大學畢業後回家鄉養豆蟲,洛陽26歲小夥被稱“傻子”
王彥博,董王莊鄉前村村人,2015年,他考上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在能源與動力工程系的新能源專業就讀,大學畢業後,和朋友一起在鄭州做飲料的代理。
王彥博是怎麼走上養蟲之路的呢?原來,在鄭州時,他機緣巧合認識了一位來自南方的蟲商,他才第一次知道以前家鄉田地裡随處可見的“害蟲”竟然還能賣錢。
“這種豆蟲在我們洛陽被稱作‘害蟲’,但是在南方可是香饽饽,豆蟲富含蛋白質,很多南方人都愛吃。”王彥博說。
“當時我就去他們養蟲的基地進行了考察,考察完以後,覺得這個事情可以做,就在他們的其中一個基地投了少量資金養了幾畝地的豆蟲。”王彥博說。
随着家鄉圍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打造特色産業,助力鄉村振興,特色種植業、養殖業都發展得如火如荼,各項優惠政策、多種扶持路徑相繼出台,強力招引賢才返鄉創業。2019年,王彥博決定回家鄉發展。“先種5畝地試試,看看家鄉的氣候适合不适合豆蟲生長。”他說。
王彥博說:“有些村民都覺得我很奇怪,有人說,‘上了大學幹啥不好,非要回家種地,是不是有點傻?’其實自己想做的事情隻要是正确的,去做就行了,不用太在意别人說什麼。”
經過一年的摸索,王彥博發現,家鄉的土壤很适合種植豆蟲需要的東北大青豆的生長,豆蟲長勢良好,除了自己養殖豆蟲,他還收購農戶大豆地裡的豆蟲,看到新奇想法變成了真金白銀,他覺得自己的選擇沒有錯。
試養成功後他流轉280畝土地養豆蟲,成了“豆蟲王”
王彥博充分發揮95後思想新潮、頭腦靈活的優勢,在家人朋友支援下,2020年,在左溝、胡家坡、鄧嶺三個自然村流轉土地280餘畝,慢慢摸索出種植養殖相結合的豆蟲産業。
“養豆蟲最省心了,因為它本身就是害蟲,是以不怕害蟲,既不用打藥,也不用管理,收的時候雇上周邊鄉親幫忙逮豆蟲,收過豆蟲餘下的青豆也可以接着賣。”王彥博說。
據其介紹,豆蟲養殖每畝投資6000餘元,一次性投資,每年可以收3次豆蟲。田裡種植東北大青豆,一畝産蟲200斤左右,每斤鮮蟲35元左右一斤,土蟲70元左右一斤,僅靠小小豆蟲,便可達到平均畝産1.2萬元,淨利潤6000元左右的可觀收入。
一人緻富不算富,帶動大家一起緻富
養豆蟲本身就是一件稀罕事,但是每年到收蟲子的時候,都需要雇村民們幫忙逮豆蟲,而不少村民面對肥大的豆蟲都覺得害怕,“養豆蟲的第一年,我正在檢視還沒有長大的豆蟲,大豆上突然爬出來一條非常大的野生豆蟲,我自己都吓了一跳。”王彥博說,“時間長了,大家才慢慢接受,現在都是靠村民幫忙收豆蟲,能在家門口掙一份工資。”
王彥博的養豆蟲緻富路得到了家人的支援和認可,“家人尤其是我女朋友不怕這個豆蟲,她有自己的工作,也不經常到田地裡去,但是他們都很支援我的工作。”他說。
王彥博常說,自己富不算本事,帶着鄉親們都發家緻富,那才是真本事。靠上網、讀書、實操積累出來的養殖技術,王彥博免費向鄉親們傾囊傳授。今年,他計劃成立合作社,并建立連雲港豆蟲交易市場專屬銷售點,将豆蟲養殖擴大成環環相扣、運作成熟的産業鍊,讓更多村民參與豆蟲養殖,通過流轉土地得租金,土地用工得傭金,豆蟲銷售得現金,帶動大家一起投身“蟲”産業,走出一條不一樣的緻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