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67歲的敖特根其其格與制作蒙古族刺繡的同行和學員們一同“切磋技藝”。 包寶音德力格爾 攝
中新網興安盟10月15日電 題:内蒙古昔日“最窮地”的振興故事:日常“小事”撐起特色“大産業”
作者 張玮 趙殿威 武跟兄
種一畝水稻、養一頭牛、植一棵果樹、繡一朵薩日朗花……深秋時節是豐收的季節,在曾經被稱為“最窮之地”的内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群眾以“日常小事”支撐起他們走向富裕的特色“大産業”,在鄉村振興的故事裡當上了主人公。
圖為科右中旗杜爾基鎮雙金嘎查的萬畝水稻田進入集中收割期。 趙殿威 攝
水稻變“金稻”:好吃又好看
“以前這裡是一片白茫茫的鹽堿地,如今種上水稻,畝産突破500公斤,村民們的年收入也能論十萬計啦!”15日,科右中旗耐鹽堿水稻田裡,王奇忙着2000多畝耐鹽堿水稻的豐收,現在,他已經是當地的水稻種植大戶了。
這幾日,科右中旗杜爾基鎮雙金嘎查的萬畝水稻田進入集中收割期,金光燦爛的稻田在秋風中彌漫着稻谷的清香。
當地農民劉長龍駕駛着收割機熟稔操作,“我家種了200多畝水稻,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科右中旗杜爾基鎮雙金嘎查黨支部書記韓玉亭介紹,雙金嘎查共有農牧民238戶,其中水稻種戶有200戶,每戶種植面積達100多畝,平均畝産1100斤左右,戶均收入8萬餘元。
記者了解到,科右中旗杜爾基鎮現有種植水稻面積5萬畝,覆寫8個嘎查、2000餘戶農牧民。預計今年杜爾基鎮水稻總産量可達5500萬斤,産值7700餘萬元。
如今“興安盟大米”已經享譽内外,除了好吃,還很好看。
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的稻田公園裡,3D彩稻景觀畫在不同的季節呈現不同的風景,吸引着遊客拍照留影。
水稻景觀、稻田養殖、認養農業等農旅融合的新業态,實作着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民房變民宿的鄉村旅遊業發展。
圖為興安盟沙果迎豐收。 科右前旗委宣傳部供圖
“扶貧牛”變“緻富牛”:牽牛鼻子過“牛”日子
“牛存欄能有10頭了,現在咱也過上了‘牛’日子!”突泉縣永安鎮新力村脫貧戶胡忠義美滋滋地向記者炫耀着。
2017年之前,胡忠義老兩口窮得叮當響,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在村裡走路都不敢擡頭。”
2017年,胡忠義老兩口用扶貧獎補資金和“牧業再造突泉”貸款,先後購買了4頭安格斯基礎母牛。今年年初到現在,他家又新添了5頭小牛犢。“這幾年,我家陸續賣了7頭小牛犢,增收了7萬多元。”
目前,興安盟共有3.4萬戶農民養殖肉牛,人均年增收2000元;全盟肉牛、奶牛養殖總規模超過100萬頭,通過建構肉牛、奶牛全産業鍊條,實作産值355.7億元。
果園變田園:采摘重新整理銷量
科爾沁鎮的蘋果園裡,蘋果散發着陣陣清香,王洪廣又迎來一年中的林果豐收季。
王洪廣告訴記者:“去年蘋果産量非常好,銷量又很旺,1斤蘋果采摘價格在10元以上,蘋果沒有走進市場就在園内銷售一空,單售賣蘋果的年收入達10萬餘元。”
林果産業的發展不僅讓王洪廣收入翻番,更讓當地的農民有了增收緻富的機會。
村民高永貴就是受益者之一,前年他以每畝500元的價格把20畝耕地流轉給了科右前旗洪廣林果種植專業合作社。
“把土地流轉出去,這一年我能在合作社打工7個月,閑暇時間還能打理家務。”高永貴說,以前1畝地玉米不算成本最多收入500餘元,如今在合作社沒有投入成本就能拿到500元,旱澇保收。
據了解,科爾沁鎮林果栽植面積達2.5萬畝,主要果種為蘋果和沙果,全鎮林果業年收入達150萬元。
主婦變“繡娘”:指尖牽出緻富畫
烏蘭毛都蘇木薩日郎巾帼民族手工藝專業合作社,每天都會有20多名“繡娘”彙聚在這裡,她們飛針走線,指尖誕出一件件精美的刺繡作品。
年齡最大的“繡娘”已經70多歲,坐在家裡就能實作增收,年收入最多的能達到17000多元,最少的也有4000多元。
目前,合作社彙集了6名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教育訓練農牧民2200多人次,直接或間接帶動1000多人制作蒙古民族傳統刺繡服裝、手工藝品。
如今的興安盟沐浴着時代新風,暢想着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不僅讓農牧民生活更健康,也讓村莊美了“顔值”,提升了“氣質”。
興安盟委書記張曉兵稱,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