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人之初,性本善”,也喜歡說:“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
之是以我們都喜歡這樣的話,就像花草樹木喜歡陽光,它能在一個人最無望的時候給其鼓舞與激勵。
但是,人想要在順境和逆境中都能好好活下來,提高自己抵禦風險的能力,需要在看到陽光的同時,明白這個世界也有黑暗,要對自己有個精準的定位,說白了,就是要有自知之明。

《金枝欲孽》這部電視劇的第一集中,出現了兩個重要的男性人物,就是孔武和陳爽。
我第一次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年齡尚小,那時,我是很讨厭孔武這種人的——他冷漠、自私,像一部被上了發條的機器一樣,不斷地向上爬。
在被天理教追逐逃跑的路上,孔武先是甩掉玉瑩,之後得知玉瑩是湖廣總督的女兒,又折傳回去,救了人馬上前去求得好處,這個時候,他吃相極為難看。
而陳爽,相比于而言,好像更有人情味。
當孔武說要帶着貢品偷偷下山的時候,陳爽說:“我們已經答應了那些秀女,沒道理不帶她們一起離開的。”
當玉瑩從馬車上掉下去,是陳爽拼命将她救起;當天理教追來,孔武帶着大家離開,又是陳爽說,要等一等玉瑩……
這樣的人,如果是現實中的一個朋友,應該比孔武更讓人覺得暖心、安心吧。
而随着年齡的增長,閱曆的增加,當我二刷、三刷、四刷《金枝欲孽》,我越來越感覺到:陳爽這個人,并不像我之前認為的那樣好。
仔細想來,陳爽想要幫助秀女,不是因為秀女弱勢、可憐,而是因為秀女們長得漂亮。
陳爽幾次與孔武發生争執,堅持要帶着秀女離開,都是因為玉瑩拉着他的胳膊央求在先。
而陳爽幾次出手,舍命保護的,也是秀女中最漂亮的玉瑩。
與其說陳爽想要幫助秀女,不如說他想要幫助玉瑩。
這一點,玉瑩自己也心知肚明,在猜測孔武和陳爽是否會回來救他們的時候,玉瑩說:“那個差大哥剛剛救了我,現在連人也殺掉了,不可能他不回來救我的。”
——請注意,這裡說的是“我”,不是“我們”!
可見,在玉瑩的心裡,陳爽救這些秀女就是因為她,救她,就是因為美色。
這樣一個被自己的美色而迷惑的人,玉瑩從小到大見得多了,會把陳爽當成一回事嗎?
說不定在玉瑩的心裡,兩人之間不過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罷了。
而從後面的劇情中,我們會發現:陳爽救玉瑩,并不是完全沒有企圖的。
在孔武和他被安排進紫禁城修葺宮殿的時候,陳爽說:“說不定會碰到玉瑩姑娘。”
這裡可以看出:就算陳爽不敢妄想真的和玉瑩發生什麼,他也會認為:自己在玉瑩的心中是有位置的,說不定還是有好感的。
毫無疑問,陳爽真的自作多情了。
孔武則要清醒得多,他說:“那些秀女将來不是皇上身邊的女人,就是滿洲上三旗貴族的親信,她們會記得我們是誰嗎?不會的!”
正因為孔武能夠認清自己在秀女們心中的地位,他也不打算和秀女們有什麼更深層的糾葛,是以,救了玉瑩就上前讨要好處,一手交人一手收“推薦信”,明碼标價,幹淨利落,至于吃相好看還是難看,他不在乎。
那麼,孔武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很無情呢?
也不是。
在後面的劇情中,他對安茜掏心掏肺,對如妃伸出援手……
然而,孔武所做的這些,并不是平白無故的,他是真的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對方心中有地位,被認可,雙方的情感是流動的,而不是單方面的。
而陳爽呢?
無論在尋覓感情的道路上還是奔赴事業的道路上,他都像一個無頭蒼蠅一樣亂跑、亂撞。
起初,他對玉瑩有好感,後來發現追求玉瑩無望,又盯上了寶婵。
可惜,寶婵自始至終都對陳爽沒什麼意思,和他說話的時候也很不耐煩,但陳爽對這些資訊全部選擇屏蔽,抓住了寶婵偷東西賣替他和孔武買官這件事不放,堅定地認為寶婵愛他,替他去死了。
因為這一點誤會,陳爽差也不當了,“大哥”也不要了,甚至命都不要了。
他混入天理教的隊伍,引着匪徒闖入皇宮,想要手刃如妃,為寶婵報仇。
這樣看來,孔武為了升官放了一把火燒了奉先殿中皇室祖宗的牌位這樣的事兒,是不是要有底線得多?
克制得多?
人在年輕的時候,或許還會喜歡陳爽所謂的“豪氣”,一旦年齡大了,成了家,有了另一半,有了孩子,最怕接觸陳爽這種情緒不穩定的人,他們就像街上那些無差别襲擊别人的罪犯一樣,你根本不知道他哪根弦沒搭對,就要跳起來和别人拼命了。
而陳爽之是以成為這樣的人,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他缺少最基本的自知之明。
在感情中,他沒有自知之明,總是愛上高攀不起的人,或者本來對他很讨厭的人,誤認為人家對他有意思,之後,因為“得不到”而不甘。
再将這種不甘轉化為對孔武和安茜的嫉妒,對周圍人的怨恨,甚至對命運的憤怒。
在事業上,他也沒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想要什麼。
在“大哥”身邊的時候,“大哥”的夢想就是他的夢想,在天理教的時候,天理教徒的夢想就是他的夢想。
他的一輩子如同浮萍一般,随波逐流,臨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終究做了一個糊塗鬼。
電視劇有的時候就是一面鏡子,我們從鏡中也會看到自己的影子。
現實生活中,我們何嘗沒有過像陳爽一樣糊塗的時候,做過和他一樣糊塗的事?
主流文化總是鼓勵我們向外探索,在房子、車子、票子中獲得成就感,将周圍大多數人的夢想視為自己的夢想,去追求那些公認的“好”的人或物。
很少有人告訴我們,知人之前先自知,這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重要!
而《金枝欲孽》中的陳爽用他糊塗的一生警醒世人:沒有自知之明,是要丢命的!
願我們引以為戒,共勉!
同樣是守拙,為什麼明蘭可愛,而《金枝欲孽》中的玉瑩卻可憐?
《知否》:明蘭那麼好,在她眼中也不過是“生育工具”
《知否》莊學究的課:别關注“純臣說”了,更精彩的是“衆生相”
《知否》中的“她”的出現,标志着明蘭迎來新生…
明蘭那麼聰明,為什麼身邊搭配的卻是“傻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