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10月12日,111年前,在湖北陽新縣出生了一個男嬰,他的家人肯定不會想到,這個男嬰後來會成為開國上将。
這位開國上将,就是王平,今天是他的111歲冥壽。

關于王平的英雄事迹,曆史客棧之前介紹過很多了,今天再來看看他的子女,同樣很有傳奇色彩。
王平共有7個孩子,3個兒子,4個女兒,其中成就最高的,無疑是長子範曉光,曾任成都軍區副司令,中将軍銜。
可能很多人會納悶:範曉光是王平的兒子,怎麼會姓範呢?原因很簡單,範曉光随的是母親範景新的姓。
(圖:王平與範曉光父子合影)
範曉光生于1945年7月,那時抗日戰争即将勝利,是以王平就給他取名“曉光”。
至于為什麼随母親姓範,是因為王平是我軍進階将領,敵人會在幹部家屬身上打壞主意,是以為了安全起見,就讓兒子随了母親的姓。
1964年,範曉光考進大學,因為能力出衆,是學校重要培養對象。但到了特殊時期,範曉光被下放到東北的39軍116師農場勞動。
農場裡有很多水,以前是蘆葦塘,還剩下很多蘆葦根,範曉光的任務就是“斬草除根”。但是,這種蘆葦根很硬,一個不小心就能把腳紮傷,範曉光也記不清自己被紮傷過多少次了。
紮傷了就用酒精棉球擦,那滋味很不好受,但範曉光一次苦也沒叫過,第二天還要接着下地幹活,再苦再累也不對别人說。直到有人替他打抱不平,範曉光卻說:“苦是苦了點,但這點苦和父親那輩人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時,範曉光剛從成都軍區副司令的位子上退下來,但一聽說汶川有難,他二話不說,立刻到唐家山堰塞湖進行排險,是震後趕赴災區的第一位進階将領。
範曉光雖然以儒雅鎮定著稱,但在這次救災行動中,卻罕見地發了幾次火。
那是在2008年5月19日,全國哀悼汶川遇難同胞。這一天,映秀鎮附近有一些受傷群衆需要送到醫院救治,但道路都被堵上了,範曉光得知後,立刻調來兩架直升機,和8名醫生緊急飛過去,結果卻無法着陸,因為地上還有一架飛機,正在接受媒體的采訪拍攝。
範曉光大怒,說:“耽誤一秒鐘都可能有人死亡,他們哪來的閑心拍這些!”範曉光下令,再不騰出地方救人,相關人員都要受到嚴厲處分!
還有一次,範曉光和很多指戰員在唐家山堰塞湖忙了4天,竟沒有一次吃飽過,倒不是後勤供應不上來,而是記者太多,再多的飯也不夠記者們風卷殘雲的。
記者報道是好事,可以讓全國人民更及時地了解地震動态,但記者太多了,有時也影響救援行動。于是,範曉光就下了一道指令:“不準再放一個記者上唐家山,否則,誰放進來的,誰跳進水裡!”
這個指令雖然“粗魯”,但非常有用,再也沒有“多餘”的記者上山,救援行動變得非常順利。
當然,範曉光也知道這樣做對記者不太公平,事後還向記者道了歉。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救人是第一位的,報道絕不能影響救人,這就是範曉光的信念。
在整個救援行動中,範曉光在前線足足堅持了28天,轉移受災群衆133萬多人。範曉光曾向媒體承諾:“大壩萬一出現緊急情況,最後撤離的肯定是部隊,部隊中最後撤離的肯定是上司幹部,我就是那最後一個!”
事後,一家外國媒體這樣寫道:“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在面對災難時候,表現出來的能力能夠像中國軍隊這樣。在這場與大自然的搏鬥中,中國軍隊再次證明,他們是人民的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