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鼓師拿起鼓槌,穿白襪的左腳壓上了壓腳鼓的鼓面,口中輕聲吟唱,雙眼微閉,左腳有節奏地控制着鼓面,一秒已經入戲,敲的不是壓腳鼓,敲的仿佛是梨園戲的靈魂。這種用腳控制音色的樂器叫壓腳鼓。
壓腳鼓亮相于2017年廈門金磚會晤,作為戲曲中獨有的樂器,它在木偶戲,梨園戲,打城戲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導地位,“壓腳鼓”具有定音的效果,但它不是定音鼓。它的音色渾厚,優雅又細膩,它不但能渲染氣氛、烘托劇情,還能準确的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情感變化和心理活動,鼓師演奏時将腳後跟壓在鼓面上,利用腳後跟的移動變化和運力輕重,敲出千變萬化的鼓點。
說起壓腳鼓,我們不得不聊一個古老的故事。古時交通不便,所有的戲班都沒有購置鼓這個樂器,戲班出行家什衆多,一演往往要好幾天,按照行規,邀請戲班的主人家都要好生招待演員,提前備好風爐、茶壺、竈台、粗紙、油、米等生活用品。那時候村村都有廟宇,每天廟裡的從業人員都要敲鑼擊鼓,告知村民時刻。戲班一到,主人家就去廟裡借鼓。借來的鼓往往都是舊鼓,有的已經破了洞,戲鼓師傅每天都得用紙、草來烘鼓面,讓鼓聲有所改善,但是演出往往從午後持續到下半夜,工作一整天的鼓面經常出現松弛到撐不住場面的緊急情況,又不能讓戲停下來修鼓,怎麼辦?有一次在演出的過程中,一名經驗豐富的戲鼓師傅急中生智,一邊敲着鼓,一邊順勢把腳壓在了鼓面上。這一壓,效果還不錯,随着壓腳位置的移動,鼓音也變出新花樣,演出得以順利進行。于是壓腳鼓手腳并用的演奏方式就一代代傳承了下來。
七幫鼓、八幫鼓這些基本鼓法有樂譜可學,壓腳的鼓法可就沒有辦法寫進樂譜裡了。腳胖、腳瘦,腳長、腳短壓在鼓面的位置不同,發出的鼓聲也就不可能相同,穿白襪壓在鼓面上控制鼓的音色,手上的鼓槌還要控制節奏,所有壓腳鼓的樂譜隻能靠鼓師自己去感受體會,沒有文字記錄,這才是梨園戲鼓師傅創作樂譜最本真的模樣。
别小看壓腳鼓直徑約20厘米的小鼓面,它可是梨園戲“萬軍主帥”,在塑造梨園角色上起着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