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山海情》和《覺醒年代》後,又一部紅色主旋律影視劇加入了“豆瓣破9”大家庭——《功勳》。

自播出以來,這熱搜都不知道上了多少回。
正是口碑、收視雙豐收呀!
說起來,《功勳》這部劇可大有來頭。它是廣電總局“理想照耀中國——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展播活動的劇目之一。
由鄭曉龍擔任總導演。衆所周知,鄭導出品,必屬精品。
果不其然,這片頭一出來就直接把衆多網友(當然包括拆妹妹)整破防了。
《功勳》取材于首批八位“共和國勳章”的獲獎者的真實故事,用單元劇的形式講述了他們人生的華彩篇章。按照播出順序,這八位功勳人物分别是:李延年、于敏、張富清、黃旭華、申紀蘭、孫家棟、屠呦呦和袁隆平。
現在,倒數第二個單元《屠呦呦的禮物》正在播出。
這個單元可謂備受關注,不僅因為本單元是鄭曉龍導演和他的妻子王小平編劇強強聯手的傾力之作,也不僅因為飾演屠呦呦的演員是“超一線”的周迅,更是因為屠呦呦是這其中唯一一個女科學家、唯一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這“三強”聯合,似乎就沒有不精彩的道理啊!
據鄭導說,因為他的爸爸媽媽都是當兵的,是以他本來最想拍的是黃旭華單元;但妻子王小平挑中了屠呦呦,因為她母親是中國科學院生物實體所的創始人之一,這也是青蒿素的協作研究機關。(是以最後當然是鄭導妥協了hh)
演員的選擇過程也同樣十分有趣。演員選擇的一條非常重要的标準就是要得到“功勳”本人的同意,但這些老一輩的同志對于娛樂圈的了解并不多,是以屠呦呦本人并不認識周迅,但得到了她女兒的大力支援,這事才差不多敲定了。
插一嘴,屠呦呦是浙江甯波人,周迅則是浙江衢州人,這也算是一個還不錯的巧合吧!
在拆妹妹的記憶中,屠呦呦一直是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形象。是以第一次看到黑頭發的青年人屠呦呦時,感覺真還是挺奇妙的。
這種奇妙的感受這也讓拆妹妹突然意識到:原來我之前的認識的,隻是平面的、被标簽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而不是真實的、立體的、擁有一切喜怒哀樂的她啊!
所謂科學家,隻是她人生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她還是父母的孩子,是丈夫的妻子,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但自古忠孝難兩全,屠呦呦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把小家放在後頭,甚至不惜拿自己做人體實驗。
身為“523”項目組的組長,屠呦呦日日忙于科研工作,丈夫李廷钊又被下放到雲南的五七幹校進行再教育。無奈之下,她隻能把大女兒小敏送進全托的事先串通的人所,把小女兒小軍送回甯波老家讓父母幫忙照看。
因為太久沒見到小敏,母女感情生疏,小敏甚至都不願意叫她“媽媽”。
她的父母從甯波帶着小軍去北京找她,她因忘記看信件跑去了四川做調研,遺憾地錯過了這個難得與家人團聚的機會。為此,她父親甚至說出了“就當沒生過這個女兒”的氣話。
但幸運的是,屠呦呦有一個了解她并無條件支援她的丈夫李廷钊。
他雖然也是一個有才華的知識分子,但為了照顧家庭甘當綠葉。他敬她愛她,會在她疲憊時給她端上一碗甜甜的酒釀。這是什麼神仙愛情!!
在生活中,屠呦呦是一個不懂人情世故,或者說不屑于搞人情世故的人。比如她說話從不拐彎抹角,即便是上司也同樣“不留情面”。
這在别人看來,可能有些“一根筋”。但這實際上是因為,她最在意的是科研,是以一切以一絲不苟的科研精神為先,其他的一切都得靠邊站。也正是這股牛勁兒,給予了她别人沒有的單純和無畏。
當她的兩個組員因為派别不同産生分歧時,她平靜而堅定地說:“我這兒隻有一個業務派。”
當她經過數次實驗發現目前最有效治療瘧疾的材料“常山堿”的毒副作用無法攻克時,便向上司提議開拓新思路,即使被上司誤解為逞能也無所謂。
當她懷疑青蒿不能用傳統水煎的方式提取,而要像葛洪在《肘後備急方》裡記錄的那樣用新鮮青蒿“絞取汁”時,團隊成員都小心翼翼地提醒她,害怕踩到政治雷區。
她卻毫不在意,說:“懷疑,是發現真理的起始點。”
結果當然是,因為懷疑,屠呦呦找到了那把治療瘧疾的鑰匙。這是美國篩選了近三十萬種化合物都沒有找到的。(自豪.jpg)
從《山海情》到《覺醒年代》再到《功勳》,這些佳作愈發受到大衆甚至是年輕人的青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們打破了人們以往對主旋律作品的刻闆印象,将偉人形象“去英雄化”和“去臉譜化”,選擇從真實的角度書寫傳奇,從平凡中彰顯不平凡。這是《功勳》的魅力所在,也是現在的爆款紅色主旋律作品的共同魅力所在。
此外,這種人物傳記類的片子要想拍得吸引人實際上非常困難,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平淡無聊的窠臼,或陷入大而空的泥潭。為避免無聊,《功勳》抛棄了“流水賬”式的記叙,集中闡述了人物的高光時刻;而為避免空洞,《功勳》選擇在細節的塑造上大展拳腳。
比如,屠呦呦由于沒日沒夜的工作,嘴角起了一個大泡。
再比如,呦呦的父母從甯波帶來醉泥螺、豆酥糖等家鄉特産。呦呦吃着吃着累得睡着了,嘴角還挂着豆酥糖的殘渣。
之前有句很流行的話叫做,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就在一瞬間。同樣,成年人的感動,其實也往往就在一瞬間。所謂觸動,從來不是靠華麗詞彙的堆疊,而是“就在這瞬間”。看着屠呦呦和女兒一來一去地拉扯“媽媽是不是好媽媽”,我的眼淚刷一下就流出來了。
細節的動人演繹當然離不開優秀演員的功勞,正如前文提到的,導演在選角上下了大功夫,在拍戲的過程中也對演員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比如,在閱讀親戚寄來的信時,周迅把屠呦呦的傷心和隐忍演繹得十分到位,沒有過多誇張的表情,卻直擊人心。
其他單元的演員也演繹得同樣出彩。和其他演員相比,王雷不算有名,但他在第一單元《能文能武李延年》中貢獻了教科書式的表演。
在上戰場前,有一個叫張安東的小士兵臨陣脫逃了,如何處理他是一個嚴肅的問題,搞不好就會動搖軍心。作為七連指導員的李延年發揮才幹,巧妙地借用此事給戰士們好好上了一課,讓戰士們知道自己為何而戰。
大段的獨白完美展現了演員的台詞功力。
同樣,在《無名英雄于敏》中,倪妮飾演的于敏的妻子孫秀芹獨自生孩子的片段也是相當揪心。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這樣優秀的表演還有很多很多。
看到這一幕幕,拆妹妹多數時候都是感動到失言。人心都是肉長的,偉人之是以成為偉人,隻是因為他們選擇套上盔甲,舍棄小家,為人民、為國家披荊斬棘。沒有他們,就沒有今日強大的中國!
而每看一次片頭,就好像在和國士們進行一次跨時空的對話,他們笑臉盈盈地向我們走來,仿佛在說:如今,強國的交接棒就傳到你們手中了!
最後,讓我們期待一下即将播出的最後一個單元《袁隆平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