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陝西85歲的煎餅奶奶,擺攤15年!“做點自己喜歡的事,自己高興,孩子們也放心”

“你看着我瘦,

但是你看我的腿,

小腿肌肉很有勁,

蹬三輪車跑得可快。”

陝西85歲的煎餅奶奶,擺攤15年!“做點自己喜歡的事,自己高興,孩子們也放心”

8月17日下午5時40分左右,記者終于在陝西寶雞市英達路路口看到了王奶奶的身影,她雖然頭發花白看着很瘦,但是騎三輪車和擺放攤位時很是利索且輕松,卷起煎餅來也很麻利。

提起這位老奶奶

附近人都熟悉

提起王奶奶,最近常在網上“沖浪”的市民應該多少有所耳聞——一個每天下午蹬着人力三輪車,在寶雞英達路中段賣煎餅到深夜的85歲老太太,經常路過此地的年輕人和周邊店鋪商戶都很熟悉她。

據了解,這位賣煎餅的王奶奶家住公園路附近,1936年出生于河南漯河,1956年來到寶雞,當時隻有20歲,45歲之前在寶雞老火車站附近的一家旅店工作,退休後,從2007年開始擺攤賣煎餅。

沒有刻意的安排

日子規律且充實

王奶奶的生活似乎不用刻意安排今天要幹什麼,就像心中有一個定了點的“節奏器”,到什麼點,她就在幹什麼,雖然平淡但對她來說卻很充實。不僅排遣了無聊,更讓她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

王奶奶介紹,早上7點多,她騎着三輪車去市場買菜,有時候買上40-50斤洋芋自己都能拉回家;8點左右到家後就開始準備煎餅的配菜,下午5點半至6點到地方後開始出攤,煎餅一份賣4元錢。

衛生好味道香

深得顧客喜愛

閑聊間,王奶奶拿出了一個小夥子在冬天給她拍的照片,照片裡的奶奶頭發雪白,裹着毛衫厚外套,戴着圍脖、線帽,雖然手指凍得發青,但是一臉滿足和開心地拌着小盆子裡的配菜。雖然王奶奶嘴上說着,“我都不上相,醜死了,小夥子真是的,拍這幹啥?”但是她卻一直把小夥子的這份“心意”帶在身邊,妥善安放。

在采訪期間,前來買煎餅的年輕人居多,奶奶一臉欣慰地說:“我老啦,年輕小孩用的支付寶和微信二維碼弄不懂,這是閨女給我弄的。”

華商報記者觀察到,王奶奶的煎餅攤上碗碟擦得锃亮,連抹布也非常幹淨。

一名年輕顧客對記者講述,自己幾乎每天都來這兒買煎餅,這麼多年已經是老顧客了,奶奶的煎餅味道也特别好。另一名中年顧客則表示,自己上學的時候就一直吃老奶奶的煎餅,如今成家立業了,下班之後還是會經常光顧,王奶奶的煎餅吃起來有回憶的味道。

陝西85歲的煎餅奶奶,擺攤15年!“做點自己喜歡的事,自己高興,孩子們也放心”

“媽媽幹了一輩子,

閑不下來”

早在2015年的一次采訪中,王奶奶的大女兒曾對華商報記者介紹:“我媽有退休工資,她也不講究吃穿,不缺錢。我們姊妹三個,一直都不願意我媽出來擺攤,畢竟年齡大了,可是我媽這性格,攔都攔不住,她幹了一輩子,閑不下來。現在也說不上支援她,就是想開了,時常替她跑跑腿,看她缺啥了去給買一下。我為有這樣一位‘天下無敵’的媽媽而自豪。”

在一名顧客拍到的視訊中,夜色中的王奶奶笑容滿面,看起來很有精神,這名顧客問道:“姨,您現在成網紅了,有好多粉絲呢,好多年輕人都說您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應該向您學習。”王奶奶笑呵呵地說,“我就說這幾天賣得一直都挺好的呢。學習啥呢,出力那事誰願意幹啊,你知道我成天幹多少活?我現在回家,首先不能睡覺,擱那削上十斤洋芋,把皮削好泡到水裡,這就開始睡覺,到7點鐘又爬起床,起來以後開始弄菜,這就開始收拾,就這緊忙慢忙的都忙到下午1點,然後接着(和)一大盆子面糊,(節奏)可緊張,這麼多年都是這樣的。我啥字都不認識,但是我腦子好用,也不自私,你看我這來幾個小孩吧,給我說,奶奶夠了,給我少卷點菜吧,我說多卷點吧,是我自己炒的菜不稀罕,我就喜歡這樣,小孩們都愛我。”

網友熱議

希望“流量”不要過多地打擾奶奶

■每當覺得累、煩躁的時候就看看這個奶奶的視訊。滿滿的正能量,很感動也很溫馨。

■我之前的房東,一個老爺爺,下超大的雨,在擺攤賣菜,穿着雨衣,如果不是我知道他有3棟房子收租,我差點以為他是那種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人。

■偉大的老奶奶,每天出不出攤都看自己呢,去不去就那樣了,但是一直在堅持,這毅力,幹啥能幹不成。

■真的仰慕這樣的人,老有所為。“這個年紀睡三四個小時足夠了”。自己選擇奉獻社會,還能自得其樂,實屬難得。

■如果你在英達路吃宵夜,可以買個煎餅奶奶的煎餅卷菜,好吃不貴,讓老人家早點回家。還有,希望“流量”不要過多地打擾奶奶。

■老奶奶身體好,十多年前,我經常吃她的煎餅,好吃,還有稀飯,那時在太白路橋頭,每天晚上都在出攤,我也常吃。

陝西85歲的煎餅奶奶,擺攤15年!“做點自己喜歡的事,自己高興,孩子們也放心”

對話

“隻要自己能顧住自己,就可好”

該享清福的年紀,為何選擇在街頭擺攤?

老伴去世後,我在家自己待着想不通,最後就想,不行,我要出去擺攤。2007年便開始擺攤,到現在已經堅持将近15年,因為各種原因輾轉了三次,最後擺到現在的地方,經常路過這地的人沒有不認識我的。

你看,我頭不昏,眼不花,我不喜歡在家等老。出攤時這個叫着奶奶要個餅,那個說奶奶你的餅真好吃,多開心。我們院裡很多和我同齡的人有的腦子不行了,有的腿腳不友善了,都說我看着可精神,人活着不就圖個開心麼?我這一盆面糊攪着,渾身上下都在動彈,這不也是一種運動嗎?

冬天天冷的時候也要堅持擺攤到深夜嗎?、

冬天冷不冷就那麼回事,做生意哪能由得了自己,冷了你回家了,暖和點你出來了,那不可能,我也喜歡看人來人往,和大家閑聊,我覺得熱鬧,心裡就舒服暢快。

風裡來雨裡去的生活,您覺得辛苦嗎?

(王奶奶翻着熱乎乎的煎餅一臉幸福地說——)

一天能賣上差不多80張煎餅,之前不論冬夏賣完回家就差不多淩晨1-2點。最近賣得比較快,差不多晚上十一二點就結束了,回家後不困就先不睡,把洋芋削皮,切好泡水後再洗漱睡覺,一天差不多就睡個3-4小時,老年人覺少,也足夠了,不過年齡确實是大了,尤其是今年,腰一點都不好使了,但還是能堅持!

人要想點開心的事,不能想那些亂七八糟的,想得越多越睡不着覺。

您這麼大年紀,怎麼沒和孩子們住一起?

孫女的小孩都8歲了,在溫州工作,偶爾會視訊,我也不經常去看重孫,兒女和我都在寶雞,年輕人都在外打拼,各人有各人的事,各有各的活法,也不能老守在跟前。

我有自己的房子,各住各的呗,孩子都長大,已經五六十了,雖然沒有住得很近,但都在寶雞市,也不算遠,啥時候閑了來看我,說來就來了,老人一個人住着自由,隻要自己能顧住自己,就可好。

我現在每天白天準備食材,一天七個配菜,每天都在想缺哪個菜了,晚上出來擺攤,我就覺得可開心,要不是幹這件事這麼多年,不至于現在腦子這麼好使,老年人的大腦還是要多用,不用就容易“鏽”,像我這種性格,就是喜歡折騰,要是啥都不幹在家待着,肯定是不行的。

您覺得老人的生活狀态應該是怎麼樣的?

其實人老了就容易自己和自己過不去,人老是常态,是自然規律,這是沒辦法的事,最好的就是能多出去看看,做點自己喜歡的事,要想得開,這樣自己高興,孩子們也放心,像我幹這個,掙不掙錢都不是最看重的,最主要是讓我折騰着,這麼多年了糊裡糊塗,我現在也挺舒服,就像河南豫劇《我愛我爹》裡唱的一樣:“我也是個人呀,我也有所需,”年輕年老都一樣的。

記者 王培民 實習記者 楊玉婷

來源: 華商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