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否》中的弟弟爵位給哥哥能實作嗎?宋朝爵位世襲的那些事

在電視劇《知否》裡,大結局中顧三郎喊他二哥明天就讓他襲爵。雖然看起來很合理但是卻不符合事實。

爵位不是用來傳承的嗎?為啥說襲爵是錯的?這就得從宋朝的爵位特點說起了。

《知否》中的弟弟爵位給哥哥能實作嗎?宋朝爵位世襲的那些事

一、原來隻有姓趙的才配世襲

宋朝總共十二級,為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

這看起來很複雜,是以得分開說。

先說前面的這幾個,這些是用來封皇親的。

一般來說皇子、兄弟封國,謂之親王,比如說《包青天》裡的八賢王,他是宋太祖的兒子,是以就是親王。

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宗室近親承襲,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後承襲及特旨者封國公。其餘關系較為疏遠的宗室、近親并封郡公。

但是早期親王之子一般很少封王,通常以年紀最長者封公,其餘子嗣不過承蔭入仕,入朝為官而已。

結果因為宋真宗和宋仁宗連連少子或者無子,這個問題導緻北宋中期基本無王。

怕王爺奪權是問題,但皇室沒人更是大問題。是以宋仁宗在慶曆四年(1044年)一口氣下令封了一堆公爵,共封了郡王6人、國公3人、郡公1人。

《知否》中的弟弟爵位給哥哥能實作嗎?宋朝爵位世襲的那些事

以上可以看出這些宗室的爵位并不能傳個下一代,除了嗣王。而嗣王不是說封就封的。

比如宋神宗有感于其父宋英宗是以外藩入繼仁宗,因為宋神宗的親生祖父趙允讓被追封為濮王,是以将自己的叔父趙宗晖封為嗣濮王,以此世襲。是以北宋就那一個嗣王。

到了南宋時期,宋孝宗、宋理宗因為屬于過繼。自然也相繼設立嗣秀王、嗣榮王的爵位,加上後來的嗣沂王,一共三個。是以整個宋朝隻有四個能世襲的嗣王。

看明白了嗎,除了姓趙的,其他還真沒資格世襲爵位。

還是魯迅先生那句話說的對:你也配姓趙!

二、公爵的地租是挨家挨戶去收嗎?要這樣爵爺們都累死了

公爵和國公看起像,但是稱呼不一樣。一般來到封國公時,則稱某國公。而公、侯、伯、子、男都帶本郡縣開國,初次隻封小國、然後改移大國。是以經常能看到一些所謂開國公侯之類。但是這些可是和古代的不一樣。

雖然那些開國公、侯、伯、子、男都有食邑,理論上二千戶以上封公,一千戶以上封侯,七百戶以上封伯,五百戶以上封子,三百戶以上封男。現任、前任宰相食邑、實封共萬戶。

但是名義上和實際上不一樣。

比如宋神宗時期官員李中師的食邑戶數為1200戶,但是食實封就200戶。一般名義上的和實際能有這種比例不錯了。而且爵位與食邑、食實封戶數記載于熙甯五年(1072年),也是神宗改制前的特例。

神宗改制後至北宋末期,爵位與食邑、食實封的封授大體較為合理,但仍有不按典章封授的特例,王存食邑為1400戶,未滿1500戶,勳為上護軍,也未達到上柱國,不應授予100戶食實封。

有的食邑僅僅名義上的,根本沒實封。是以食邑大多數情況下就是種顯示榮耀的點綴,因為不少有爵位的因為沒有實封是以爵位也沒啥物質俸祿。

那麼實封的呢?一般有食實封的官員,按實封一戶,每月給錢25文計算,和月俸一樣向官府領取,而不是自己去挨家挨戶的收。

《知否》中的弟弟爵位給哥哥能實作嗎?宋朝爵位世襲的那些事

三、大臣們就算封王了也不給世襲

上文說了宗室子弟都很難做到爵位世襲,何況那些異姓的。是以宋代官員的這些封爵和食邑、食實封等,除非極為特殊的,否則都子孫無法世襲。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襲爵了。

因為宋朝文人政治的特點,不少文官做到一定的等級都會授予爵位。是以宋朝爵位也有相應品級。來對官員進行授予,這裡大體介紹一下。因為宋朝官制特别複雜這不細說隻是簡單對照下

比如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國公從一品,郡公、開國郡公正二品,開國縣公從二品,開國侯從三品,開國伯正四品,開國子正五品,開國男從五品。後嗣王、郡公、開國公不封,保留九等。

宋朝還有宰執封王的例子,當然那隻是追封。子孫也不能世襲。

關于宋朝爵位和官位排列,我們可以看看狄青碑上的文字:

宋故推誠、保德、守正、翊戴功臣,護國軍節度、管内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行河中尹、判陳州軍州事兼管内堤堰橋道勸農使、上柱國、天水郡開國公,食邑七千七百戶食實封二千一百戶。

這裡面首先寫的是狄青的各種官銜,包括差遣職位。最後再寫勳官和爵位。這裡面提到了食邑和實封,相當于一種點綴。

雖然宋朝官位不世襲,但是能做到宰執的文化底子不會差,而且宋朝還有恩蔭,就是對一些進階官員的子弟進行封官或者升職,這也也彌補了爵位不能世襲的遺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