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電視台财經
在南韓,吃河豚可以抗癌的傳播,一些商家趁機牟利,非法生産銷售所謂河豚"抗癌藥",給消費者帶來藥品安全隐患。南韓藥品管理部門已經啟動了集中調查和整改。

在南韓東海岸蔚山的一家海鮮餐館,它專門生産河豚生魚片,但實際上它生産和銷售河豚提取物,據說它具有治療和預防癌症的作用,有助于化療後的恢複,治療高血壓和關節炎等疾病,甚至聲稱是由具有所謂資格的專家開發的。據估計,南韓已售出超過10萬個袋子。近日,由于南韓食品藥品安全部的虛假宣傳,目前監管部門已經查封了所有非法産品。
在這次整改中,又發現了另一家企業,用河豚卵和肝髒制作和銷售藥丸、液體等三種無産品,被稱為"毒害攻擊",具有部分抗癌作用。
事實上,雖然河豚的某些部位經過适當處理後可以食用,但其卵、肝、血等部位含有劇毒,尤其是河豚卵。河豚毒素的毒性是普通劇毒氰化鉀的1000多倍,攝入少于0.5毫克可能是緻命的,南韓禁止将這些有毒部位出售成食品。南韓食品藥品安全部警告說,河豚不僅沒有治療或預防癌症等疾病,一旦處理不當,沒有完全清除毒素,食用後還會導緻中毒甚至死亡。
記者了解到,此次購買的兩家企業産品都受到了消費者的調查,很多急需絕症的癌症患者又擔心老人,他們在商家的噱頭下,價格高于同類藥品長期購買,有癌症患者也認為自己被抓到了"救命稻草",完全沒有意識到安全隐患。而這種利用病人和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健康需求來攫取商業利益的不良行為,在南韓社會引起了強烈的憤怒。
南韓食品藥品安全部表示,将加強對河豚及其加工食品的監督管理,同時加大打擊非法使用違禁成分制作食品的力度,同時提醒消費者謹慎對待偏向疾病,識别風險并警惕虛假資訊。
河豚,又稱"龜魚"、"雞抱"、"泡泡魚"、"氣鼓魚"等,豐富于清明前後,一直是"四鮮長江"之首,胖美的河豚,有着美譽。
然而,河豚雖然形狀可愛,但可能非常傷人。在我們鄉下,衆所周知的"死吃河豚"的說法,每年都有許多河豚中毒事件。河豚毒素進入人體,十幾秒就能麻痹神經,十分鐘就可緻命。1990年,原衛生部頒布了《衛生用品管理辦法》,明确規定"河豚劇毒,不得進入市場"。"
2016年,農業部辦公廳、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釋出《關于有條件放開東方紅鳍鮪魚養殖和暗印東方赤藓加工作業育種的通知》(《通知》),河黑麥(俗稱"河豚魚")最終有條件"合法化"消費。
《通知》指出,先有條件放開養殖東方紅鳍鮪魚和養殖黑粒東方兩個品種的産品加工經營。養殖的黑麥在可以銷售之前,應由合格的農産品加工企業加工,即生河豚不能直接進入消費者手中,必須通過加工企業進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