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牦牛球病和蚜蟲病的防治

牦牛蚜蟲病又稱新蚜蟲病,是由小腸寄生的牛引起的新蚜蟲病,通常小于6個月大的牦牛容易發生,特别是1周~3個月大的階段最為常見;

牦牛球狀病是由寄生在牛腸上皮細胞中的蠕蟲引起的原生動物,主要發生在1至2歲的小牛中,對牦牛非常有害。季節性局部分布或患病率,以出血性腸炎為特征。

牦牛球病和蚜蟲病的防治

牦牛蚜蟲病的臨床症狀

病态氡表現出精神抑郁,容易嗜睡、食欲不振、無法吸乳、活動減少、人工強行驅逐不能站立或站立不穩,往往以攀爬的形式出現。大部分會排洩灰白色的糊狀糞便并散發出難聞的氣味,伴有粘液、寄生蟲的數量,常排洩血絲樣或膿液存在血,糞便表面油膩,具有潤滑油膩感,并散發出異味,并伴有腹痛,有時糞便中存在昆蟲。對于沒有腹瀉,隻表現出精神抑郁、停止吸奶、粗暴、呼出的氣體滲出酸、視網膜粘膜白、腹圍等病牛。當大量寄生蟲出生時,它可能導緻腸道堵塞或腸道穿孔。發病後期往往會出現身體消瘦、肌肉松弛、四肢無力、體溫普遍偏低,尤其是耳尖和四肢微弱感冒、攀爬、嚴重貧血、咳嗽和喘息明顯、呼吸困難,最終因嚴重衰竭而死亡。

牦牛蜱的病理變化

死牛的剖腹産顯示,腸内容物呈淡黃色粘稠,含有大量昆蟲,由昆蟲引起的機械損傷引起腸粘膜大範圍發炎和潰瘍擴散,有時腸管堵塞,腸破裂,腸套管,腹膜炎和膽管阻塞。有時可以看到肝髒上有黃褐色壞死爐,大豆大小,肺部有紫黑色壞死爐或斑點出血點。

小牛球蟲病的臨床症狀

血性腹瀉和發熱是犢牛感染的典型症狀,牛球狀病的潛伏期約為2~3周,日齡牦牛病後急性,易死亡。病牦牛最初食欲不振,飲水減少,然後郁悶,呼吸急促,身體虛弱,高躺,食欲浪費,停止飲水,體溫升高,後來由粗糙的頭發,眼窩下垂,皮膚幹燥和無彈性,心跳加快,視網膜蒼白,體溫過低,經常困倦,NU責任。先用血色糞便拉扯,混有纖維素假膜,嚴重出現通便水,糞便有惡臭,最終體液大量流失,極度貧血,死亡。病程為10至15天。1個月以上的牦牛表現出慢性症狀,症狀比較輕微,最初患病的牦牛排洩少量血絲或血水糞便,如果不及時治療,長期腋下貧血,最終繼發感染,導緻病情加重,消瘦死亡。

牦牛球病和蚜蟲病的防治

犢牛的病理變化

牦牛解剖後,發現機體嚴重脫水,消瘦,皮下脂肪消失,視網膜粘膜蒼白。肛門松動并翻轉,下肢和肛門被血液嚴重污染糞便。在盲腸、結腸和下腸中,淋巴卵泡明顯腫大突出,有白色和灰色的小壞死病變,直腸内容物呈黃褐色,混有粘液、血和纖維膜、異味,還可發現纖維素假膜和大量粘膜碎片。腸膜淋巴結腫脹發炎。

牦牛蚜蟲病的防治:

預防性驅蟲劑。牦牛蚜蟲通常在出生前通過母親的胎盤感染,使其不太可能在年輕時發展,通常在30天左右,并是以病而死亡。是以,最好及早服用防蟲劑,一般在20~25天和60~65天大時每1次,能有效控制病害,減少經濟損失。通常使用阿苯那唑,伊弗米辛,乙酰黴素等。

治療方法:鹽酸、患病牦牛可按重量灌裝12~15mg/kg,通常2天後會從蟲體内排出體外。或使用鹽酸L-回旋管片,每種疾病口服300mg,驅蟲效果也較好。或者使用依韋米達片進行驅蟲,每10公斤體重服用50mg,這是一種廣譜,低毒,高效治療的藥物。當患者出現明顯的腹痛症狀時,可将20mL氨基膽堿注射液或10mL 30%氨奈特林注射液注射到肌肉中。為了改善胃腸功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病牦牛可以注射10mL 2。5%維生素B1,20mL 10%維生素C和6mL地塞甲硫酮(每種含有5mg藥物)等。

為了補充體液和減少酸中毒,可靜脈注射100mL 10%葡萄糖、1000mL複方氯化鈉注射液、500mL 5%碳酸氫鈉注射液。對于強利尿劑,疾病可以是肌肉或靜脈注射10mL 10%咖喱鈉。

定期清洗牛群糞便,保持環境幹燥,防止飼料和飲用水污染,定期用消毒劑消毒,根據以往病史和區域疾病法,提前使用藥物預防,在牦牛飼料中添加抗球藥物(dikjuli,toqujuli等),連續使用3~5d;

牦牛球病和蚜蟲病的防治

牦牛球蟲病的預防和治療:

牦牛球狀病主要采用抗球蟲的原理結合病牛的臨床症狀進行治療:病牛選擇使用氯苯酸鹽酸,使用劑量為15mg/kg bw,2次/d,連續使用3d為1個療程。服用3d後,一些病牛中仍然存在血便,并使用1個療程的強化治療。為保護患病牛腸的粘膜,選擇使用1g氩氣,加水200mL沖洗,3次/d,連續使用4d。抗菌抗炎預防繼發感染,選擇使用複方磺胺鈉和複方氯化鈉注射液,用劑量為0.1g/kg bw和500mL,靜脈注射混合2次/d,連續使用3d1個療程。

對于嚴重脫水的牦牛,靜脈注射25%葡萄糖溶液500mL和生理鹽水500mL,1次/d,用3d,将10%葺南鈉咖喱注射液5mL注入心力衰竭的牦牛中。同時患病牛肌注射磺胺鈉,8mL/頭,1次/d,連續使用3d。

中藥用處方:鳳尾魚、半旗各300g、金銀花、猞猁各100g、芭樂嫩葉150g、綠茶50g、開水去渣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