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磊:黃河古渡君子津——喇嘛灣

王磊:黃河古渡君子津——喇嘛灣

王磊(左)與劉康達在一起

王磊:黃河古渡君子津——喇嘛灣

著名廣播劇作家劉康達由衷推薦:

《歲月悠悠——王磊回憶錄和作品集》是一位共和國同齡人的人生記錄和時代寫真。此書是以感人至深,是因為王磊作為老知青和資深報人、學者閱曆非常豐富,文章涉及門類廣泛,内容厚重;是因為他那質樸優美的散文筆法,十分鮮活細膩,情趣盎然;更是因為他那深沉的“仁者夫妻”情懷和鮮明堅定的百姓立場,使字裡行間洋溢出撲面而來的“人味”。王磊是在身患癌症後抱病完成此書的,就為把自己親曆的時代和人生經驗告訴後人。他這位有50年黨齡的共産黨員,用生命凝結成文字,以表達對親友、對晚輩、對家鄉、對祖國的摯愛,尤其難能可敬!

黃河古渡君子津——喇嘛灣

清水河縣喇嘛灣鎮坐落在距縣城一百華裡的西端,是我盟通往呼市、標頭、準格爾“金三角”地區的南視窗。它西臨黃河,與伊盟一橋之隔,距我國最大的露天煤礦準格爾四十公裡,與呼市相距一百零七公裡;沿黃河逆水而上,至標頭二百三十二公裡水路。鎮所在地方圓不過六平方公裡,順着黃河東岸一溜灣灣,背靠三座大山,右側是風光秀麗的鳳凰山,左側是挺拔俊秀的摩天嶺,中間是神秘莫測的閻王璧山。山腳下有兩條公路,一條向東通往清水河縣城,一條沿山灣盤旋向西通往伊盟。黃河公路大橋,飛架東西兩岸,橫貫呼伊公路,連接配接着準格爾與喇嘛灣。喇嘛灣由于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自古便是溝通西北與中原地區的農畜産品集散地,是曆史上著名的水陸碼頭。

(一)

喇嘛灣曾有座喇嘛召廟,又因地處黃河灣流,而得名為“喇嘛灣”。

召廟後遷至托克托縣。據《綏遠通志》記載,“托克托、清水河兩縣交界處曰喇嘛灣,…即古君子津。”根據《元和志》、《水經注》諸書核證,喇嘛灣古稱君子津。緣何稱君子津呢?在清水河一帶群衆中流傳着一個美好的傳說:魏桓帝十一年,南方有一商賈,行至黃河渡口染疾,困于棧中,數日死亡。店主見狀,慷慨解囊,為其治喪,掩埋于渡口旁。事後,在整理商人遺物時,發現其馬馱中金銀不計其數。店主分文未動,代為收藏。三年後,商人之子尋父至此,店家拿出金銀如數奉還,于是,其子感恩店家之德,立鄉賢祠。此事被魏恒帝知道了,稱贊道:“君子也!”随之,便稱渡口為“君子津”(津,渡口之意)。《綏遠通志》曾這樣描述君子津景象:“嶦岩壁立,高可百仞,登巅俯視,洪流駭浪,響聲雷動;岸旁居民頗多,距河數丈或數十丈不等;兩岸雞犬相聞,田園種植,漁歌互達,舫艇出沒,大有世外桃源之慨。”

君子津自古便是要津,亦為要隘,兵家必争之地。公元三九五年,後太子慕容寶,統兵八萬進攻北魏,兵至五原,收稷百萬斛,準備運回。北魏則伏兵于河套。當慕容寶傳回途中,魏帝即從君子津處搶渡,飛騎奔襲,大敗慕容寶于參合陂(今涼城西南),生俘燕軍四、五萬人,使後燕自此一蹶不振。北魏于第二年統一了北方。由此可見,君子津戰略地位之重要。

據《元和志》記載,喇嘛灣唐朝時屬勝州河濱縣。古時水草豐美,為北方少數民族牧地,後來沙化,寸草不生。它的繁榮和發展,自明末清初開始。清鹹豐年間,政府招民墾種,大量移民從山西臨縣、太谷或陝西等地來到這裡,居住在喇嘛灣周圍的賈浪溝等山溝裡。主要有五大姓:王、白、邬、薛、董。當時鎮内建設已初具規模,除最早建成的喇嘛召廟外,還有龍王廟、山神廟、觀音廟、老爺廟。鹹豐三年建成的老爺廟,廟前有一尊四尺長、三尺寬的木碑。碑文銘刻着捐助者的名字。可惜,這尊墓碑早已不在人間。現在的鎮政府所在地便是老爺廟原址。院中有一棵灰楸樹,至今枝葉繁茂。相傳曾有一個賣樹苗的小商,在廟前種下一棵椿樹和一棵灰楸樹。椿樹已死,現隻留下灰楸樹,它的葉、皮、種子均可入藥。木質很好,是優良的建築、家具用材,還可用來造船、做礦柱和橋梁,民間用來做枕木和雕刻。

可惜的是,全縣隻有這一棵。它是喇嘛灣悠久曆史的見證。

(二)

從康熙到鹹豐年間,内地不少商人和手藝人便陸續雲集到喇嘛灣。渡口每日來往行旅頗多,生意也很興隆,形成了名副其實的雜貨集散地。主要商業店家有:永慶店、世和德、天慶店、慶延店、慶長店等。這些店以經營雜貨為主,布匹、鐵鍋、花椒、幹姜以及節日花炮等日雜貨物從山西販運到渡口,再向呼市、托縣疏散,也有的從水路運到標頭、後套地區。清水河至山西,山川險峻,途旅不便,因而貨物的運輸主要靠驢、騾馱運。這些長途販運的腳客被稱為“高接人”。喇嘛灣的客家主要銷售“高接人”從内地販回的貨物。經營方式以錢易物或以物易物。準格爾一帶的農民用牛車拉來木炭,賣給店主,再換取日用品;托縣一帶的農民把糧食、肉類、酒類運到這裡,換回煤炭。是以,當時的商店除經營幹鮮果品、副食、日用百貨外,還兼營木炭和糧食,也常常留客住宿,經營範圍很廣,往往随着季節變化而經營不同商品。此外,也有專門以經營煤炭為生的。喇嘛灣地少人多,農民除耕種少量土地之外,多數兼營其它,以開炭店者居多。直到民國初年,仍有十幾家炭店,每年轉運販賣達一百萬斤。煤炭從河西以每元五百斤的價格買回大炭,拉回喇嘛灣以每元三百斤出售,全年各炭店共盈利一千多大洋。還有的農民以水路為生,把當地土産白泥、石墨、瓷器運到標頭,再從標頭運回皮毛貨,出售給店主,由“高接人”運回山西境内。

清朝鹹豐到民國初,喇嘛灣的商業、手工業、傳統小吃業已發達。主要行業有,旅店、作坊、飯館、藥鋪、糕點鋪等。

旅店:各店鋪均留客住宿,但皆為小規模,往往留住三、五人。鎮内最大的旅店是由田山開辦的“德厚全”客店,一些腳客、手藝人、高接人常在此住宿。

作坊:三家缸坊,釀制白酒;四家粉坊,加工粉條;八家糖坊,以小米、大麥為原料進行季節性榨糖;六家油坊,加工胡麻油;六家“殺賣”,以殺豬宰羊賣肉為生;一家氈坊,匠人叫戴二,主要制作氈帽,人稱“戴氈坊”。

飯館:多數為季節性,從三月份到封凍期間開辦。當地人開辦的不多,一些托縣人到渡口以出售燒麥、粉皮為主。

醫藥:有“山德永”和“德勝永”兩家。鋪内設有坐堂先生,兼診斷看病開藥方。喇嘛灣有一著名的民間老中醫,名叫王學凱,他在家中排行第三,人們尊稱“三先生”,生于一八八一年,卒于一九六六年,享年八十五歲。三先生醫術高明,治病用藥不拘泥于前人,他常常将雜方、單方、驗方辯證通用。三先生身居喇嘛灣,為黃河兩岸人民行醫治病頗負盛名,找他就醫的患者絡繹不絕。土左旗、準格爾旗、和林縣、標頭市、呼市以及後山地區的人都慕名而來,滿意而歸。一九三一年綏遠舉行中醫會考,三先生榜中第一名。從此,三先生在數百裡内遐迩聞名。

糕點:有五、六家。最出名的是閻治興開辦的糕點鋪。他制作的麻花、麻葉、油旋,較他人略高一籌。尤其中秋節的“套餅”,馳名呼、包、托、準格爾等地。套餅是由大到小組成的提漿月餅,十二為一小套,代表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為一大套,代表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且每餅一味,分為葷素鹹甜若幹種。主要原料是桃仁、花生、芝麻、瓜子、冰糖、白糖、紅糖、棗泥、果料、青紅絲等。遺憾的是,這傳統的套餅已失傳。具有地方風味的食品是一大優勢,在小集鎮建設中,挖掘和繼承傳統食品,無疑具有廣闊的前景。

此外,雲集在喇嘛灣的還有擺攤的、挑擔叫賣的小商販共二十餘家。他們經營針線、大豆、芝麻、糖等小宗商品。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當時的喇嘛灣鎮,店鋪林立,買賣興隆,設攤挑擔,沿街叫賣,熱鬧非凡。窯溝一帶以及周圍山上村民常到這裡購買東西,叫做“下街”。

但是,從三十年代開始,由清水河至喇嘛灣,戰火連綿,幹戈相繼,軍旅頻繁過往駐紮,各商号店鋪及鎮上各家戶應接不暇,給喇嘛灣人民造成沉重的負擔,真是到了苦不堪言的境地。特别是日寇侵入到喇嘛灣後,喇嘛灣的人民更加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喇嘛灣逐漸出現百業凋敝,萬象殘敗的景象。

(三)

解放後,喇嘛灣人民重振舊業,在黨和政府的上司下,艱苦奮鬥,整治家園,使小鎮逐漸恢複了生機,開始興旺起來。特别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喇嘛灣日益欣欣向榮,處處生機勃勃。現在,全鎮十三個行政村,六十七個自然村,三千一百五十八戶人家,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五人。總面積一百九十六平方公裡,耕地四萬二千畝。現有村鎮企業九個,從業人員九百六十八人,個體和聯合體興辦的手工業、加工業、修理、食品、商業、服務業等店鋪九十一處,從事建築、運輸、飼養、種植業的專業戶、重點戶二百九十三家。

一九八五年四月,清水河縣委對喇嘛灣進行了以“放權、承包、搞活、繁榮”為内容的綜合體制改革。小集鎮獲得了自主權,放開了手腳,開拓了新的道路。喇嘛灣人民的精神面貌和集鎮的經濟建設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農民喬根善自籌資金十三萬元,購置了四十多方各種木材和部分裝置,于五月一日成立了木器加工廠,三十名離土不離鄉的農民喜氣洋洋地到工廠上班。木器廠根據當地人民的需要,引進技術,改進家具式樣,為美化生活作出了貢獻。

喇嘛灣供銷社是個集體機關,近些年盈利一直上不去。改革後,他們發動群衆自願入股,擴充流動資金。在八五年五月份一個月内,純銷售額和純利潤都創曆史最高水準,與去年同期相比,純銷售額增加了五萬七千五百元,純利潤增加了三千六百元。群衆積極投資入股,股金已達到三萬多元,入股最多的個人達五千元。可見,喇嘛灣人民确實開始富起來了。

他們充分利用當地的優越地理條件和豐富的資源,廣開門路,積極進行各種加工業生産。喇嘛灣是曆史悠久、遠近聞名的花果之鄉。水果産量居全縣之首,品種有山杏、紅棗、海紅、李子、海棠、槟果、蘋果等十餘種。

其中,海紅最為獨特,紫紅色的薄皮,淡黃色的厚肉,酸中帶甜,甜中透香,營養豐富,經濟價值極高,因而,成為我盟獨具特色的“海紅之鄉”。

這裡,每家房前屋後,村頭路畔,溝溝坎坎,山凹山溝,到處都種植着海紅樹。秋天,經霜的海紅紫裡透紅,挂滿枝頭,猶如節日裡挂起繁星般的小紅燈籠。說起海紅子,當地老鄉中流傳着一個古老的傳說:古時候,這裡水草豐美,山青水秀,漫山遍野都是海紅子,顔色有紅黃白青綠紫,七七四十九種顔色。有那麼一天,太上老君套着神牛,拉着神犁,開鑿黃河,來到喇嘛灣,眼見山上盛開的刺猬花非常好看,就停步仔細觀賞。老君爺一飽眼福後,又驅牛向前繼續開河。他走了幾步,忽然想到,這麼好看的花,天上少有,地上難尋,為什麼不采幾株帶回天宮奉獻給玉帝呢?于是,它轉回身,拔了幾枚又大又豔麗的刺猬花裝入神袋,戀戀不舍地離去。誰知,老君拔花時,刺破了手指,一滴滴鮮血灑在了土地上,從此,這裡的海紅果由四十九種顔色變成了單一的紅色,經霜後,紅中帶紫,晶瑩閃光。山染紅了,村子映紅了,成了紅色的山村。

民間傳說是優美的。祖祖輩輩的喇嘛灣人民盼望着自己的生活像海紅子一樣越過越紅火。這一願望隻有在共産黨上司的今天才能實作。全鄉年産海紅一百多萬斤。過去,人們手提,肩挑背扛,趕着馬車,推着小車,把海紅運到各地零售。現在不用犯愁賣不出去,喇嘛灣果品廠就是為了占取這一資源優勢崛起的。這個廠以生産果丹皮為主,特地聘請了天津一位副教授當顧問,突破吸塑難關,生産出美觀透明,整潔精巧,深受顧客喜愛的塑膠盒式包裝。目前,他們的主要産品果丹皮已經行銷北京、河北、黑龍江、甘肅等十個省市。

此外,喇嘛灣的國營工廠有,喇嘛灣發電廠、供銷加工廠。其中,一九六六年籌建的發電廠,到一九七零年十一月正式建成投産,有職工一百六十九人。該廠建築面積六千四百平方米,安裝二台汽輪發電機組,總容量為三千瓦,年發電量五百二十一萬度,除供本地區用電外,還為準格爾兩個煤礦供電。鄉鎮企業有,喇嘛灣農機廠、水泥廠、預制廠、磚瓦廠、纖維闆廠和食品廠。其中,喇嘛灣預制廠以生産水泥電杆為主,現在增加了空心樓闆,主要為準格爾煤礦初建工程服務。

喇嘛灣渡口是自古以來的謀生之路。黃河水運在全縣交通運輸中占有重要地位。據新修《清水河廳志》記載,在黃運全盛時期,包括喇嘛灣在内的各渡口木帆船可達三百隻。一九五七年喇嘛灣成立了“勝利木帆船合作社”,人數達三百九十二,有木帆船六十四艘,總噸位達兩千噸。一九六零年改稱為“船業隊”。為了保證船工的生命财産安全,上級交通部門撥款十五萬元,于一九六二年進行了黃河航道的塹道工程,促進了黃運工作的發展。到一九六三年,黃運量達一萬噸公裡。喇嘛灣渡口逐漸實作了拖輪渡運,到一九七二年,水運總量達三百七十七萬噸公裡,此後,由于陸路交通的飛快發展,水運業務不斷減少。到一九八零年,僅有帆船兩艘,載重噸位七十,運輸貨物總量六千八百多噸。

喇嘛灣的農業生産依賴黃河岸邊形成的溫暖潮濕的小氣候,無霜期平均為一百四十五天至一百六十天,是我盟少有的。冬季最低氣溫是一月份,平均溫度為攝氏零下十一度;七月份是最熱季節,平均氣溫為攝氏二十二度。

從地形上講,喇嘛灣屬于低緩丘陵區,地表起伏不大,是全縣理想的耕作區。黃河流經清水河境内七十公裡,隻有喇嘛灣最便于引水灌溉。由于氣候溫度宜人,土地肥沃,是以這裡的物産很豐富,經濟作物有,白麻、大蒜、各種北方水果;糧食作物有,小麥、谷子、山藥、豆類等。一年可以播種兩季,是清水河縣的主要産糧區之一。

從曆史上看,喇嘛灣的繁榮源于渡口,它是呼市、標頭、準格爾的樞紐。是以,我盟南視窗的繁榮和發展,仍以準格爾的開發為前提。一九八三年,喇嘛灣黃河公路大橋投入施工,這座大橋全長四百一十六米,橋面寬十二米。經過兩年的精心修建,于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三日剪彩通車。無疑,喇嘛灣黃河公路大橋的建成,特别是對喇嘛灣的進一步繁榮發展都有着極其重大的意義。

據内蒙古《技術經濟導報》載,準格爾煤礦已由美國柏克德土木礦業公司和柏克德國際服務公司提出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美國際工程公司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在深圳召開董事會,決定投資二十億元承建準格爾大型露天煤礦及配套設施,并從美國柏克德公司引進二百六十項先進技術。為此,内蒙古交通廳在呼、喇鋪設一百零七公裡的柏油二級公路,還将修建呼、喇鐵路。一九八五年初,内蒙古政府又作出開發黃河決定,一九八五年首先恢複標頭至喇嘛灣段二百三十二公裡航運,利用現有船隻進行試航并逐漸展開營運;打通喇嘛灣至山西河曲的河道;在烏海、標頭、喇嘛灣等處建設二至三個泊位的配套港口碼頭。

由此可見,随着準格爾的大規模開發,喇嘛灣小集鎮的黃金時代即将到來,大發展、大繁榮指日可待,前程無量。

(原載1985年《烏盟小城鎮改革與建設》)

王磊,1947年出生,50年黨齡的中共黨員。1968年從北京通州潞河中學赴内蒙涼城插隊。此後從事新聞工作近30年,先後在《烏蘭察布日報》社、《北京民政報》社任編輯記者和總編、社長等職務,寫作新聞、報告文學和文藝評論等百餘萬字。長期深入基層,關注百姓命運,歌頌改革功臣,揭示社會問題,受到當地人民群衆的愛戴支援和上司的重視。倡導并擅長以散文筆法寫作報告文學和新聞。曾獲得内蒙古、華北地區和全國的新聞獎項30多個。

劉康達,劇作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通州區文化館正進階研究館員(退休)。北京市進階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創作《運河人》《共和國赤子》《掃雷英雄杜富國》等廣播劇作近30部,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5項、中國和國際各種獎項20餘項。出版130萬字的《劉康達劇作集》。獲北京市“勞模”稱号,個人傳略被輯入《中國戲劇家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