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了不同溫度、飼料含水量、密度、光照、飼料等對黃粉蟲生長發育的影響,探讨和分析了黃粉蟲繁殖過程中大量死亡的原因。測定了黃粉蠕蟲不同發育階段脂肪、蛋白質和防禦性苯的含量,并讨論了一種有效的脫除毒素的方法。
主要測試結果如下:
1.采用15°C~35°C的溫度處理5次,設定溫度對黃粉蟲生長發育的影響,研究溫度對黃粉蠕蟲幼蟲生長發育的影響。結果表明,随着溫度的升高,黃粉幼蟲增重較快,氡氣發生率大,死亡率降低,發育期縮短。黃粉幼蟲是在25°C的環境中長大的,幼蟲增重最明顯,發育期最短,可獲得較高的産量,超過30°C,黃粉幼蟲死亡率增加,是以黃粉蟲生長的最佳溫度為25°C。
2.在室内給水含量為5%~23%5進行中,設定飼料含水量對黃粉蟲生長發育的影響,研究了飼料含水量對黃粉蟲幼蟲生長發育的影響。結果表明,含水量較高的飼料在含水量為5%~18%的條件下,更有利于黃粉蟲的生長發育。當含水量為18%時,黃粉幼蟲生長較快,昆蟲重量是初始昆蟲重量的1.6倍,幼蟲的幼蟲率最高。含水量在18%以上,黃粉幼蟲生長發育明顯減慢,幼蟲死亡率提高,氡氣率降低,是以飼料含水率18%最适合黃粉幼蟲的生長發育。
3.将投食密度對黃粉蟲生長發育的影響設定為室内投食密度0.24頭/cm2~1.41頭/cm2 6進食密度處理,研究投食密度對黃粉蟲幼蟲生長發育的影響。結果表明,1.18頭/cm2處理對黃粉幼蟲增重影響最大,幼蟲速率較高,生長期較短。随着密度的增加,幼蟲的死亡率增加,幼蟲的死亡率最高,為1.41頭/cm2。是以,幼蟲的密度應保持在适當的水準,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幼蟲的生長發育,1.18頭/cm2是最合适的攝食密度。
4.設定了光照對黃粉蟲生長發育的影響:室外自然光、室内自然光和室内黑暗三種處理,研究了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生長發育的影響。結果表明,黃粉蟲的增重效果在完全黑暗的地方最為明顯,氡氣率較高,生長期縮短,死亡率相對較低,約為10%。是以,黃粉蟲在黑暗條件下對黃粉蟲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5.不同飼料對正常飼料處理組中黃粉蠕蟲生長發育的影響,麥麸和玉米粉可促進黃粉蠕蟲的生長,大豆粉和麥麸效果次于此。以麥麸和玉米粉喂養的黃色粉狀蠕蟲氡氣率較高,死亡率低,生長發育期短。大豆粉飼喂黃粉幼蟲,生長遲緩,發育周期長,飼料使用率低。結果表明,混合飼料的飼喂效果遠優于單一飼料,其中麥麸和玉米粉的飼喂效果在複合飼料的4種進行中效果最好,玉米粉和膽固醇的增重對黃粉蠕蟲的增重有明顯影響, 其次是麥麸和葡萄糖。玉米粉和膽固醇治療組體重增加快,化學繭發生率較高,死亡率小,發育周期短,生長速度快。但膽固醇是一種高成本的飼料添加劑,而麥麸是一種低成本飼料,是以為了降低養殖過程中的養殖成本,建議用麥麸和玉米混合飼料來喂養黃粉蟲。
6.利用青黴素、鍊黴素、頭孢菌素等藥劑研究了黃粉蠕蟲的死因,按一定比例,噴灑在不壯的黃粉幼蟲上。根據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處理和對照之間沒有顯着差異,黃色粉末蠕蟲沒有感染真菌和細菌。觀察表明,黃粉蟲在生長過程中死亡,主要是由于危害和飼養環境差造成的,是以在養殖過程中應注意病害的防控,提供适宜的環境。
7、采用索契提取法對黃粉蠕蟲的營養成分進行檢測,對粗脂肪進行浸泡,然後利用生化原理測定黃粉蠕蟲的不飽和脂肪。試驗結果表明,黃粉蠕蟲幹蟲粉富含脂肪,但在發育的不同階段,脂肪含量不同,其中黃粉蠕蟲脂肪含量最高,平均為32.95%,其次是老齡成熟幼蟲,長期生長的幼蟲脂肪含量最低,而黃色粉狀蠕蟲脂肪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 在不同發育階段,采用堿提取酸沉澱法提取脫脂劑粉中的粗蛋白,達到總脂肪的50.35%以上,各種粗蛋白的純蛋白含量由家樂氏固氮法測定。結果表明,黃粉蟲在不同發育階段的蛋白質含量也具有一定的變化規律。黃粉蟲成蟲蛋白質含量最高,約為64.7%,其次是幼蟲,幼蟲體内和老幼蟲相對較低。
8.黃粉蠕蟲中毒素含量的測定和去除試驗導緻不同昆蟲樣黃粉蠕蟲的毒素含量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同齡雌性中苯含量高于雄性,苯含量高于雌性,其中65天齡幼蟲為最高,15天齡雌性為第二高, 10日齡幼蟲為最低,1日齡幼蟲和1日齡幼蟲為低,同時采用刺激-洗滌-研磨-烘烤去除接縫的方法,可使苯大量揮發和分解,該方法可去除94.30%苯的幼蟲。本文引用安徽農業大學志網-吳淑霄,林華峰
